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人性愛的泉源
【祝福‧我是月刊粉絲】
讀出人性愛的泉源
◎撰文‧郭書宏
不同於一般書籍雜誌,月刊裏的一字一句,
都是慈濟人胼手胝足、用行動書寫而成。
三十年前,資深慈濟委員靜暘拿著月刊向朋友勸募,對方指著薄薄的《慈濟》月刊說道:「這本月刊看起來那麼簡陋,你們慈濟人是不是不識字?」
靜暘拿著月刊回花蓮向上人報告。上人聽完後,淡淡地回答:「慈濟人做多少事、走多少路,才有多少的字可寫、多少的話可說。」靜暘這才明白,月刊不同於一般的書籍雜誌,裏面的一字一句,原來都是慈濟人胼手胝足累積而成的。
「有做才有得,進而才能化成文字。」謹記上人這段開示,靜暘自一九八八年起開始記錄自己做慈濟的心得及體驗,並在月刊上發表「佛心流泉」、「聞思修」等專欄,至今還讓許多讀者回味不已。
「許多人也許不知道,月刊是啟蒙我寫作的源頭。」靜暘自謙拙於筆耕,回憶剛開始接觸月刊,是在花蓮慈濟醫院即將落成之際,受上人交付採訪當時贊助建院的善心人士。當她採訪完畢欲下筆時,才發現腦中描述性的詞彙太少,正愁著該如何行文時,突然瞥見擺放在書櫃裏的《慈濟》月刊。
拿起一本本「塵封」良久的月刊,靜暘開始細細品讀,搜尋裏面的「善文字」,研究寫作方式,並加以善巧應用,這才完成一篇篇深具「月刊風格」的報導。
事後,靜暘感受到這本刊物的實用性,加上被文章中所描述的志工善行所感動,她發願:「盡己所能推廣《慈濟》月刊!」
為了推廣月刊,她針對不同會眾的需要,剪貼合適的內容與對方分享。「身為推廣者,除了勤於發送月刊外,自己先閱讀過才能『前情提要』。」
二○○四年底印度洋海嘯發生時,月刊同仁深入災區帶回第一手資料與照片。靜暘透過月刊的詳實報導,與會員分享慈濟在災區的救災現況。
「月刊不但是長期陪伴慈濟人的讀物,也是外界直接了解、接近慈濟的重要管道。」靜暘說,月刊如同慈濟人的資料庫、參考書,只要有需要,隨時可以取用。
邁入第四十載的月刊,承載慈濟大大小小的良善歷史,也「喚醒」許多資深委員塵封已久的記憶。「像是四七七期『醫療二十年』的主題報導,回溯當年建院的點滴,因為自己曾經走過這段路,閱讀當下,往事歷歷在目,也讓當初來不及參與的會員能有完整的了解。」
靈感乍現的護身符
◎撰文‧郭書宏
最新的慈濟脈動與真善美故事,都囊括在月刊裏,指引正確的人生方向。
第一次發現讀一本書也能如獲至寶,那就是《慈濟》月刊。」近年時常編導慈濟大型音樂手語劇、慶典活動的慈悅說,規畫各式活動時,月刊提供她源源不絕的靈感與資料來源。
二十三年前,慈悅就接觸過月刊,那時她尚未正式進入慈濟,鎮日忙於事業;對她而言,月刊不過是琳琅滿目贈書中的其中一本。
後來,她在先生鼓勵下深入慈濟,在承擔編導「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時,正苦思該如何展現序曲畫面,無意間從先生手中接過月刊,翻開內頁的幾段話,觸動她的靈感,因而排演出令人感動的舞台畫面。
「我還記得那是三七八期的『靜思晨語』,寫著:『世間一切萬物,都是靠天地來滋養……父母嘗盡種種辛勞、磨難,苦心撫育子女長大成人,其恩德就如天地般廣闊浩瀚……』」
見到這段文字,慈悅豁然開朗,立即聯想以空氣、陽光與水來呈現父母生生不息、不可或缺的愛。
「第一次,我震懾於月刊格局之大。」慈悅說,她原以為月刊多呈現個案故事、志工心得,以及讀者投稿,沒想到深入鑽研後,翻開第一頁就受用。
這也奠定慈悅開始讀月刊的習慣。她在目錄頁上標註重點提示,再依序填上符合提要的頁數,不僅如此,她還會清楚註記月刊「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專欄,與靜思文化出版結集成冊之異同。
