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1期
2007-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警察故事
  特別報導【慈濟人醫會年會】
  人文教育
  天涯共此情‧西藏
  喜樂證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七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1期
  三十日 打開仇怨心結

 

◆9‧30《農八月‧二十》

靜思小語
纏縛在怨與恨的心結中,會惡緣糾結。知曉人間疾苦,能善解、包容,就能相互體貼退讓。

宗教和合之美

「對人侮辱、毀謗、詰難,讓對方心含怨恨,種下此仇恨種子,將結禍連仇、冤冤相報,仇怨無窮無盡!」晨語時上人再言「口業」之報。

如何能心平氣和,歡喜與人相處?上人說,就是「善解包容」。「對事善解、對人善解,就不會衝動惹紛爭;心寬念純,自然天寬地闊,自由自在。」

上人表示,心中有怨、有恨,就容易被人煽動而起紛爭;能善解、包容,知曉人間疾苦,就能相互體貼退讓。

「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昨起在印尼雅加達公演兩天。上人於早會提起,印尼人多信仰伊斯蘭教,然這兩天的公演,會合了伊斯蘭教、天主教與佛教人士同台,展現宗教融合的美好境界。

「《無量義經》中言及水的形態,有河水、池水、泉水、井水等,名稱不一,然而『水性是一』,本質是相同的,法性亦同,能洗滌所有污垢。一如各宗教形態與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同樣傳揚『愛』。」上人表示,宗教間能祥和、融合,是人類之福。

雖然語言不通、文字不同,但從角色的表情、動作,觀眾也能超越語言文字的隔閡,受到感動。音樂手語劇中對父母無怨無尤的愛刻畫生動。上人表示:「不論富、貴、貧、賤,父母對子女的心都是一樣的;假如人人都有父母心,社會就能祥和。」

除了在舞台上宣流法義,上人也鼓勵大家透過電腦網路研讀慈濟大藏經,以法水洗滌煩惱、習氣,才能接受清淨無染的大愛。

「期待大愛遍布虛空,有苦難的地方就有慈濟人,以各種善巧方便救拔眾生,脫離身心苦難。人人歡喜、和平、互愛,是全球慈濟人的使命。」

轉念善解之美

雲嘉南區「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精神研習會」圓緣,上人敦勉新發意菩薩們,「受證」才是真正入慈濟門。「受證後道心堅固、深植菩提根;讓菩提樹茂盛伸展、開花結果;待種子成熟,又能向外撒播,漸漸形成菩提林。」

學員心得分享時,台南佳里鎮謝利昌師兄感恩上人的教法,讓他了解因緣果報,放下與詐騙自己上千萬元的人同歸於盡的想法;救了自己及對方一家人。

「多年積蓄已化為烏有,已經損失了金錢,不要再將怨憤的情緒長久壓在心上,讓心也受傷。」上人提起晨語所示「纏結怨仇」,眾生自無始以來,就與好緣、壞緣、不好不壞緣等三種緣不斷地糾結纏繞。

「有的人過去生結很多好緣,此生夫妻和睦、父慈子孝,事事如意;有的人屢遭惡緣,萬般不順遂;有的人開始與人結交時,濃情蜜意、百般信任,後來卻變得相互欺騙、背叛,產生了怨與恨,愛恨情仇糾結。」

其實,一切只是觀念而已。上人引導大家換個角度思考:表面看來與朋友結的是惡緣,幸好過去生中也結了好緣,在與惡緣糾結時,好緣的種子及時出現,得以解冤釋結,打開仇與怨的心結。「莫讓自己纏縛在怨與恨的心結中,就不會惡緣糾結。」

「退一步冷靜思索,應該感恩欺騙、陷害自己的朋友。若非對方給自己沉痛的打擊,也無法接觸佛法、進入慈濟家庭,得到滿心法喜,與廣大人群結好緣。」

上人指出,最好的防騙之道,就是心不起貪念,凡事運用智慧審度判斷。「常說『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相信的人』。所相信的,是人人心中有愛、眾生皆有佛性;但還是要用智慧辨別是非!」

守戒無私之美

「慈濟的美,美在大家一念善及無私之愛;美在人人守規矩,以整體的美感動人。所以團體裏不能有人走錯方向。」上人勉眾要謹守十戒,才不會自我傷害且造成團體的損傷。

何謂戒?「戒是『防非止惡』。要提高警覺,預防做惡事,或者讓惡的念頭生起。」

上人鄭重表示,每一位慈濟人務必對家庭負責。「夫妻之間既然有緣,就要結好緣,絕對不能有一方不軌;否則不只傷害家庭,也是對慈濟團體的污染。假如不負起家庭責任、破壞戒律,將『吊銷證照』——取消慈誠或委員的身分。」

五百多位培訓成員請求皈依。上人開示:「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亦即去除內心的貪、瞋、癡三毒,迎向光明、良善的道路。從此時此刻開始,『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走入人群付出大愛。」

上人強調,皈依後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佛心是大慈悲心,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師志在行菩薩道,所以希望大家擴大愛心,為世間苦難人付出。」

語末,上人祝福人人在菩薩道中精進無礙,福慧雙修。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