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1期
2007-10-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警察故事
  特別報導【慈濟人醫會年會】
  人文教育
  天涯共此情‧西藏
  喜樂證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七年九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1期
  走出家門 當保母的保母

◎撰文‧賴怡伶、郭書宏  攝影‧顏霖沼

曾經,在被動不安的困境中、在日復一日的憂心等待中,
警察眷屬背負著不亞於丈夫的沉重壓力;
如今,轉被動為主動,走出家門付出關懷,
在自我肯定中找回生命價值。


警察家庭裏常會上演一幕:好不容易等到先生、爸爸回家吃飯,一家子面對著滿桌熱騰騰的豐盛菜餚,氣氛好不溫馨;但飯還吃不到一半,卻接到來自警局的電話。

「好……我馬上就到!」換上制服,臨危受命,這就是警察的職責,沒得抱怨;因為,銷假上班就代表在此同時,社會上有人正處於危急存亡之際、等待救援;能不能與家人團聚吃飯,似乎也就微不足道了。

先生平安,是所有警眷時刻的掛心。一回,施麗華聽到孩子抱怨:「同學問,我的家庭聯絡簿為什麼總是少有爸爸的簽名?」她安撫著孩子情緒;內心的惶恐與孤獨卻無人知曉……

「基層員警的生活,除了值勤就是睡覺。警察辛苦,警眷更辛苦。」施麗華無奈地說。


聚少離多、獨扛家務、生活空虛、擔心受怕……幾乎是所有警眷的共同經歷。

英挺的制服、穩定的工作、公務員的薪給,「警察」這個職業,象徵堅實的生活保障。然而真正踏入婚姻後,才知道警察的職業特性,是多麼影響家庭生活作息。

曾有警察這麼說:「警察的時間屬於國家和人民,不屬於太太與孩子。嫁給警察,就是嫁給國家,要學會認命。」

但「認命」是委屈的想法,常讓警察婚姻生活中爭吵不斷。身為警眷的宋黃鴦,最了解其中辛酸:「夫妻相處時間少,難得相處時,先生若把工作壓力帶回家,擺著一張撲克臉,就容易吵架……先生會想,我難得回家,你不能體諒一下嗎?警眷卻想,我獨自照顧家庭很辛苦、很委屈,你都不了解!」長久如此,若再加上南北分離,夫妻感情難免生變。

警察教養孩子,也容易落入「職業病」的窠臼,與孩子相處,保有警察的威嚴與嚴肅——問孩子行蹤,宛如拷問犯人層層逼進;孩子犯錯,猶如對待犯人般不留情面;即使難得閒聊,也千篇一律聊些工作的經驗……在兒女成長過程中,父親的缺席以及負面的相處經驗,隱隱造成親子隔閡。


懸掛的心,既堅強又脆弱

家庭是警察最有力的後盾,慈濟人關懷警察,也要關懷他們的家人;可是,要接觸警眷並不簡單。

志工林雪英表示,這跟警察的勤務特性有很大關係:「派出所警員,很多是從外地調來;家人在家鄉,自己住在宿舍。志工較難兩地關懷。」此外,警察對家庭的保護,也是原因之一。「很多警察覺得太太把家庭顧好就好;因為,光是照顧孩子與家庭,就夠她們累了!」

往往是等到警員家裏出現問題、陷入困難後,慈濟人那雙主動伸出的手,才有機會更進一步接近警員的家庭,獻上及時的溫暖。

台北內湖區慈警會負責人許慧敏本身就是一名警眷,她說:「警眷是很堅強也很脆弱的一群:母兼父職、時時刻刻擔心先生,還要壓抑自己的思念與妄想,避免給先生造成困擾……」

每當看到與警察相關的社會新聞時,她都會在心裏為對方的家庭擔憂。「社會上對警察的負面批評,每一句,警眷聽來都很痛!」

十幾年前,許慧敏在先生林興春警官的鼓勵下投入慈警會,除了為警員量血壓、送茶水,安排他們到醫院當志工、做環保等,也為警員家庭舉辦茶會。運用柔性的茶敘與團體力量關懷,感動了許多警察,也使這群鐵漢轉化對家裏的牽掛,帶動夫妻一起成長。

「每當看到警眷跨出這一步,走入慈濟,是我最感動的時候。」許慧敏表示,曾有警眷說,「警眷」兩字的背後,背負著沉重的社會壓力,但來慈濟當志工,人人平等,服務人群,同樣獲得尊重。

