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8期
2007-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工筆記‧陽明山車禍關懷
  出版書訊‧《慈濟月刊‧映象真情》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8期
  揮灑彩筆 為人間美善上色

感恩‧插畫志工

◎撰文‧郭書宏 攝影‧林炎煌

插畫的出現,讓月刊生色不少。
對插畫志工來說,
每一個創作的機會,都是與讀者溝通的橋梁,
每個作畫的小細節,都需細細思考、謹慎落筆。
畫者用心、看者歡喜,
彩筆揮灑,他們要為人間的美善上色。


如果說,藍天需要有白雲來作映襯的話,那麼插畫,就是刊物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

無論什麼年代,繪有美麗插畫的出版品總是充滿魅力,總能吸引住讀者的第一道目光,讓人留下鮮明印象,及最初的感動。

回顧《慈濟》月刊的插畫歷史,最早得溯及「上人說故事」的連載漫畫,以及單獨成篇的四格連環漫畫;但是,這時的圖畫與文章尚未搭配,還稱不上是正式的插畫。直到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專題報導」中,陳寅隆以漫畫來呈現內文情景,這才開啟月刊邁向編排插畫的第一步。

插畫的出現,讓以文字為主的月刊頓時生色不少,也頗受讀者好評。此時,月刊開始徵求插畫志工,吸引許多生力軍陸續加入。包括:國畫蘊底深厚的張素花、蕭逸,學院派的羅方君、潘勁瑞與蕭崇仁,以及畫風簡約的張鈞翔與陳清溪……各以手中妙筆,勾勒出與月刊文章最相應的圖畫。

不只是點綴,
插畫也能「言之有物」

「一開始,月刊裏插畫的版面通常不大,比較偏向點綴性質。」一九九六年即開始為月刊作畫的羅方君說,早期猶如「郵票」大小的插畫,較難引人注目,「而且當時還只有黑白印刷哩。」

月刊三百五十六期是個轉捩點,開始增加彩色內頁,在視覺效果加強下,不但插畫量增加,圖畫版面也逐漸加大。

從這時起,插畫作品的表現也是琳琅滿目。如寫實、抽象、剪貼、版畫等,風格各異;而材料使用也是包羅萬象,如:油畫、壓克力、水彩、水墨、彩色鉛筆、蠟筆等……

「創作的每一個小細節都是關鍵,作畫媒材、顏料選擇攸關氣氛呈現,紙張差別則會影響渲染效果。」羅方君說,像三五八期「匱乏的滋味」,她以藍、黑、綠三種冷調色的鉛筆來呈現受災戶歷經浩劫的驚恐與無助,圖片中模糊處理的斷垣殘壁,呈現山河變色後的景象。

偶爾,羅方君也善用「轉化」技巧,讓主題更加明顯。同期中「敞開心靈對話」一圖,老師的手畫得特別長,手臂上掛著的竹籃還裝著孩子,用以譬喻老師以真心呵護著每個相遇的孩子;另一幅「母愛戰勝一切」以暖色系表現,單親媽媽的身體變成了房屋,一塊塊的磚頭化成了強壯的手臂,守護著屋裏的孩子不受日曬雨淋。

另一位善於運用轉化技巧,與羅方君同屬「元老級」的插畫志工潘勁瑞,在國中擔任美術教師,為月刊提供畫作已邁向第十二年。

潘勁瑞說,每次接到編輯邀稿,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腦力激盪。「我總是反覆閱讀文章來構築圖像,漫長的等待與煎熬,就如同『孵化』的過程。」

潘勁瑞說,當初主動想幫忙月刊畫插畫,就是希望讓刊物更具可看性,讓插畫也能「言之有物」。「為了讓讀者獲得心靈的美感,我總是仔細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意涵,慢慢醞釀靈感後才提筆創作。」

「有一次畫教師節特別報導,我刻意在人物的頭頂畫上一叢叢的豆芽,冒芽的圖案象徵老師開發、啟蒙學生的智慧,這樣的構圖無非是希望吸引讀者目光。」潘勁瑞這幅以強烈水彩配色、頗富寓意的作品,被選擇作為當期月刊封面,這象徵插畫引人注目的程度與重要性,已不亞於文章與照片。

不單表現美感,
而是生活體驗的練習

插畫的比重也隨著印刷技術的提升而日益增加。一九九八年一月,《慈濟》月刊推出「創新版」,不但篇幅增加,同時全面改為彩色印刷,這樣的改變,不啻提供插畫志工更多可揮灑的空間;當期「上人說故事——獵人與猴子」即將插畫作全版跨頁編排,企圖呈現「繪本」形式,獲得不少好評。

「上人說故事」專欄活潑豐富的插畫,多出自林倩如之手。此專欄特色在於故事多源自於佛典,為「積存」人物造型及時代背景,林倩如養成多觀察與蒐集資料的習慣。

「就像看電視,我很容易就會去注意主角身上穿的衣服、手上拿的器具,研究是否有其特殊意涵。」林倩如說,插畫不單表現美感,而是生活體驗的練習;日積月累存積資訊,要是臨時想表達某一時代背景主題時,就能及時聯想昔日觀察的點滴,應用在插畫表現上。

「我遍查資料,才知道佛陀時代古印度的穿著,多是『偏袒右肩』與『披覆兩肩』形式;佛典中的『菴摩蘿果』,原來是古印度人對芒果的稱呼……」林倩如說,如此廣泛蒐集資訊,讓她在插畫之外也學習到不少知識。

