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職業 蔡定成溫柔以對
行醫‧行善 一
◎撰文‧黃秀花
當醫師很幸福,坐在診所就可以救人;能多傾聽及關懷,療效會更好。
坐在自家診所,蔡定成做出醫囑後,客氣地請教病患:「請問您有沒有時間,能否讓我介紹一點慈善的事,有興趣聽嗎?」
有人問他:「你整天跟人家講環保和慈善,會不會有人聽了不高興,以後就不來看病了?」
「我相信會有,但絕對不多!」蔡定成說,行善勉強不來,但確實有很多病人聽他講慈濟,立刻加入會員,甚至進一步成為環保志工或參與訪貧。
當然,也有人聽了沒什麼反應。這時蔡定成會轉心念:「我以前也是這樣啊!總是刻意閃躲志工。但我相信,只要播種下去,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二十年前,蔡定成從馬來西亞古晉來台就讀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當時即曾聽聞慈濟。一九九七年返回古晉中央醫院服務,妻子張曉紅成為慈濟志工,他僅止於默默護持妻子的善行。
「我每天工作都很忙,常要值夜班,週日也沒得休息;沒有心力顧及其他。」也因此每次志工來訪,他總是藉故離開。
這樣的狀況,持續到張曉紅突然罹癌才改觀。體會到「人生無常,行善要及時」,當時他自行開業,比較好調配時間,於是積極參與慈濟社區和海外義診。
二○○五年來台參加慈濟人醫會年會,他深受震撼:「那一堂環保課,謝景貴師兄對世界可能發生的災難提出預警——這些都源於人類無止盡貪婪,消耗天然資源、破壞地球環境。聽完後,我的胸口彷彿被重重捶了一下——究竟我們為何而活?賺錢的目的是什麼?人類還有沒有明天?」
一連串問號,讓他心情久久難以平復,也認真思考如何盡一己之力來拯救地球。他的答案是:「就從環保開始做起吧!」
他親身做資源回收,還邀約病人參加;只要對方有意願多了解,他就會留下資料,下次環保日前夕一一打電話聯繫。
現在,蔡定成不只是解決病痛的「良醫」,也是撫慰病人心靈、引導向善的「人醫」。「只要多付出一點愛心和耐心照顧病人,就能得到很好的回饋,這比獲得財富還要實在!」蔡定成說,就他的臨床經驗,很多憂鬱症患者其實是「心病」,只要醫師肯多傾聽及關懷他的家庭,通常比直接給藥還有效。
也曾有憂鬱症患者經由蔡定成引導,打開心門做環保,愈做愈健康;甚至還影響另一半也成為志工。「這樣的改變,不是不可能,端看自己願不願努力嘗試。」
放下醫師身段、卸下尊貴的包袱,蔡定成確實辦到了!他也從中體會到,原來布施可以輕而易舉——不只有財施,傳揚佛法理念、接引有心人一齊行善,也是「法」布施啊!難怪他會大聲地說:「當醫師,很有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