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8期
2007-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工筆記‧陽明山車禍關懷
  出版書訊‧《慈濟月刊‧映象真情》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8期
  不惑

◎撰文‧王端正(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執行長)

從「求真」階段的徵信,到「求善」階段的良善訊息報導,
「求美」階段的提升文字、圖像、印刷品質,
到目前真善美全方位的發展,
《慈濟》月刊邁入「不惑之年」,
四十年來受到無數人的呵護與支持;
而今,這本「迴盪著愛的聲音、
蘊含著善的力量」的月刊,
將更任重道遠、全力以赴,
貫徹堅持不變的理想。


《慈濟》月刊創刊四十年了!四十年來,見證了慈濟四大志業的艱辛發展歷程,也見證了人間冷暖的悲苦與善良,更見證了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的溫馨與感動。

在台灣,我們幾乎很少看到像《慈濟》月刊這樣,為堅持理想而奮鬥不懈的刊物;也很少看到像《慈濟》月刊這樣,為恆持目標而守之不動的刊物。如果說慈濟是創造了大乘佛教全方位用具體行動濟世度人的奇蹟,那麼《慈濟》月刊就是見證這項奇蹟的記錄者。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對一個人來說是何等神聖而嚴肅的一件事。

我們說它神聖,是因為人生充滿諸多的無常與荊棘,一個人能避開無數的無常、躲過無數的荊棘,而生活了四十年,這不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嗎?

我們說它嚴肅,是因為一個人走到了人生旅程的中途,不論是回顧過去或展望未來,都有許多的感傷與期許。感傷,固然歷歷在目;期許,則對未來存在著無限的憧憬,這些不是都必須嚴肅以對的嗎?

何況孔子說:「四十而不惑。」當孔子說這話時,他的內心恐怕也百感交集吧!想要達到「不惑」的境界,那是何等不易與嚴肅的事啊!

《慈濟》月刊不也一樣嗎?它伴隨慈濟志業走過了四十年,現在更邁入了「不惑之年」,今後不論是為了作為報導慈濟志業的先驅,或為了形塑慈濟人文典範的幫手,它都必須更任重道遠。

一九六七年七月,
奠下富使命感的定期刊物雛型

《慈濟》月刊自一九六七年七月創刊,就立下了至今仍然屹立不搖的編輯方針,那就是:「決不浪費一字一行,說些無益於人、無利於世的話;也決不違背創刊的主旨與用意,去做些無關潛移默化、無關慈悲濟世的事。」

從這樣的創刊宣言中,《慈濟》月刊早就奠下了將來發展成一本傳遞良善訊息、肩挑教化人心、極富使命感的定期刊物雛型,也埋下了成為現在備受海內外讀者歡迎並充分發揮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優質刊物的善因。這是上人創辦月刊的本懷,當然也要歸功於早期月刊主編們的用心。

一本成功刊物的成長歷程,和一個人的成長沒有兩樣。一個人的成長從脫離母胎的那一刻起,就必須受到父母以及周遭親友的極度關懷和呵護,才有辦法順利成長茁壯。

一如幼兒期一樣,《慈濟》月刊創刊伊始,一切都在嘗試與調適中,所以即使當時僅以單純的徵信為目的,也必須精心照顧,妥善編排。

創刊九個月後,《慈濟》月刊首次改版了,從半月刊改版為全月刊,並逐步增加篇幅、強化內容,讓月刊的體質更強壯、更豐富了。

六年後,《慈濟》月刊從報紙型式改為十六開本的雜誌形態。這是《慈濟》月刊脫胎換骨的大改版,宣示著《慈濟》月刊已從幼稚的兒童期走向更加成熟的少年期了。自此以後,《慈濟》月刊不斷成長茁壯,內涵也不斷豐富充實。

十二年後——一九七九年為了因應慈濟委員的努力與貢獻,增闢了「委員小傳」;一九八三年又陸續增闢了「隨師行記」與「靜思晨語」,開始有時序、有系統的留下上人的衲履足跡與記錄上人的弘法腳印。《慈濟》月刊也開始進入了青年期了,不再以徵信為刊物的單一目的,它開始兼具揚善弘法、教化蒼生的使命了,《慈濟》月刊終於具足了青年人的熱情與理想,準備展翅高飛了。

三十而立,
全彩改版令人耳目一新

所謂三十而立,一九九八年一月,正是《慈濟》月刊邁進第三十一個年頭。創新版的《慈濟》月刊正式與讀者見面,嶄新的內容,令人耳目一新;版型設計與全彩印刷,讓人賞心悅目。《慈濟》月刊真的三十而立,一步一腳印,穩健地進入了成熟期了。

這期間當然也經過多次的改版與調整,內容經過多次的諮詢與研商,發行量也從剛開始的幾千份迅速達到了二、三十萬份;佳評如潮的反應、熱烈索取的回饋,在在都給月刊的編採同仁莫大的信心與鼓勵。

由於內容的豐富性、文章的可讀性、照片的感動性、編排的美觀性、專題的深入性與刊物的影響性,都足以引起包括出版界在內的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與重視,因此二○○○年起迄今,四度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三度獲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的「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以及榮獲卓越新聞獎。並在二○○七年推出電子雜誌,讓慈濟真善美的訊息能更迅速完整地傳達到眾多海內外讀者眼前。

