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1期
2007-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警察故事
  特別報導【慈濟人醫會年會】
  人文教育
  天涯共此情‧西藏
  喜樂證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七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1期
  人醫,醫病、醫心、醫大地

◎撰文‧張麗雲、郭書宏、林瑋馨、廖素梅、葉文鶯、涂心怡
圖說‧李玲、周說真、陳寶滿、卓雲

曾經以為「醫病、醫心」只是理想,但在這裏,看到實踐的可行性。——泰國‧吳進
我們付出也是有所求:只求當地人身體健康。
他們健康,我們才會放心。
——阿根廷‧高忠成

秋意濃,國際慈濟人醫會成員齊聚花蓮研習交流——
醫療的步伐,要和慈善並進;
醫療的進步,預防重於治療;
醫療的新境,不只紓解病苦,更要做心地、大地的良醫。
回家,是為走更長遠的菩薩道蓄積能量……


身為一位醫師,過去我總是等著別人對我說感恩。現在,我開始主動感恩、關懷別人。」巴拉圭牙科醫師胡安(Juan Mesa)說,兩度來到台灣參加慈濟人醫會年會,內心深深被觸動,也發現原來主動去關懷別人,是件美好和值得感恩的事。

巴拉圭有七成人民過著缺乏醫療的貧困生活,因此慈濟義診責任重大。胡安有一對兒女傳承衣缽,同是牙醫師也是慈濟人醫會成員。即使在巴拉圭,行醫收入並不豐富,但為了回花蓮心靈故鄉汲取慈濟法髓傳遞給孩子們,他甘願借錢買機票來,希望明年孩子們也能參加年會。

和胡安一樣渴望回家的,還包括越南大水鑊醫院(Cho Ray Hospital)神經外科醫師黃清俊(Huynh Thanh Tuan)。兩年四個月前,他以白血病患身分初次來台接受治療,透過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成功,獲得移植機會。

當時在台灣語言不通、生活有待適應,更不知道手術是否成功,心裏盡是擔憂與害怕。「這次我帶著健康的身體而來,再度呼吸到台灣的空氣,新生的感覺真好!」

沒想到有機會再來台灣,還能以慈濟人醫會志工身分參加年會,對三十歲的黃清俊而言,是幸福又難以置信的。他說,這種感覺就像生病復原後,第一次為病人看診一樣興奮。

「角色互換,更能了解病人的痛苦和心情的折磨。這次到台灣,昔日畫面一一浮現,讓我更提起『志為人醫』使命,造福同胞。」


一九七二年,慈濟成立第七年,在花蓮首辦義診;一九九六年成立「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一九九八年,海外志工於美國研議「國際慈濟人醫會(Tzu-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TIMA)」成立章程;二○○○年在台灣首辦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自此成為遍布海內外五十七個據點、五千餘位成員堅定行醫初衷、拓展醫療視野的重要聚會。

今年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在花蓮舉辦的年會中,共有來自美國、日本、印尼、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多明尼加、玻利維亞、荷屬安地列斯和台灣等十八個國家或區域、三百二十三位醫護及行政志工參與。

近十年來,人醫會成員在二十多個國家提供醫療服務,全球義診逾一千多場,服務超過五十多萬人次。今年年會主題為「醫療與環保」,鼓勵醫護人員不只守護身體小乾坤,更能守護千瘡百孔的地球大乾坤。營隊中除了交流服務經驗,也安排多位海內外專家分享疾病控制與預防、疫苗研究與發展、遺體捐贈、骨髓捐贈、預防醫學、微創手術等課程。

「學員來自世界各地,課程相當多元,今年的年會比以往更具國際觀。」印尼巴友卡爾塔醫院眼科中心(Bayukarta Hospital Eye Center)院長莫理阿思提亞(Tonny Christianto Muliasetia)說。

二○○一年加入慈濟人醫會,翌年有機會見到上人,莫理阿思提亞院長覺得心靈渴望的資糧就在眼前;身為虔誠基督徒,他肯定佛教大愛與基督博愛精神相同,「在慈濟,我學到如何幫助更多人。」

二○○四年印度洋海嘯後,莫理阿思提亞在亞齊災區義診,深刻感受到大自然威力驚人,「只要是地球村的一分子,都應該存有『驚世的災難、警世的覺悟』心態。」

這次他也代表所屬醫院和慈濟醫療志業體簽訂建教合作契約,未來針對臨床訓練、專業技術、學術合作與義診服務等進一步交流。他說:「我們醫院救治不了的病症,未來可藉慈濟的力量支援,使更多人得到幫助。」


【把病人當成家人】
不只施藥,更用心關懷

「我這條命是慈濟救的,所以每年人醫年會我都不想錯過。」在越南台商企業擔任主管的馮雪芬,一九九二年認識慈濟,進而培訓成為慈濟委員;幾年前她罹患紅斑性狼瘡,越南醫師束手無策,家人開始為她準備後事。慈濟志工林志郎得知,緊急送她回台灣慈濟醫院診治,至今未再復發。

「我的生命與慧命,都因慈濟得以延續。」馮雪芬加緊腳步行善付出,更將這分生命力擴及家人,十個兄弟姊妹全是慈濟人。

越南貧富差距懸殊,貧苦人家負擔不起醫療費;當地慈濟人醫會自一九九八年迄今舉辦十五次義診,嘉惠三萬兩千四百多人次。馮雪芬感恩台灣、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人醫會成員多次支援,「大家的愛,幫助我們落實慈善和醫療志業。」