「上人說,警察是人民的保母,我們則是『保母的保母』。」許慧敏表示:「眷屬能夠走出家庭,不但能藉此自我成長,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定位,社會也多了一項寶貴的資源。」

警眷的參與,也使慈警會的功能更能發揮。許慧敏說:「警察家裏發生事情、因公受傷甚至殉職,慈濟人不會知道;但警眷容易得到消息,可以第一時間通報,很快召集大家的力量,去做適切的關懷。」


了解分寸,關懷更貼心

九年前,林秋霞以警眷身分跟隨北區慈警會負責人翁千惠一路參與活動。

「以前是在家枯等先生回來帶我去玩樂;現在則是掌握警察的休息時間,帶他們去做志工。轉被動為主動,感受大不同!」

那年的警察節,林秋霞興致勃勃拉著先生,抱著一大盆蘭花前往派出所。「我們進去說:『警察先生辛苦了,祝各位警察節快樂!』結果沒有人理我們,很尷尬……」

第一次互動的冷漠,沒讓林秋霞退縮,反而視為磨練。「警察是見過很多世面的人,觀察人都很細微。與他們互動若是沒有耐心,很快就會被看破。」

林秋霞了解警察工作的特性,與他們互動時更知道分寸。「警察休息時間不固定,貿然造訪,有時會影響他們勤務。所以要帶動環保或辦茶會,我會先針對有意願的警察,再由他們找其他同僚參與。」

加入慈警會後,林秋霞改變了消極低調的心態,轉為主動樂觀,還把愛擴散出去,照顧更多警眷。

一位刑警的妻子因車禍受傷無法行動,林秋霞邀請志工前往關懷;甚至還在那位刑警出差時,到家中幫忙打掃,感動了這位太太。

還有位警眷,先生因公殉職,林秋霞第一時間到醫院膚慰,過年時還號召慈警會志工,每人烹煮一道菜餚到她家圍爐,讓家屬倍受感動;如今這位警眷也是慈濟見習委員了。


轉變心態,家庭更圓滿

一九九九年底,警眷宋黃鴦應邀參加慈濟「歲末祝福」。「那年剛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中部災情慘重,上人開示時不捨災民而哽咽。我心裏深受感動,於是開始幫忙募款援建希望工程。」

宋黃鴦在慈濟人接引下,參與慈警會活動。「看到慈濟人對警察的關懷,真的很感動。慈濟人總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人溫暖;有人愛、有人關心的感覺真好,所以讓我想要投入。」

剛開始宋黃鴦為了募款,逢人就講慈濟。「每當泡茶聊天時,講到慈濟他們就跑光光。」她笑著說,空口說慈濟讓人抗拒,直到自己親身投入後有所改變,才讓人信服。

先生擔任交通警察,不免會處理到死亡車禍。「以前我很迷信,怕他『煞』到孩子,在他的皮包裏放八卦、六字大明咒『避邪』,但是心裏仍是惶惶不安。」

「先生常說:幫忙聯絡家屬、處理遺體、不讓亡者暴露在外,是在做好事。我卻聽不進去。」直到擔任醫院志工,宋黃鴦目睹病理解剖時莊嚴的場面,受到很大震撼。「我馬上打電話向先生懺悔。先生好高興!」

「上人說,警察就跟菩薩一樣,聞聲救苦。我以前認為那只是一份工作,現在才發現原來先生的職業這麼崇高。」重新體認到警察工作的價值後,宋黃鴦多次前往警局灑愛、關懷;愈了解警員工作的辛苦,與先生相處便多了分柔軟與體諒。

「以前只想到自己很委屈,沒想到他很辛苦;因為我沒看到,他也不會告訴我。」宋黃鴦鼓勵先生:「心裏有事適度說出來,不要硬撐,對方才能明白。」

看著太太的改變,先生宋智鳴也受到感動,如今兩人都已受證成為慈濟委員。


佯裝堅強,不是不在乎

「思稼在彌留之際說:師姊,我想要穿志工服,希望來世能當慈濟人……」台北信義區慈警會志工蕭琇月,提到去年因病辭世的警眷吳思稼,語氣中仍帶著一分傷感:「從剛罹患癌症的憤怒與不能接受,到往生前的坦然與放下,思稼真的很不容易!」

