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8期
2007-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工筆記‧陽明山車禍關懷
  出版書訊‧《慈濟月刊‧映象真情》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8期
  留下快門後的故事——第一號映象志工

感恩‧影像說法

◎撰文‧郭書宏 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早年,月刊以文字為主,少有圖片。
在濟宇、慈暘夫婦加入後,一切有了轉變;
他們緊隨上人腳步,拍攝出專業且生動的相片,
讓月刊逐步朝向「圖文並茂」發展。
隨師二十年,他們用影音記錄上人法語、慈濟歷史,
也以「第一號」映象志工身分,
帶動出眾多媲美專業的影視志工。


這一切,得從一張空拍圖說起。

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落成,空中攝影專家黃錦益受慈濟委員請託,義務為慈濟園區拍攝空照圖。待作品完成後,他和太太陳英珍在慈濟委員陪同下,將成果面呈上人。上人看著照片,十分滿意地告訴他們:「這就是我要的東西,而我要的人也來了。」

「浩瀚的慈濟世界,將任你們遨遊。」見上人歡喜,夫婦倆也跟著高興,當下即發心追隨並皈依上人,法號分別為「濟宇」、「慈暘」,成為日後慈濟世界裏人人熟知的菩薩道侶。

全力以赴
只為記錄下每一個好鏡頭

皈依上人後,濟宇與慈暘在德宣師父的邀請下,開始加入隨師行列,每月上人外出行腳時,以專業的攝影技術與器材,拍攝上人以及慈濟會務等畫面。從此,這成了他們的生活重心,也讓他們成為「第一號」慈濟映象志工。

早年人力缺乏,負責執筆月刊「隨師行記」的德宣師父,不但要負責攝影、撰稿,還要拍照,可謂分身乏術,部分珍貴畫面來不及捕捉、一些照片焦距模糊,相當可惜。

在濟宇與慈暘加入隨師團後,一切有了轉變。濟宇與慈暘跟隨著上人的足跡,拍攝出張張精彩的照片,讓早期以文字為主的《慈濟》月刊,逐步朝向「圖文並茂」發展。

月刊二六六期(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以後的「隨師行記」,開始搭配他拍的照片刊登。無論是拍攝角度、焦距的掌握、曝光多寡,都是濟宇用心呈現的專業;甚至有些照片還是「衝鋒陷陣」的成果。

一回,濟宇為了捕捉上人走在田埂上的照片,靈機一動,計畫從旁邊的甘蔗田繞道趨前拍攝;沒想到,雙腳卻深陷半人高的軟泥中,還是在眾人幫忙攙扶下,才將滿身泥巴的他拉了上來。

一次的遠行採訪,同樣也是為了一個好鏡頭,濟宇誤踩「地雷」,「他一上車,我們大家趕緊搖下窗戶,臉朝窗外透氣,因為好臭……」憶起往事,慈暘掩嘴笑著說。

濟宇說,慈濟每一步足跡都是重要歷史,不把握時機記錄下來,歷史就只能成為日後腦中的吉光片羽,將來也會後悔。

逐漸的,因應月刊與基金會的照片需求,濟宇不但要拍攝黑白、彩色相片,後來還加上幻燈片,手上、身上要輪流揹著三台相機。「就算機器再多、再重,我也必定全力以赴!」

夫唱婦隨
由一竅不通到使命必達

自從隨師團有了濟宇幫忙按快門後,稍縱即逝的場景,一切盡收在底片裏;後來,甚至連慈暘也加入拍攝行列。

「上人告訴我,要『多功能』,要幫忙先生承擔任務,所以我也開始拿相機拍囉!」慈暘說,她原本對拍照一竅不通,自從隨師「磨練」後,不但能自拍自寫,每次受託於月刊的採訪工作,也能「使命必達」。

一九九三年,上人受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德宣師父代表上人領獎,隨行採訪的正是慈暘。「當時,由於月刊出版日期迫在眉睫,活動隔日就須交稿;當晚我幾乎沒闔眼,為的就是在天亮時,及時把作品交給編輯。」

除了隨師,濟宇亦陸續完成精舍、護專的空拍圖,月刊二七九期(一九九○年一月)封面照片「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全景俯瞰」,即是他搭上直昇機拍攝的作品;而慈濟內部的工程會議,也多商請濟宇拍攝相關畫面供放映。

不僅於此,早在一九九一年慈濟展開國際賑災,濟宇與慈暘就扛著大大小小的攝影器材,深入泰北、尼泊爾、馬來西亞、印尼、中國大陸,以及美加等地區,將他們拍攝與記錄的成果詳實呈現在月刊與《慈濟道侶》版面中。

曾經,他們在攝氏零下的中國遼寧省拍攝冬令發放,翌日,隨即趕往四十五度高溫的柬埔寨進行賑災。除了身體得承受溫差的煎熬,還曾經因不熟悉國外法令限制,沒有事先申請攝影需求,器材被扣押在海關,險些無法進行拍攝。

