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會講話 理事合一的無盡法藏
【跨越‧縱貫古今的專欄】
◎撰文‧靜淇 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早年慈濟傳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聯誼會」接引了眾多會眾進入慈濟。
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靜淇以嚴謹、恭敬的心態,
將每月聯誼會中的上人開示,做精要的整理記錄,刊載於月刊上。
她深切體會到:「上人在慈濟聯誼會中的講話,
字字句句都是用血、用淚、用愛心與耐心、
身教與言教交織而成的結晶……」
【導讀月刊】無盡藏
一九七二年,慈濟全省委員聯誼會首度於花蓮舉行;此後每月的聯誼會,除聯繫委員間的情感,也針對各地慈善工作進行討論、互換心得,促使會務順利推展。
早期上人在聯誼會講話的開示內容,曾由紹淵、叔方、慈愔等人擔任記錄,自一九八二年七月起,轉由靜淇師姊專責。其文筆流暢,對上人開示體悟猶深,接引眾多人從中掌握上人的法與慈濟脈動。
一九九七年七月因應月刊改版,「聯誼會講話」轉型為「無盡藏」。而後雖然聯誼會停辦,編輯部仍彙整上人當月開示重點刊出,期能讓讀者迅速掌握慈濟脈動以及上人針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呼籲。
三十二年前,因公職考試分發到花蓮縣政府,我第一次來到人稱「後山」的花蓮。有天,無意間在縣府檔案室看到一本《慈濟》月刊,薄薄的一本,不太引人注意,但我卻被樸素封面上的法船所吸引。
翻看之後,發現「後山」竟有如此務實濟貧的慈善機構,心中感動莫名,對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有著好奇又崇拜的心理。
當時從沒想到,就在離縣政府不遠處的山腳下,那棟灰色的水泥建築物——靜思精舍,會因為《慈濟》月刊的因緣,成為我心靈的故鄉;《慈濟》月刊帶領我踏進精舍山門,讓我的生命從此有了不一樣的開展。
擔任聯誼會記錄
將上人的「法」化作文字
剛進入慈濟時,花蓮的委員幾乎都是老菩薩;因此,年齡在三十歲上下,諸如自營會計師事務所的靜憪、在台灣銀行任職的靜盈、任教花蓮商校的慈愔,以及服務於省立花蓮醫院的靜善和我,可說是當年慈濟的「新生代」。
由於年齡相近,舉凡訪貧、凌晨摸黑到精舍做早課、參加慈濟各項活動等,都結伴同行;對當時慈濟唯一的文宣品——《慈濟》月刊,也有著不同領域及程度的參與。
當時,精舍固定在農曆每月二十四日發放日之前的星期日舉行「慈濟委員聯誼會」。依慣例,上人開示後,師兄師姊報告會務及訪貧或複查情形,並將個案提出討論,在會中決議援助方式,務求將分釐善款發揮最大功用。
一九七九年,隨著建院構想的提出,全台委員不辭辛勞,帶領會眾回花蓮參加聯誼會。由於參與會眾日多,「慈濟全省委員聯誼會」漸擴大為「慈濟全省委員會員聯誼會」。各地會眾翻山越嶺來到花蓮,目的就是想見上人、想聽上人說話,因此上人開示絕不可少。
上人在聯誼會中的講話,是當時滋養眾人慧命的醍醐法水。我有幸親近上人左右,從一九八二年起,榮任記錄上人講經、開示的工作,將每月聯誼會開示內容,整理刊載於月刊上。
記得剛開始整理上人的講話稿時,由於上人慣用閩南語開示,初學佛的我對於佛教經文或典故又不熟悉,如何將上人的「話」化作文句而又不失真?實在是一大考驗,也因此鬧過不少文字上的笑話;所以每次完稿一定呈給上人過目。而上人也會在修改後,當面指導我,讓我一次比一次進步。
當時月刊是慈濟唯一的定期出版品,上人的講話是許多人必看的。我因為承擔記錄之責,得到很多讚美;其實這都是上人指點、潤飾,我絕不敢居功!反而是自己從中獲益良多,永生感恩有此殊勝因緣。
編輯新兵遇良師
無數寒暑記載慈濟腳印
早期《慈濟》月刊並沒有專職的文字記者和編輯,因此精舍師父、邱公(邱錫英先生)和我們幾個人就負起寫稿、審稿、校稿、編輯、送印、裝寄等所有工作。舉凡會務報導、急難濟助個案、長期救助個案、好人好事表揚文稿的用字遣詞、段落區分,邱公都以累積數十年的新聞專業素養指導我們。因而我對邱公的人品典範,迄今記憶猶新。
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新聞稿不需辭藻華麗,而是要平實流暢,首段就須將事件全貌精要的呈現。」雖然事隔多年,言猶在耳。
