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 解脫貪愛迷情
◆9‧20《農八月‧初十》
【靜思小語】
在私情小愛中你爭我奪,所求不得,痛苦怨懟。將纏綿癡愛化為平等清淨大愛,就能解脫迷情,不再造作苦因。
看清世間緣
《水懺》中,懺悔殺生、劫盜之罪後,還要懺悔「貪愛」之罪。經文云:「但為欲故,關在癡獄、沒生死河,莫知能出。」
上人於晨語開示:「人們總在私情小愛中你爭我奪,所求不得,就產生痛苦怨懟,如陷牢籠、溺苦海,苦痛難離。若能打開心胸,將纏綿癡愛化為平等清淨大愛,對事事感恩、對人人感恩,自然能擺脫迷情,不再造作苦因、結下惡緣。」
平等清淨大愛,正是「覺有情」的菩薩心懷。上人勉眾看清世間的緣,惡緣產生埋怨憎恨,好緣彼此感恩疼惜。
「與其結下纏綿不休的惡緣,生生世世無法擺脫、痛苦不堪;不如廣結清淨緣,來生來世同心、同道、同志願,恆為清淨道侶,共同為人群付出,這才是好因緣!」
心地不揚塵
全球第三十七所靜思書軒——美國達拉斯靜思書軒,九月十四日開幕。上人於早會時稱歎靜思書軒人文之美,能撥開塵霾、排開烏雲,讓人清楚望見朗日、明月。
「書軒裏有『靜』的境界,書本裏也有『靜』的感染力。在書軒打開書本,隨而打開心境,就能掃除心靈陰霾。」
馬六甲志工黃年宏,今年三月起和太太一起到書軒當志工,他每天擦完玻璃就拿書來讀,愈讀愈覺察自己有許多習氣。偶然抬頭看到牆上一段文字:「戒,是不起心動念;定,是臨危不亂;慧,能運心轉境」,深有體悟和感動,慢慢學會放下煩惱,常保笑容。
「他將內心的清淨顯現於面容,不但清除環境的微塵,也清除自己內心的微塵。」上人讚歎。
另一位書軒志工小婷,原本患有輕度憂鬱症,來到書軒後,輕柔的音樂流進心中,她覺得好像沉澱、洗淨了所有煩惱。由於常到書軒,她從顧客變成志工,在服務中,使心境開闊、歡喜,逐漸擺脫憂鬱。
「心地灰塵,使人生境界霧濛濛、迷茫不清。書軒的無聲說法,能讓人心靈平靜,不揚灰塵。」上人說,靜思文化的書,記錄各種人生境界,從中可知自己的渺小、個人的苦與煩惱實微不足道,進而從中找到心靈答案,不再憂鬱。
一如《無量義經》所云:「微渧先墮,以淹欲塵」,上人表示,靜思出版品中的一字一句,就如清涼露水,能滋潤人心地的燠熱;清淨法水點點滴滴匯成一股清流,洗滌人心。
和合群體美
「慈濟人的整體美,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展現,這就是慈濟人文。」於教育志策會中聽聞暑期海外人文交流點滴,得知慈濟團隊所到之處,整齊亮麗的形象皆引人注目,上人欣言。
「只是一個人,再如何獨樹一格,也難博得人人的重視與讚歎;和合的群體之美,不只吸引人人目光,而且贏得真心讚賞。」
上人表示,慈濟教育首重品德;品行道德的優劣,從生活細節就可看出端倪。慈濟學子服裝儀容展現亮麗清新形象,顯見生活教育的用心。
台南慈濟中小學今年招生,雖然與花蓮距離遙遠,上人無法常去探看,然而當地慈濟人用心帶動,上人從錄影畫面中看到剛剛入學孩子服儀整齊,表示欣慰。
「相信這樣的群體美,再過一段時間會慢慢內化為個體美;每一個個體美再合為群體,美上更美。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教育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