「還好我隨身帶了一台小型相機,否則回國恐怕得繳『白卷』啦!」慈暘笑說,出國賑災與隨師是完全不同的體驗,但每次歸來皆滿載「幸福感」。濟宇說,能追隨著上人、慈濟腳步行遍各地,是他們夫婦的一大福報,這幾年來看盡人間百態,更感覺為善需競爭,更要甘願付出。

自做不足
培訓他人成為專業記錄者

除了提供月刊照片外,早期慈濟文宣品、新年賀卡書籤,皆出自他們夫妻之手;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力霸友聯頻道提供時段給慈濟製播「慈濟世界」節目,濟宇從平面跨向影像記錄,逐步朝影視弘法的方向邁進。

眼看慈濟腳步快速發展,四大志業也不斷拓展,卻遲遲未見「第二號」影視志工出現,又因上人一句:「天下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事一個人做不盡,慈濟事需要帶動大家的力量完成。」濟宇說,「慈濟影視映像志工聯誼會」於一九九六年成立,邀請專業師資,培訓北、中、南、東的映像志工,讓他們也能用攝影器材,拍下在地慈濟人的點點滴滴。

時至今日,遍布世界各地的人文真善美成員,前身即是影視映像志工,他們多已能獨立拍攝作業,像九二一地震之後,志工大規模動員拍攝「希望工程」援建學校紀錄片;而慈暘在大愛電視台主持「衲履足跡」節目,許多畫面也來自影視志工之手。

二十餘年的歲月,隨著科技進步,濟宇不吝更新攝影器材,以提升拍攝品質、保存慈濟影像資料。

「只要是有益於保存、發揚慈濟影像紀錄,我們必定義不容辭。」濟宇說,為慈濟留史是「百年大計」,枝微末節都馬虎不得;望著工作室內「歷任」的設備,他回想起一路記錄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發展的足跡,「這幾十年來用過的膠卷,似乎多少已發揮了效應。」

曾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詩來形容這對菩薩道侶:「家庭誠可貴,事業價更高,若為慈濟做,兩者皆可拋。」雖然這樣描述略嫌誇張,卻也表達出兩人多年來全心投入慈濟的用心與付出。

從事業到志業,從傳播公司負責人到全職的慈濟志工,濟宇與慈暘一路走來甘之如飴。「我們崇敬上人、愛慈濟,這二十一年來,最大的希望就是把上人法語、慈濟歷史、良善的故事『有聲有影』地留下來。未來,更會一心一志,繼續記錄下去……」

 

月刊封面,細說從頭
◎撰文‧蔡嘉琪

《慈濟》月刊封面上,沉穩端正的「慈濟」兩字,最初出現在一九七一年、第五十七期的報紙刊頭上,是曾任司法院長、擅長隸書的謝冠生先生所題。

創刊六年後,月刊由報紙改版為雜誌開本,封面以法船為主,先後有兩種造型:最先以單色板刻呈現乘風破浪的意涵;之後則以運載眾生的形象出現。

慈航普渡的法船標誌,其實出自基督教徒林清材之手。他在功德會成立初期,發心想幫助上人,卻又擔心自己的宗教信仰不被接受;詢問上人後,獲得「愛無邊」的回答;開設雁山印刷行的他開始幫忙功德會印刷文宣品,最早的「法船」標誌即由他所設計。

法船標誌沿用至兩百期,一九八三年七月(二○一期)配合建院義賣,封面圖片從法船變成照片;一直到一九八六年花蓮慈院落成,封面都與建院之重要新聞相關;一九九三年九月,透過資深志工李洪淑英的推薦,攝影家陳次雄開始提供作品刊登,開啟月刊封面的另一種風貌。

「喜愛拍照就像得到癌症,一旦沾上了,就很難戒掉!」面對熱愛的攝影工作,陳次雄直率地說出自己的心情。但也是因為攝影,讓他和《慈濟》月刊有更進一步的靠近。

走進陳次雄家中,廚房旁的置物間是他的專屬天地,整排的《慈濟》月刊隱身其中,信手拈來都是他早期提供刊登的攝影封面,不論是基隆港、野柳海邊、汐止山上、彰化花壇、高雄內汀……從三二二期到三五三期,近三年的時間,陳次雄用鏡頭引領月刊讀者領略台灣之美。

今年底即將滿六十五歲的陳次雄,投入攝影工作四十年,六年前開始學習錄影;他依舊在台灣各地尋找美景,希望讓更多人看見美麗的福爾摩沙。

「身為慈濟人,自己能付出的良能和時間有限,唯有提供我用心拍攝的畫面給月刊或是大愛台使用,才覺得有盡到一分力量。」在影視這條路上,陳次雄愈做愈歡喜,也找到了自我的人生價值。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