近年搭配上人開示「無盡藏」專欄的畫作,皆是出自畫家蕭逸之手。月刊四六○期(二○○五年三月)開始,其畫作「四月雪」即以細膩的筆觸,畫出似雪紛飛的朵朵小白花,加上恰如其分的渲染效果,讓許多讀者眼睛為之一亮。

「上人說的是真實法,我的畫作也是表現真實。」自小習畫、擅長結合傳統與現代水墨技巧的蕭逸說,她的畫作靈感大都來自親手種植的植物;很榮幸自己的創作能與「無盡藏」搭配,期待讀者在恭讀上人開示、咀嚼法語之餘,也能邊看著她用心彩繪的作品,進而感受畫中意境。

有別於蕭逸畫作所呈現的古典韻味,「跳房子工作室」的針筆畫風,以細緻線條填充畫紙,構築現代感十足的畫面,企圖營造想像氛圍。

「跳房子工作室」是由李昱町、廖家敏兩位「七年級生」所成立的,年紀雖輕,但對創作卻很有想法。「我們的畫裏人物沒有美醜之分,如此才得以凸顯描述人物各自的特色。」

主要負責構圖作畫的李昱町說,他繪畫的特色就是以線條來代替上色,填充畫面的元素不單只有細細的小直線,還有葉子、草、空氣,以及豆苗,「這些小圖案都隸屬於自然,目的就是想讓讀者看插畫,也能擁有接觸大地時的放鬆心情。」

廖家敏說,《慈濟》月刊讀者群十分廣泛,他們推測,其中不乏失意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希望透過我們的作品,讓這群人轉移注意力並放寬心情。」

想幫助他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也滿載收穫,成了這群插畫志工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

「從前以為自己在付出,其實也是在獲得。」林倩如說,看到過去的作品,明顯發現自身的進步,她感恩月刊提供琢磨繪畫技巧的園地;讓她有機會為了思考作畫內容,不時督促自己看書、上圖書館、看展覽,增廣見聞。

「因為自己的一點付出,讓他人有所啟發,這是生命中多麼美好的事。」潘勁瑞說,月刊影響許多讀者的人生方向,讓他更樂於利用課餘時間,用圖像來聯繫其他生命。

羅方君也滿懷感恩分享志工心得:「插畫創作不但可讓人暫時放下俗事、沉澱思緒,還可藉由圖像來傳達人間的純良美善,何樂不為!」

「能以自己的專長興趣,刊載於優良讀物與大眾結緣,可說是人生一大樂事;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協助月刊,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蕭逸如是期望著。

一路走來,《慈濟》月刊擁有著這群插畫菩薩,發心彩繪人間美善,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世界將更添美麗。

 

最早的插畫志工
◎撰文‧黃秀花 翻拍‧林炎煌

德慈師父曾當過插畫志工呢!他的作品就刊登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五日出版的《慈濟》雜誌上。

傍山而立的靜思精舍環境自然,早年不時有蛇類出沒。德慈師父很會抓蛇,而且還會分辨蛇是否有毒;抓到了蛇、帶到山上放生時,他會為牠們進行皈依,叮囑要好好修行,勿再出來傷人!

他的這項特殊專長,連上人也知道。某次,有位善心人士捐了一罐蛇藥,上人要慈師父試畫一條蛇,搭配月刊「好人好事」報導。

德慈師父一拿到蛇藥,就依照盒蓋上的模樣加上自己平日的觀察,認真畫了起來。畫好後呈給上人看,上人卻說:「原本的那一條蛇,看起來很有力氣;你畫的這一條卻『柴柴』(閩南語,僵硬的意思),一點力氣都沒有!」

表面上,上人似乎不甚滿意,可私底下卻是接受的,不然怎可能會有這幅「蛇」的插畫,出現在早期刊物上呢?


優先製版 十七年不變的原則
◎撰文‧涂慶鐘 攝影‧林炎煌

二十多年前,邱莉蓁(菊香)偶然的機緣參與慈濟活動,深受感動,遂與夫婿「新豪華製版印刷公司」創辦人林家洋(東海)商議,希望能為慈濟盡點心力、回饋社會。

因緣際會下,一九八六年,正值事業顛峰的林家洋偕妻子來到花蓮靜思精舍拜謁上人,並表達願以製版專業贊助月刊,以提升印刷品質、節省製作開支。

這樣的一念善願,在四年後才開花結果——原本在花蓮製版、印刷、發行一貫作業的《慈濟》月刊,自二八七期(一九九○年十月)起移交台北製作,其中製版部分,正式由新豪華公司接手、免費製版。

「發心要做,就一定要用心做到最好;若只是心存交差,便失去做這件事的意義。」身為慈濟榮譽董事的林家洋如此期許自己與公司同仁。

將近十七年來,月刊內頁印刷從單色到局部彩色,再改版、增頁為全彩印刷;製版也從手工拼版,演進到電腦組頁。一路走來,林家洋與他的公司團隊,都秉持用心和專業來製作這本雜誌。馬裕光廠長就說:「公司一貫的精神是以《慈濟》月刊為優先,月刊有任何需求,我們必定全力以赴!」

九二一地震發生當天,月刊已臨出刊前夕,為持續追蹤災情,並將援救的感人報導即時傳遞給讀者,月刊緊急抽版,並增加頁數。面對當時的變化球,林家洋與他的同仁仍是盡其所能來達成。

「我發願一直做到月刊六十周年!」林家洋說,因忙於事業,無法投入慈濟志工服務,但他以專業奉獻,與眾人廣結善緣。

正因有這樣謙虛堅持、默默用心耕耘的幕後英雄,此刻讀者們所展讀的月刊,方能如此美觀引人,每一頁,都值得感恩。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