囿於社會主義體制,越南慈濟志業要克服的挑戰不少,「正因為如此,我們做慈濟要比別人更用心。」馮雪芬說。

同行的越南神經外科醫師段氏柳(Doan Thi Lieu)說:「慈濟義診不只施藥,還進一步關懷貧民的生活,像對待家人般呵護備至。」

她說,當初選擇醫療工作,就是希望濟世救人,年會期間所見所聞震撼了她。「慈濟建設醫院,培育優秀的專業人才合心救人,可說是我願望的具象化。」段氏柳自我期許將這分精神在家鄉發揚光大。


【促進義診效益】
長期、定時、在地化

長期、定時、在地化的醫療服務,可讓病患獲得最好的照顧,這個理想有賴於志工組成團隊分工合作,方能達致。泰國慈濟人醫會召集人、國家藥政署長吳進(Witit),即盼望能在當地招募更多志工持續投入,有效經營義診工作。

在泰國,有十二萬人苦於白內障,卻無力負擔手術費用。吳進之前服務的曼飄醫院,四、五年前接受政府補助及善心人士捐款,開始為白內障患者免費手術。然而限於醫師人力,每年僅能舉辦一、兩次義診,使得這項福利措施緩不濟急。

主導此計畫的吳進,來慈濟參訪後,感佩慈濟醫療人文以及志工無所求的奉獻精神,返國後鼓勵院內醫護人員也來慈濟觀摩。

義診結合了慈濟力量,加速白內障患者免費手術的進展:義診醫師從一位增加到六位,每個星期奉獻假日到偏遠地區為貧病患者開刀。院方也將一個會議室改成休息室,提供患者吃、住,也方便慈濟志工陪伴、膚慰。

「患者手術後,終於看見『好久不見』的家人,他們不需要家人攙扶,還雙手合十向我們感恩。」吳進說,這分歡喜心正是他從事義診最大的動力來源。今年設定服務一萬兩千名患者的目標,目前已達一萬四千人!

吳進指出,除了服務白內障患者,年初也開始為貧苦長者展開免費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有四百名患者受惠。「老年人長年走路和勞動,造成膝關節磨損;雖然施行白內障手術讓他們重見光明,但若沒有一雙好腳,他們依然無法走出家門。」

吳進說,義診範疇愈來愈大,他期盼不只以華裔為主的慈濟志工投入,本地人也能加入人醫會隊伍。


【因地制宜補不足】
福利國家也有匱乏角落

自台灣移民紐西蘭十一年的中醫師楊貴森,首次參加人醫會年會,「收穫滿滿」是他的結論,尤其聽了美國慈濟人醫會的分享後,激發他無限想法。

「紐西蘭社會福利與醫療充足,和美國環境相似。美國人醫志工致力於牙科,讓民眾不因看診費用昂貴而失去就醫機會;他們也發展中醫。我想紐西蘭也可以朝這兩個方向去做。」

此外,南美洲慈濟志工分享赴玻利維亞義診的經驗,也令楊貴森堅定紐西蘭成立人醫會的必要,「鄰近國家如果有需要,我們可以及時提供服務。」

楊貴森說,看到台灣慈濟醫院的院長放下身段無所求付出,「他們都可以這樣做了,何況我們。接觸慈濟十幾年,這次我感受特別多——真的要去做了!」

移民澳洲十九年的沈士雄說,在澳洲從事醫療行為必須投保,可惜的是,保險公司只願意保障醫療機構內的醫療行為。也因此澳洲慈濟志工目前只舉辦牙科義診。

全球僅台灣及寥寥無幾的國家有牙科健保給付。在澳洲,做一顆假牙得花去好幾萬元,所以需額外替牙齒支付私人保險;然而低收入戶負擔不起保險費用,牙病往往一拖再拖,苦不堪言。

每年人醫會年會沈士雄都不曾缺席,今年更為澳洲義診找到新的契機,聆聽美國慈濟志工經驗分享後,他決定再與保險業者商議,找出權宜方法來為義診投保。

回憶大學二年級時,因為家庭經濟狀況出問題,沈士雄寒暑假必須四處打工賺取學費;這段期間的艱辛,讓他對貧困之苦感同身受。在台灣開業時,常為貧困患者免費看診,或讓病人賒帳。

隨著人醫會足跡踏過北台灣、離島和大陸,他發現義診要配合家訪與衛教宣導,才能更完善,「不應只是病人來找我,而是醫師去發現需要幫助的病人、主動關心。」


 ●

曾經,吳進以為「醫病、醫心」只是理想,但在慈濟看到實踐的可行性。「過去,以為追求愈多利益愈快樂,現在則感到愈付出愈快樂。帶領醫療團隊義診,自己不必多說,只要讓他們接觸苦難人,自然就會啟發愛心去服務。」

阿根廷土庫曼省中醫師高忠成,多次在高溫、蚊蟲多、危機四伏的叢林義診,只因不捨居民長年忍受病痛。「其實我們付出也是有所求——只求當地人身體健康。他們健康,我們才會放心!」

來自美國克里夫蘭的陳福民,平日在華人社區為語言不通、負擔不起醫療費用的民眾提供問診服務。篤信基督教的他行醫三十多年,在走入慈濟後,發現只要正信正念,無論什麼宗教和種族,都能融合在一起。

今年他是第五度參加年會,也轉換身分為隊輔。他提前返台跟著關山、玉里慈院醫療人員居家往診;看到偏遠村落就醫的不便,還有醫療團隊不計路遠愛的接力,令他感觸良深——原來在家鄉,還有這樣病苦無依的角落!

今年他也參加玻利維亞義診,在勞累一天後回到衛生環境不盡理想的旅館,沒有人抱怨。「因為每個人都了解,來這裏並不是享受,而是將無私大愛奉獻給苦難眾生。」

人性本具的慈悲,正足以引領醫病關係跨越到更美好的境界。國際慈濟人醫會邁入第十年,學員們承諾,明年將帶更多新發意菩薩,重逢在花蓮!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