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2期
2008-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國際慈濟人醫會十周年年會】
  主題報導【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面對喪親】
  慈善台灣
  寰宇慈濟
  喜樂證言
  人文教育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八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台灣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2期
  心中的明月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讓他感動

中秋時分,強颱辛樂克籠罩台灣,花蓮地區卻只下了幾場雨,並無大損害。莫非是因為國際慈濟人醫會在靜思堂舉行年會,來自十餘國的成員日日虔誠祈禱,心念上達諸佛聽?

國際慈濟人醫會歡慶十周年,全球各地的動人事蹟數不完,菲律賓分會更是好事連連。除了馬尼拉的靜思堂啟用、三寶顏聯絡處繼「大愛復健暨義肢中心」後,又成立了「大愛眼科中心」,菲律賓人醫會更是在八月三日舉辦了第一百場義診;自一九九五年四月成立以來,他們已服務超過十八萬人次的病患。

執行長李偉嵩師兄與醫療團隊聯袂上台報告,身後螢幕映出的溫馨畫面讓國際會議廳響起一陣又一陣的笑聲與掌聲——剛裝好假牙的帥哥攬鏡憨笑;動過白內障手術的一群病患戴著眼罩快樂地揮手;要穿新制服上學的夢鄉村小童,先由志工幫忙洗澡,全身已塗滿肥皂卻緊抓著褲頭不放……短短幾分鐘的影片,代表的卻是幾百、幾千人在幾年間投入的關愛與心血。

全球各地有多少醫師曾經表示,慈濟的義診跟其他團體不同,不只提供醫療、物資、金錢,還傾聽病患的心聲、從頭陪到尾並肩同行,不讓他們孤軍奮鬥。

上人說:「只要有善的意念,就會有愛的循環」。慈濟人醫會在全球各地的緣起不盡相同,能夠蓬勃發展的原因卻都是「讓他感動」。三寶顏的楊偉順師兄說:「做得比對方多,將來他就會做得比我們更多。」而李偉嵩師兄不但知道醫師們的生日,連誰喜歡看哪家報紙、愛喝可樂或是果汁,都記得一清二楚呢!

心中的明月

九月十四日圓緣,上人慈喻,大醫王打開白內障病患的肉眼,幫他們重見光明;而佛陀來人間「開、示、悟、入」,也正是要打開人們的心眼,讓大家看清自己的缺點、看到周遭需要幫助的人。

二○○○年的中秋節,國際慈濟人醫會首度在花蓮舉行年會,上人與大家座談。有人問,就慈濟的發展軌跡來看,步驟非常巧妙,上人如何能預見事情的演變,而適時地推展志業?上人回答:「我並沒有預測什麼,只是會去評估什麼事是人類最需要的、在社會上應該做的。該做的,哪怕很辛苦,我也會去做;不該做的,我決不去做。心裏有個篤定的方向,堅持到底不動搖。」

又有人問,在僑居地不知要做多久,才能將慈濟志業發展到像台灣那麼大?上人回答:「先不要看得那麼『大』。『合抱之樹發於毫芒』,當初我所發的志願就如毫芒般,這毫芒就是基因,發自內心深處;所以做得再辛苦,也會覺得很甘甜。基因就如種子,有種子,就會長成大樹,因緣成熟,樹就開花結果。」

事隔八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在全球十一國已設有五十八處據點,醫療專業志工近七千名,累積服務人次達一百四十萬人次。上人在感恩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大家的敬愛:「普天之下知音難尋。我們卻何其有福,有這麼多同志願的人作伴,朝同一條人道精神的方向走。但願你、我永遠把心貼在一起,不分宗教、種族、國籍,用愛接力,為天下蒼生付出。」

有颱風的中秋節沒有月亮,可是上人說,他看到了人人心中的那輪明月。

傳承的開始

慈濟大學的模擬手術中心,特地趕在九月十一日,也就是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開幕的前一天啟用,好讓醫學系的學生受教於來自世界各地的良醫。

以急凍方式保存的八位無語良師,大體組織與活體非常類似,卻可讓研究人員深探危險部位,無論是對學生的臨床基礎、年輕醫師的進階研究或是資深醫師的手術複習,都有非常大的助益。

擔任模擬手術老師的國際慈濟人醫會成員無不盡心盡力,試著在短短四天內傳承已修煉了數十年的功夫;在輔導學子的同時,自己也被無語良師們教育了。來自台中的紀邦杰醫師,負責的是同區師姊吳李蓮珠的大體:

「她的面孔很慈祥,好像只是睡著了,頭髮上還戴著慈濟的頭花。縱使有再多的不忍心,我還是要徹底放下,專注於手術,因為教育就是『大捨』。期待孩子們不只學技術,也要學到慈濟人的菩薩心。」

玻利維亞即將成立慈濟人醫會,來自美國的陳福民醫師仔細地為當地醫師示範胃腸微創手術。在最後一天的感恩追思典禮上,被上人喻為「性情中人」的他啜泣不已,表示自己滋味雜陳,從起靈到送靈,不知流了多少眼淚:

「無語良師的奉獻讓我認識生死、了解布施的真實義。生既無畏,死又何懼。現在的我,已經不再恐懼死亡。」

代表實習醫學生分享的佘筠瑩深信,無語良師與她的緣分永遠不會斷。老師以很特別的方式與她相識,雖然生前不曾見面,卻用一生的故事教育了她。

「將大體縫合的最後一針是傳承的開始、生命的交流。在以後所搶救的每一個生命中,我都永遠會看到老師。」

慈濟人一生的寫照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生是死的開頭,無語良師在生、死之間把身體用得淋漓盡致,對家庭、社會、人類做出貢獻;在不能呼吸時又把身體捐出來,化無用為大用;可謂最有價值的人生。」

上人覺得慈濟的無語良師不同於一般,多的就是那分深重的情與愛。

「吳李蓮珠和李寶貴是我的弟子,她們的聲音、容貌,依舊在我的心底。在健康時,她們為慈濟付出再付出,一磚一瓦地搬回來讓我鄞撠|和學校,哪怕是到了人生的最後,也要將自己奉獻給醫療教育。『拉長情,擴大愛』,這就是慈濟人一生的寫照。」

送靈儀式於九月十五日清晨六點半舉行。天空的淚水沒停過,把常住師父與許多師兄、師姊淋得全身溼透。兩排深藍色的傘海綿延數百公尺,人醫會成員均來送行。這些大體老師無論生前多麼平凡,也會因慈濟醫療人文的代代相傳而永垂不朽。

大家齊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號,有的淚流不止,有的掩口哭泣;內心深處的某一部分隨著靈柩而去,某一部分又因而滋長。

大雨洗滌世間污濁,也見證人們的及時懺悔。直擊大自然教示的我們,只能徹底的敬畏、徹底的謙卑。宇宙浩瀚,大地萬物生生不息;渺小的人類除了廣布善、傳承愛,可還有其他的存在意義?唯有無私奉獻的利他情操能夠突破時空,與日月輝映,跟宇宙共存。

時日流逝,命亦隨減,精進更待何時!目送靈車離去後,我隨著眾人返回靜思堂,途中聞得輕雷陣陣,彷彿上人高遠的叮嚀:「來不及了,來不及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