蕭琇月加入慈警會十餘年,到台北市福德派出所量血壓已有五年。四年前,她得知派出所一位警員的太太吳思稼得到癌症,於是帶著營養品前往探望。

「三十幾歲的思稼,長相清秀也愛美;擔心開始做化療後會落髮,她先剃了個大光頭讓自己習慣……包著頭巾的她,對我們的關心很感動也很震撼。」

蕭琇月與吳思稼細聊之下,發現了她的心結。「與先生聚少離多,先生回家後多倒頭大睡,孩子都由她和娘家媽媽帶大,夫妻倆時常冷戰……家人認為,思稼是心病造成身體疾病,對她先生頗不諒解。」

常與警員互動的蕭琇月,得知的情形是:思稼生病後,先生很無助也很哀傷,但因為怕太太擔心難過,總是一臉堅強。

蕭琇月常偕同慈濟人去探訪,用「靜思語」鼓勵她。沮喪、困惑的思稼,藉由閱讀《慈濟》月刊、收看大愛電視節目,慢慢將心沉澱下來。

「生病後心境成長很多,以前覺得很多事是理所當然,只看到自己沒有或失去的東西,凡事強求;現在學會了珍惜、隨緣,還有感恩……」思稼在慈濟歲末祝福會上分享。


珍惜親情,愛要及時

在慈濟志工鼓勵下,思稼參與委員培訓,先生也加入培訓慈誠行列。

然而,病魔持續侵襲著思稼的健康。陪伴她三年的蕭琇月說:「經過一次次化療,思稼的身體愈來愈衰弱,不能出去工作。在家時光漫長,容易胡思亂想;我鼓勵她跟我一起做手工藝品,藉此和人結好緣。」

在思稼與病魔搏鬥的最後時間裏,不得不住院療養,先生請長假照顧,一臉憔悴;慈濟人擔心他請假太久影響工作,主動承擔照顧工作。「他一個早上就打了十幾通電話關心太太情況,也常淚流滿面跟我說,很後悔沒能多陪太太……」

對此,蕭琇月感觸良多:「之後我常勸派出所員警,夫妻間要相互體諒,愛要及時說出口啊!」

曾經在菜市場做生意的蕭琇月,原本對警察有諸多不諒解;投入慈警會志工,長期與警察互動,讓她多了一分善解與包容。「警察的責任和壓力都很沉重,若能多關心他們的家庭,讓警察將壓力調適得更好,社會安全將更有保障。」

蕭琇月也鼓勵員警們多關心身旁的人:「每天一點點的關懷,就能給對方很大的鼓勵!」


這群人民保母背後的支柱,在被動不安的困境中,轉換定位,在自我肯定中找到生命價值。

「上人要我們用媽媽的愛來關懷警察,讓他們感受到無微不至的愛,然後更進一步將這分愛擴及去愛一般大眾。」林秋霞說。

「警察跟警眷平日看來矜持,其實是很容易被感動的;只要付出一個關懷動作,就有一個善種子會冒出來。」宋黃鴦說。

「付出、溝通、體諒、了解」,這群在家照顧警察、出外也照顧警察的堅強女性,走出家庭藩籬,帶著滿滿的關懷付出。

在警察為社會奉獻的同時,這股讓警界的安心力量正悄悄匯流;也讓封閉、緊繃、內向的警察家庭生活圈文化,慢慢改變……


警‧眷‧心‧聲
望君早歸
◎撰文‧賴怡伶                   

「嫁給警察不好啦!警察勤務繁重,生活不正常,接觸的人又複雜……」當林秋霞決定嫁給管區警員後,在警局對面開店、每天看著警察作息的姊姊,對婚事持反對意見。

「如此說來,警察不就不能結婚?」林秋霞反問姊姊。

婚後,林秋霞才真正體悟,姊姊的建言是真心為她著想。「我出身大家庭,從小到大家裏隨時都有人在。自從嫁給警察後,每天從早到晚只有我一人守著家,真不知道要如何過日子……」

儘管先生疼愛她,不要她出去上班,可是又對她限制多多:「他特別交代,沒事不要打電話到辦公室。除了因為工作很忙外,還怕被同事笑說老婆查勤。所以若他不主動聯絡,真的不知道他的行蹤。」