慈悅坦言,自己不是很愛看書的人,但月刊啟迪了她對文字的好感,也開始對文字與影像畫面的構連產生極大興趣。每當要編導舞台劇時,她就會將數十本月刊放在桌上,看著浮貼的標記,選擇適合的故事呈現;目前為止,她所蒐集的個案故事就不下兩百個。
也許有人好奇,一個非專業出身的志工,如何掌握表演格局,並確切深入經藏要義?「這是從月刊看來的啊!」慈悅說,舞台上呈現的故事皆來自月刊中的真人真事,絕非憑空杜撰而來。她笑言,月刊就像是她的「護身符」,只要從中挖掘題材製作節目,上人都讚許方向很正確。
「最新的慈濟脈動與真善美故事,全都囊括在這本刊物裏,指引我最正確的方向前行。」一肩扛起慈濟大型活動企畫的重擔,一手還要應付成衣事業,慈悅說:「再忙,還是要把月刊看完!」
一本適合全家人閱讀的雜誌
◎撰文‧慈描(美國)
月刊是教導孩子最好的教材,見苦知福的無聲教育就在裏面。
從我進入慈濟的那一天,就和《慈濟》月刊結下不解之緣。
早期在美國做慈濟,獲得慈濟訊息的唯一管道就是月刊;我習慣一邊讀一邊做筆記,用紅筆及直尺標註上人法語重點。如果讀到動人的故事,也會細細回味,彷彿跟著穿越時空隧道,走進故事主角的生命裏。
有一陣子,因為常得擬稿及設計活動傳單,我的書桌旁就是一箱月刊,只要彎身取出隨手一翻,靈感就源源不絕。
幾年前,我因懷孕小產在家靜養,每天陪伴我的就是《慈濟》月刊;因為忙碌而被擱在書架上來不及閱讀的月刊,就這樣整整陪伴我兩週,讓我一口氣看個夠,也解開我的心結,找到困境的答案。
讀月刊,我是每字必讀;但也有像慈範阿嬤這般上了年紀,「只看照片和大字」的讀者。每當在月刊裏讀到感人的報導,我就會打電話念給她聽;有一次我連續讀了五篇文章,老人家聽得津津有味,直到晚間十點多還不覺得累,如果不是因為有電話插播,她還想繼續聽下去呢!
身在海外,常接到突發個案,有時需要跨國協助,所以我連月刊最後的全球慈濟聯絡點也不放過。有一年妹妹來美念書,發生嚴重車禍,人在加州的我,立刻查詢月刊上的聯絡點資訊,再轉請德州志工前往協助;達拉斯師兄師姊接到訊息後,馬上處理後續事宜,這樣的效率,讓我銘感在心。
最近我拿《慈濟》月刊來作為教導孩子的教材。兒子要求我買玩具給他,剛開始不知道該怎麼教一個兩歲半的孩子知足惜福,靈機一動,翻一本月刊給他看,兒子看到那些貧苦兒童的照片,臉上居然出現一抹悲天憫人的神情。
見苦知福的無聲教育,就在這一本本的月刊中展開了。
和《慈濟》月刊同年紀的我,值此月刊四十歲生日之際,謹以最虔誠的心,祝福月刊能秉持上人期許,繼續「為淨化心靈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而這也正是慈濟委員的使命!
我的思鄉解藥
◎撰文‧慈捷(紐西蘭)
每當有鄉親回台灣,問我要幫忙帶什麼?
我總說帶兩本《慈濟》月刊就好,它的重要性勝過任何物質。
身為海外慈濟人,月刊是我生命的泉源,也是伴隨我生活、與人事物互動的指南。
早期在台灣,我已是月刊的忠實讀者,一枝筆、一本記事本,記錄了無數上人的智慧法語。透過不斷地閱讀、體會和省思,那一篇篇活生生的經藏與生命史,激發了我去力行、分享與成長。
一九九六年移居紐西蘭,家中所有慈濟刊物全搬過來。新生活的心境百般痛苦、難以安住,月刊伴隨著每一天的思鄉之情。但在海外取得月刊不易,每當有鄉親要回台灣,問需要幫忙帶什麼過來時,我便說:「什麼都不需要,麻煩幫忙帶兩本《慈濟》月刊」,它的重要性勝過任何物質。
今年三月起,《慈濟》月刊推出電子雜誌,能和台灣同步收看到當月的大藏經,對我而言實在方便;也期待透過這樣的方式,將粒粒慈濟種子播撒全球,接引更多人同行慈濟路。
悅讀妙法,三代共享
◎撰文‧高毓智
只要有空,我就拿起月刊讀給母親與外婆聽;
她們既是聽眾,又是評論員,還會添加自己力行志工的見聞。
每到月底,母親總忙著將剛出爐的《慈濟》月刊連同收據一併交給會員,讓慈濟理念廣為流傳。我很好奇,母親自己有沒有閱讀?