《慈濟》月刊的發展期,從幼兒期、少年期、青年期到現在的青壯年期,都受到無數人的呵護與支持;而內容與版面,因應慈濟志業不同時期的發展,從求真階段的徵信,到求善階段的良善訊息報導及第三階段求美的編印,到目前真善美全方位的發展,處處都看得見編採同仁用心灌溉與血淚編織的痕跡,在這裏對每一位為這份月刊作出貢獻的同仁致上感恩與感謝。

創刊四十,
感恩全球志工一路護持

一本雜誌的成功,不在於它的印刷是否精美;也不在於它的篇幅是厚是薄;當然也不在於它的發行量多寡。一本雜誌之所以受人珍惜與尊敬,是在於它對自身理想的貫徹性與對讀者的影響性。

《慈濟》月刊已達成許多人都認為不可能達成的任務。試看:有多少人是因為閱讀《慈濟》月刊而改變了一生;有多少人是因為《慈濟》月刊因緣而走入行善行列;有多少人是因為《慈濟》月刊的牽引,而頓覺今是昨非;多少人是因為《慈濟》月刊的苦口婆心而幡然悔悟;有多少人是因為《慈濟》月刊的即時啟發而再現毅力與勇氣,再度揮灑生命的彩筆,譜寫人生的光輝?

《慈濟》月刊的影響力,不僅在台灣、不僅在亞洲,它的影響力已經擴及到全球各地了。

這一本迴盪著愛的聲音、蘊涵著善的力量的月刊,不僅讓看得懂華文的人仔細聆賞慈濟愛的音符與樂章,也讓看不懂華文的國際人士,強烈觸及到慈濟那股大愛與美善的鮮明脈動。

茲值《慈濟》月刊創刊四十周年,除了感恩中文期刊部所有編採同仁的用心與努力外,也要感恩全球慈濟人無怨無悔的付出與護持,當然更要對不論認識或不認識的廣大讀者,表達感激之情;你們的閱讀與回饋,就是我們精益求精的動力來源。

最後我們要用最誠摯的心,對「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人文志工,表達我們的敬意和謝意——由於有您們在發行、撰稿、插圖與推廣等的協助,我們的編採同仁才能無後顧之憂,全力以赴;《慈濟》月刊四十有成,您們居功厥偉,請受我們深情與至誠的禮敬!

 

《慈濟》月刊簡史

1967~1979 第一個階段:求真

‧1967年7月20日,創刊號問世,報紙型四個版,每月5日、20日出刊。首期發行三千份。主旨在報導好人好事,傳揚人性的美善芬芳,以及捐款徵信。

‧1968年4月(第18期),創刊九個月後,從「半月刊」改為「月刊」,每月依樂捐名單與受救濟戶數多寡,出版四至六個版。

‧1973年8月5日(第82期),創刊六年後,為便利讀者閱讀及保存,並容納更多徵信名單與會務報導,由報紙型改版為十六開雜誌型。

‧1979年9月5日(第155期),為籌建醫院,上人每月奔波北上,說明建院理念、籌辦相關事宜;委員人數在此時大幅增加。月刊增闢「慈濟委員小傳」專欄。

1980~1997 第二個階段:求真、求善

‧1983年1月5日(第195期),增加「隨師行記」專欄,由德宣法師執筆,記錄上人行腳。

‧1984年10月5日(第216期),醫院正式動土半年,原「會務報導」專欄改為「建院報導」。

‧1985年1月5日(第219期),開闢「靜思晨語」專欄。由於上人自三月起每月赴台北講三天《藥師經》,鼓勵大眾參與建院,捐款人大量增加,版面不敷刊登,因此樂捐名單合數月另冊印刷。

‧1986年5月15日(第235期),開闢「如是我聞」專欄,是第一個由慈濟委員執筆的長期專欄。

‧1986年9月,花蓮慈濟醫院啟業,慈濟由慈善志業擴及醫療志業,《慈濟道侶》半月刊創刊,輔助慈濟月刊報導慈濟訊息。

‧1990年4月25日(第281期),發行量達二十一萬份。

‧1993年1月25日(第314期),由原來的16開版本,增大為菊8開版本。

1998~2007 第三個階段:求真、求善、更求美

‧1998年1月(第374期),出版「1998創新版」,篇幅由112頁增加為128頁,同時全面改為彩色印刷。同年6月進行首次讀者問卷調查,作為內容規畫參考。

‧1999年9月25日(第394期),以九二一大地震作封面故事,此後展開長達五年的重建報導。

‧2000年,首次參與外界競賽,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家庭及生活類:優良雜誌出版推薦】。

‧2001年,獲金鼎獎【綜合類】雜誌獎;「象神風災報導」獲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2002年,獲金鼎獎【綜合類】優良雜誌出版推薦。

‧2003年1月(第434期),增加攝影家阮義忠夫婦「隨師行腳‧攝影筆記」專欄。

‧2003年,「愛在南非」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2004年3月25日(第448期),因應《慈濟道侶》半月刊轉型叢書,《慈濟》月刊內容增加,並改版為16開本。

‧2004年12月,「伊朗大地震現場報導」獲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類「國際新聞報導獎」。

‧2005年8月,「伊朗大地震——傷慟與希望」獲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

‧2005年12月,印度洋大海嘯報導——亞齊與斯里蘭卡篇,雙雙入圍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

‧2006年9月,澎湖環保專題,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2007年4月1日,推出電子雜誌。

‧2007年7月20日,創刊40周年。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