警察勤務繁忙,一天需值班十多個小時,週末也要輪班,休息時間零碎;遇到突發狀況需待命……先生的生活充滿不確定,林秋霞的生活則是無止盡的等待。

「剛開始我傻傻的等,每天從早等到晚,到半夜還看不到人影。後來認清他根本沒時間回來吃晚飯,就乾脆不煮了!」

在等待中,林秋霞要不一件睡衣從早穿到晚,要不就拿著先生賣命賺來的錢去購物,補償內心的空虛。

生活中唯一的期待,是先生突來的陪伴。「當他打電話回來說:『衣服換一換,等下帶你去兜風!』我就要快快換好衣服,到樓下等他。可是有時候他風塵僕僕騎車回來,臨時有任務,又要去上班了!」

林秋霞宛如癡望主人回家的小寵物,日子似乎只能一再重複過下去。

後來,先生從管區警察升級當刑警,工作量更大,有時辦案多日都不能回家;加上看到先生用空槍對牆練習槍法,林秋霞更多了幾分憂心。

「只能學著放下。」林秋霞自有一套哲學:「他出門,就當他失蹤了;若回家,就是撿回來的!」話雖如此,腦中卻不免胡思亂想;心中的苦又不能對外人說,因為先生叮嚀:「要保密!不可以隨便讓人知道!」

「等待、期待、害怕」,是新婚警眷的常態;而在生養孩子之後,警眷的身分轉變更大,責任也遠比想像中沉重……


緊繃的愛
◎撰文‧賴怡伶                   

「結婚時傻傻的,不知道責任這麼重,覺得一切有先生扛著。沒想到婚後,家是我在扛,先生只負責工作賺錢。」

孩子出生後,宋黃鴦身兼警眷與母親的角色。「生產、家裏淹水、孩子生病……先生不能回來,自己要獨立面對,大小事情一手包辦。」

警察工作無法任意請假或擅離崗位,有時還會調派到外地工作;母代父職久了,把宋黃鴦訓練得很堅強。

警察與警眷壓力大,生活圈普遍封閉。「警察交朋友,限制很多。八大行業不能碰,篩選朋友也要考量對方是否別有居心、有所求。大部分的警察都很自愛,生活圈多是同事、太太及孩子,很少認識其他朋友。」宋黃鴦說。

然而,少數警員的負面形象,使警眷背負沉重標籤。宋黃鴦某次去遊樂區登記住宿,因公家單位有優惠,承辦人問她是什麼公職,她答警務人員。「當時社會發生警界風紀案件,對方竟很兇的罵我,我被他罵到哭……」

宋黃鴦很沮喪:「雖然我們是清白的,但我覺得好丟臉。媒體報導警界負面消息,就好像所有警察警眷都是壞人,好像我們身上的東西都是偷來的一樣。」

家庭常繃緊在失和的邊緣,社會觀點又讓警眷有壓迫感,宋黃鴦苦笑說:「那時真的覺得,警察和警眷是沒人愛的一群……」


平安與責任
◎撰文‧郭書宏                   

人稱「工作狂」的黃祝,手邊沒工作就會覺得渾身不對勁;雖然如此,只要有休假,他還是會開車載著妻小,到各地散心。

「說好聽是散心,其實根本就是『全國抓贓車』。」妻子洪瑄憶說,好幾次出遊,都在黃祝發現可疑車輛後,立即改變行程,掉頭追緝贓車;甚至有一次,黃祝與兒子還聯手制伏偷車賊。

「下次不要跟爸爸一起出門了,每次都這樣!」出遊反變成追緝歹徒,一不小心,全家都有危險,洪瑄憶起初實在不以為然。「但後來還是妥協了——想想,有個如此為工作打拚、有責任感的丈夫,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以前是在家枯等先生回來帶我去玩樂,現在則是掌握警察的休息時間,帶他們去做志工。轉被動為主動,心情完全不同!」——林秋霞

「上人說,警察是人民的保母,警眷則是『保母的保母』——把家庭照顧好,還能主動付出、關心周遭的警察,不但能藉此找到人生定位,社會也將多了一項寶貴的資源。」——許慧敏

「以前只想到自己很委屈,沒想到先生的辛苦。以前認為警察只是一份工作,但上人說他們『聞聲救苦』,就跟菩薩一樣;我才能體會到這份職業的崇高。」——宋黃鴦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