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1期
2007-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警察故事
  特別報導【慈濟人醫會年會】
  人文教育
  天涯共此情‧西藏
  喜樂證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七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1期
  【關懷不只那一刻】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雖說早已習慣堅強,然而無常來臨,
對殉職警察遺眷來說,哀傷與思念難以平復,
面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一場激烈的槍戰奪走了台中市警二分局刑事組小隊長李進富的性命,也讓他的家庭心碎。

當時李進富和另一名重傷的小隊長,被送到中山醫學院附設醫院急救;醫院聯絡慈濟志工前往關懷。謝許雪接到消息,馬上放下手中正在進行的環保工作,換好制服即與幾名師兄師姊趕往醫院。在那樣的場合中,遇見了倉皇失措的李進富遺孀魏曉萍。

「先生突然往生,情況相當混亂,她不知道該怎麼辦……」謝許雪說:「我教她先把心安下來。曉萍很堅強,一步步走來,如今她把兩個孩子帶得很好,是個勇敢的媽媽!」

謝許雪如媽媽般摟著魏曉萍厚實的背,一如那些日子攙扶著她一樣……


無常,不僅只有嘆息

這起震驚全國的社會案件,不僅促進「警察人員執行勤務因公傷殘、殉職人員的照護制度」立法,也促成慈警會與警政署合作,於九十四年推動「永續關懷」專案——藉由志工力量,鼓勵警察遺族勇於面對新的生活。

現任警政署民防防情指揮管制所所長的林進元,當時身任督察室組長,談起推動「永續關懷」的初衷,不禁哽咽。

「當時帶著撫卹金去殉職警員家中慰問,看到警眷淚流滿面地說:『我不要撫卹金,只要先生回來!我跟小孩未來的生活該怎麼辦?……』不禁讓我思索:警察為社會犧牲,我究竟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林進元說,十幾年前,有位刑事偵察員在擒匪時不幸因公殉職,留下三個年幼的孩子;事後再去關懷,三個孩子都已經上大學。大兒子充滿敵意地說:「爸爸往生後,家庭頓失依靠;我讀國中時媽媽改嫁,是奶奶照顧我們長大的。請問在我們最需要關懷時,你們在那裏?」

「聽到這句話,我的心很痛……『今日公祭,明日忘記』,這是警眷最深沉的喟嘆;也讓我明白,在遭逢無常時,錢不是最重要的,心靈撫慰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經過一番思索,林進元決定向各宗教團體請益、尋求合作,希望藉由宗教柔性的力量,撫慰受苦的心靈。當時,他到花蓮面見證嚴上人,「上人並沒有明白答應我,只說警察同仁很辛苦,因公殉職後,家庭更無辜,很能體會家屬的感受。」

但也因此,終於促使警政署與慈濟合作,開啟了「永續關懷」之路,將愛的觸角延伸到過去一直被忽略、卻亟需關懷的殉職警察遺眷身上。

輔導,轉哀傷為智慧

在殯儀館陪伴魏曉萍一個月,從處理後事、辦公祭、助念,到一連串緊接而來的事情,謝許雪就像是一塊貼心的海綿,吸納所有的傷心與苦水,協助家屬將哀傷轉化為祝福。

「以前知道慈濟,卻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接受幫助。」魏曉萍說:「那天趕到醫院,很驚訝慈濟師姊早就到了,讓我很感動。我們不認識,怎麼有人這麼好為我先生助念!可是當初連道謝都沒有機會說……」

魏曉萍說,先生剛往生那段日子,承受很大的壓力與悲傷,「我是直性子的人,很想找人傾吐、發洩;師姊常常聽我滔滔不絕地講,等我哭完擦乾眼淚後,再告訴我對事情要『善解』,也要多溝通……」

雖說警眷早已習慣堅強、獨自背負家庭大小事;然而無常來臨、生活改變,面對長輩壓力、子女教養、還有難以平復的哀傷與思念,以及生活上瑣瑣碎碎的細節……面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夫妻與左鄰右舍的緣結得很好。出事時,他們比我還早趕到醫院、比我還擔心先生的情況。那段日子,我每天睡得很少甚至睡不著,他們擔心我體力透支,主動照顧我的兩個孩子,煮東西要我吃、要我多休息;我不知道該怎麼謝謝他們……」

如今,魏曉萍在警局擔任工友,生活重新出發,仍有許多要適應的地方,孩子是她最大支柱。

「去年暑假,我帶孩子去日本散心。出發前,他們跟我說要為爸爸做一張機票,帶爸爸一起去……」一向堅強的魏曉萍,談到孩子的貼心,忍不住淚漣漣。

「前幾天女兒打開電腦,說要給我看『哥哥的祕密』。原來兒子在部落格上寫著:『全家人去日本玩,卻少了爸爸……我相信爸爸一定都在我們身邊。』他還貼上與爸爸的合照:『這是我爸爸,他因公殉職了,但我以爸爸為榮!』」

警察人員站在社會最前線,用個人生命來保護民眾生命安全;一旦因公傷殘甚至殉職,政府的撫卹辦法減輕警眷經濟重擔,但其中卻有金錢無法彌補的傷痛。

家庭的愛、朋友的愛、慈濟人的愛,將孤單的人重重包圍。唯有永續關懷,才能跨越生死隔閡,化解哀傷與思念。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