有一次,在月刊上讀到一篇「上人說故事」,開心地與母親分享。才知道她每天忙於做慈濟,再加上視力老化,所以很少閱讀。於是我只要有空,就拿起月刊讀給母親與外婆聽;過程中,外婆與母親既是聽眾,又是評論員,偶爾也添加她們力行志工的見聞。祖孫三代透過月刊的啟發,增添許多生活樂趣。
後來,有幸投入教育崗位,課餘之際時常從月刊裏挖寶。上人對於不同人生際遇的開示,真是人際應對的無盡寶藏;月刊所企畫的主題報導,也可以作為上課信手拈來的活教材,讓學生增廣見聞、拓展國際視野。
一九九四年移民南非的阿姨,因發放衣物的因緣,全家投入慈濟行列。由於當時南非少有慈濟刊物,原本家中保存民國七○年代的《慈濟》月刊,隨著阿姨返台省親之際帶回南非。過期的月刊,在阿姨眼中如獲至寶,令我深感慚愧——原來,生活在台灣的慈濟人,猶如魚在水中,不知有水的幸福。
因此,每次翻開月刊就更珍惜取之不易的法水,不僅養成勤做筆記的習慣,也讓我以文會友,與更多人結緣。
閱讀《慈濟》月刊數十年,從中看到上人帶領慈濟人與時俱進、自我砥礪的痕跡;也看到慈濟人跨國界、無所求的付出足跡;更看到慈濟人品典範,藉文史記錄流芳萬世的軌跡。
這一切,肯定是未來人類文明不可抹滅的史蹟。
為自我生命「復健」
◎撰文‧李委煌
閱讀月刊,是不斷對自我生命做「復健」,
時時「保養」己心,以善解心解讀人生。
一個人即將遠行前,若僅能攜帶一本書,那麼,該如何揀擇呢?
清楚想帶那本書的人,毋寧是有福氣的,那表示在他心靈深處有本「生命經典」,此經典不僅參與了他、形塑了他,也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反過來看,透過他這個人,亦常可見此生命經典之影響。
對溫夙貞來說,《慈濟》月刊是她的心靈資糧;每月月刊甫運抵台中分會,她像是識途老馬,旋即前往取得一本。透過閱讀上人開示,她感覺佛法並不難懂,反而讓人感到可親近。如今在社區大樓布告欄裏,常可見月刊內容被張貼公告,這正是溫夙貞的貼心「分享」。
慈濟志工劉明燦猶記,乍閱月刊,一些佛教語句令他感到好奇,他愈是不解就愈想求證,於是選擇走進慈濟尋找答案。二十年來,月刊是他每月必讀的「生命經典」,書中許多動人故事與智慧小語,全抄寫在他隨身小筆記裏,方便隨時與人分享、自我叮嚀。
年輕時,張世鴻滿懷雄心壯志,然年屆不惑之際,生命卻感困惑;恰巧一位親友送他一本《慈濟》月刊,張世鴻讀後愛不釋手,旋即加入慈濟團體。退休後他全心投入慈濟,過著簡樸生活;月刊中的環保相關報導,最吸引他的注意。然而光閱讀還不過癮,他也跟著學習拍照、寫稿,戮力為慈濟記錄下動人故事。
從事財務工作的陳淑女,心性敏感,月刊填補了她原本生活中只有商場、數字的空虛之洞,滿足內心長年追尋生命意義的渴望。幾年後,陳淑女因健康因素提早退休,那段日子她以月刊為依靠,鼓舞自己不被病痛打敗。直到現在,她仍積極參與慈濟社區活動,以行動實踐「能付出助人,才是有福之人」這句話的意涵。
柯秀英清楚記得,一九九四年慈濟醫學院招生,月刊中的系列報導,吸引了她的注意。當時她將該報導推薦給就讀高三的孩子,翌年孩子如願成為慈濟醫學院新生;隨後妹妹也跟進。現在這對兄妹同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服務,和母親同心、同道、同做慈濟人。
「一本《慈濟》月刊,一篇溫馨報導,你很難想像它的影響力可能有多大。」柯秀英回憶說,月刊彷彿是全家的「貴人」。
過去定居在澳洲墨爾本時,李映青在澳洲、台灣兩地各保存一套月刊。「我不只是執著地想存藏,而是每一期、每一篇都必讀!」近年她因腰椎長了骨刺,得常到醫院復健,她說,閱讀月刊就是不斷地對生命做「復健」,叮嚀自己要恆持地「保養」己心,時時以善解心來解讀人生。
四十年來,《慈濟》月刊已陪伴無數人,在他們的生命中留下印記。月刊以平凡小人物另立典範,他們或有不堪、迷醉、醜陋的過去,但藉由志工服務淨化了心靈,以另一種極平凡卻能打動人情之姿,讓讀者細細咀嚼他們的生命故事,並得以從中獲得智慧。
《慈濟》月刊年屆四旬,未來仍將陪伴讀者,一起發現人性良善之美,一起看見生命動人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