尤其每逢出刊前,一夥人聚在精舍趕稿時,寂靜的夜晚,常常可以聽到沙沙的筆觸聲,而上人也會坐在一旁,雙手不停地將名條黏貼到月刊信封上。每當工作告一段落,在月明星稀下離開精舍時,上人總會陪著我們走出辦公室,並一再叮嚀騎機車上路要小心。
燈光下、無數個寒暑中,一本本《慈濟》月刊如期的出版,也完整記載慈濟的步步腳印。
上人曾不只一次叮嚀,月刊是為慈濟留歷史,要用嚴謹、恭敬的心態做真實、完整的報導。所以每當月刊出刊送進精舍時,上人一定會仔細翻閱,並針對一些問題提出看法。
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在中庭或觀音殿裝封套時,上人再忙也跟著大家一起做,那種以身作則的典範,四十二年如一日,也讓我一路走來不敢稍有懈怠。
一枝快筆深入文字海
與眾分享「如是我聞」
長年整理上人講話稿,所聞所見所思感觸很多。因此我也曾在月刊中撰寫「慈濟委員小傳」專欄。
為了不遺漏任何一人的德範,在交通還不算很方便的年代,我把握委員們回來花蓮參加聯誼會的時間,快筆完成採訪工作。
記得訪問靜暘師姊的時候,她才四十五歲,高雅氣質中稍帶點富家少奶奶的驕氣。夕陽中,我倆攜手坐在大殿旁的菩提樹下,聽她細說當「紀太太」的故事——從「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的愚癡,到「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的覺悟,不難看出她從渾身是刺到智慧圓融的成長歷程。
還有林瑛琚與簡美月這對菩薩伴侶、蕙質蘭心的靜盈、忠厚務實的靜善、睿智幹練的靜憪、老當益壯的王沈月桂(師媽)、與上人結緣超過半世紀情同姊妹的靜盟……數不清的資深慈濟人,他們都在早期的月刊中留下篇幅。
一九八六年,我在德宣師父及靜憪師姊的鼓勵下,於《慈濟》月刊開闢「如是我聞」專欄,將上人的法寶和教誨,以及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體悟,和法親們分享。
一個月一篇文章,積久漸多,後來將專欄彙集成冊,而有了《如是我聞》、《人間園丁》兩本書出版。其中《如是我聞》是「慈濟文化出版社」的第一本書,我也成為慈濟委員中第一位出書的人;之後的《人間園丁》更榮獲新聞局推薦為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
其實這都要感恩有《慈濟》月刊,讓我得以遨遊在文字中而豐足慧命。
●
二○○三年三月,聯誼會因SARS疫情籠罩而暫停迄今。月刊也將「聯誼會講話」專欄轉型為整理上人每月最新開示的「無盡藏」。
回想這一路走來,「慈濟全省委員會員聯誼會」歷經場地的多次變動——從精舍大殿到中庭、由花蓮慈濟醫院剛完成初胚工程的大廳,到完工後的佛陀問病圖前廣場,再從還在施工、塵土飛揚的舊餐廳,到靜思堂完工後,固定在感恩堂舉行。參加人數從剛開始的數十位,到「慈濟列車」動輒數千人……
這一步步的轉變,在在都看得到上人的宏觀與慈濟人的用心。因此說聯誼會是見證慈濟成長的縮影,一點也不為過。
而在當時慈濟傳播資源有限的時空背景下,因為有聯誼會而得以接引百千萬的會眾,滴水成河造就了慈濟四大志業;師兄師姊也因為要上台分享而必須作功課,無心插柳地成就了許多人坐下能寫、站起能講的本事。
記錄上人「聯誼會講話」近二十年時間,我常想,「慈濟全省委員會員聯誼會」不僅記錄著慈濟的成長與艱辛歷程,上人在聯誼會中的講話,字字句句都是用血、用淚、用愛心與耐心、身教與言教交織而成的結晶。
誠如當年陳慧劍居士在《慈濟叮嚀語》後記所說:「它布滿著一個從事救苦救難工作者的叮嚀、付託與懇請,以血以淚以愛,喚醒世人的自私迷夢。」
兩年前,從公職退休、轉換跑道到慈濟大學兼任教職。轉眼間,自己已從三十年前初見上人時的青春模樣走入花甲之年;雖感嘆時光荏苒,幾位舊識也已凋零,但在感傷中卻不遺憾,因為處在當時的時空因素與條件下,我曾把握因緣,在《慈濟》月刊忠實地留下早期的慈濟人慈濟事。
◆早期由靜淇師姊記錄的上人開示,生動感人,每每看過後淚流滿面,也省思自己做得夠嗎?有用心嗎?真誠感恩有月刊真好!讓身處海外的我有一個指引的方向、學習的範本。(鍾桂貞‧新加坡)
◆對一位內在不踏實、沒有親近友人的異鄉遊子而言,月刊中的上人開示,解除了我所執著的想法與看法,更豐富了我的見解。月刊是我最珍惜的智慧來源。(李春祝‧澳洲墨爾本)
◆我最喜歡閱讀「無盡藏」和「衲履足跡」。與上人的法步步貼近、不偏不離,才能得到無量的智慧,來處理人生的種種困難與考驗。(曾雯妮‧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