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8期
2007-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工筆記‧陽明山車禍關懷
  出版書訊‧《慈濟月刊‧映象真情》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8期
  營造溫柔心靈工程

恆持‧志為清流典範

◎撰文‧王慧萍(《慈濟》月刊總編輯)

四十年的《慈濟》月刊,不只記錄了台灣「善」的歷史,
也刻畫了慈濟篳路藍縷的發展史。
身為編輯一員,值此時刻,內心感受最深的,
正是上人常說的「不說感恩真困難!」


一九九二年,從總編輯揚歆師姊手中接下《慈濟》月刊編務。當年的我,才踏出校門五年,相較於文學素養深厚、編輯經驗豐富,且熟悉慈濟人文的揚歆師姊,我不只社會歷練不足,對慈濟、對佛法的了解也很有限;面對這分重責大任,只有「誠惶誠恐」可以形容。然上人一句「做就對了」,以及王執行長的信任和支持,一路走來,竟然十五年過去。

由信而有徵,
還要達到人文真善美

這十五年間,慈濟腳步非常快速,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拓展到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八大腳印」。當年沒有大愛電視,月刊扮演著慈濟和會員之間,非常重要的橋梁角色,如何貼切地「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責任重大。

曾經,感覺自己能力不足而躊躇;然而,終究憑著「做就對了」的信念,一路戰戰兢兢、卻也法喜充滿地走來。

眾所周知,「誠正信實」是慈濟的根本;四十年前月刊創刊時,最主要的功能是「徵信」,所以內容以「樂捐名單」以及「濟助貧民名單」為主。首期發行三千份,實錄捐款者姓名金額、善款如何使用等,上人希望讓捐款者人手一份,以使「信而有徵」。

因此,如果沒有捐款大德,就沒有月刊;沒有那些受照顧的個案,就沒有月刊;我們感恩捐者的發心、感恩個案示現苦相。但有捐者、有苦難人,沒有早期包括上人在內的義務撰稿、編輯、校對等志工,亦不能成就月刊「求真」、「存善」的良能。所以我們感恩這群殷勤的園丁。

最近二十年,陸續有攝影、筆耕、插畫、校對等志工投入,以及當今實力堅強的人文真善美志工;感恩眾志成城,讓月刊從「真」和「善」,一步步邁入「美」的境界。

更要感恩廣大讀者的支持,讓月刊成為全台灣每期發行量最大的雜誌,甚至可能是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繁體中文雜誌。

跨越四十,
電子雜誌為環保盡心力

四十年了,月刊的轉變看得出歷史痕跡,但不變的是,堅持淨化人心的目標;我們一心一意——「為淨化心靈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而在價值觀混雜、人心徬徨失序的現代社會,更希望能「為顛狂荒亂作大正念」。

跨越四十的《慈濟》月刊,今年四月開始推出電子雜誌。

發行電子雜誌,一方面是跨越時空限制,讓讀者不必出門、不必等候寄送,可以立即透過電腦閱覽與實體月刊完全相同的編排美感;更重要的原因是「環保」,在溫室效應日益嚴重的今天,對地球表達護惜與尊重。

在電子月刊問世之前,每期全球發行量將近三十三萬本的《慈濟》月刊,每個月持續以兩千本左右的速度增加,仍供不應求。今年三月,上人指示《慈濟》月刊儘速電子化。

「在環保站看到志工整理紙類回收物,是那樣珍惜片紙,希望挽救樹木;我們不能一邊提倡環保、卻一邊砍樹。」上人說,樹木是大地的肺,是「世間大宅」的空調系統,如果空調失靈,地球就會發燒、生病。要減緩溫室效應,必須從保護山林樹木做起。

電子月刊推出三個月以來,已超過八千人免費試閱與訂閱。相較於實體月刊,電子月刊不僅免除消耗紙張、保護樹木不被砍伐,也不需消耗油墨、裝訂黏膠等資源,更重要的是節省了運輸到全球的交通耗能;這些都是保護地球的實際行動。

因此,我們誠摯邀請您,立即加入閱讀《慈濟》月刊電子雜誌的行列。如此才能有效降低實體雜誌印量;把有限的實體雜誌,保留給無法使用電腦閱讀的人。

上人近期對人文志業同仁說,要作慈濟的「精神中樞」,準確不偏地掌握慈濟明朗深刻的腳步;期許同仁把人人當作一部「經典」,用「讀經」的精神投入採訪,如此才能貼切而深刻地「文史流芳」。

邁入四十一年,這是《慈濟》月刊全體編採同仁的自我期許;也和所有傳播工作者共勉——用虔誠的心,為社會營造溫柔的心靈工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