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2期
2008-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國際慈濟人醫會十周年年會】
  主題報導【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面對喪親】
  慈善台灣
  寰宇慈濟
  喜樂證言
  人文教育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八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台灣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2期
  泰北清邁慈濟學校,和台灣老師學中文

◎撰文‧凃心怡 攝影‧林炎煌

近年來,泰國興起華文熱,
位於泰北清邁府千年古城芳縣的慈濟學校,
除了華裔學子,還有高達七成的泰國學生。
在這裏品德優先,人文兼具,不只學華語,還要學「做人」,
將中華與泰國有禮、守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建校三年來,培育出第一批小學畢業生。
「我要當一個很棒的人!」是學生的理想,
是家長們勒緊褲帶、支持子女念書最大的期許,
也是師長來到偏遠泰北任教的理由,
引導這群生長窮山的孩子,
向人生夢想更靠近!


佛教國度‧今日曼谷
寺廟中,人們虔誠禮佛;古老的建築外圍,繞著一圈圈商業大樓。當人們還來不及轉變對她的印象之前,兼具傳統與現代的泰國首都曼谷,已透過觀光與商業登上國際城市之列。

飛躍重山‧純樸泰北
泰國共有八十四個府,位於北部的清萊府、清邁府,展現了傳統泰國純樸宜人的農村風貌。
清邁號稱泰國第二大城,山林裏一落落高腳屋安立於群樹間,牧人趕著牛群穿梭在田間小路。夏日是蒜頭、辣椒與紅蔥等作物豐收的季節,農民頂著烈日歡喜採收;空氣中飄浮著蒜頭香味,一輛輛貨車上堆滿甜橘外銷。
再往山裏去,農作雖比平地辛苦,但人們知足安樂。上下學時間少見孩子們背著書包打打鬧鬧的風景,卻可見學齡孩童小小身影在田地幫忙。
山區小學破舊的磚泥建築、茅草搭著的簡陋教舍,大雨一來,屋裏跟著落小雨。環境克難不打緊,師資薪俸低、流動率高;一旦有老師辭職,孩子就可能接連幾個月無法上學。
一九九五年起,慈濟基金會在泰北進行「三年扶困計畫」,包括修建難民村、農業輔導、老兵安養等;慈濟人腳步走過大小村落,親見深山孩子求學的困難、世代貧窮的循環,興學想法逐漸成形。


清晨五點,星星未落,夜幕與寂靜籠罩著湄埃縣大端鄉,一盞黃燈透過張家的窗照亮庭院一角。父母尚未起身工作,張家小女兒已經準備要出門上學。 

盥洗、換制服,張家麗的雙手在腦後編織著長髮,兩條緊實的蜈蚣辮誕生;早餐是一瓶鋁箔裝的飲品跟兩片吐司,簡簡單單。

身為雲南華裔第三代,張家麗卻習慣用泰文溝通;為學習中文,她去年從村裏的公立學校轉學到芳縣的清邁慈濟學校小學部。報考那年,五年級沒有缺額,她為了能念慈濟小學,降了一個年級入學;還得比以往早起兩個小時,才趕得上晨間升旗。

十指交握,張媽媽神情不捨,「現在是苦了孩子,但我相信她的未來會和村裏的孩子不一樣。」

距離學校不遠的蒼綠辣椒田裏,寬緣帽與連頸口罩將婦人的臉掩得只見雙眼,幫浦轟隆隆的運轉著,河水成了辣椒田的養分;婦人來回灑水,指著一旁已收成的紅蔥說,現在價格從一斤十一元降到四元,實在不理想。門廊前,婦人的先生跟五歲的小女兒正將紅蔥一束束綑好,懸在高腳屋下的橫柱風乾,等待價錢回升時再販售。

種植紅蔥與辣椒之外,先生也承包工程,他指著那幢座落在田中央的巍峨建築,略帶驕傲表示曾參與工程,「沒有一間學校比得上它的堅固與美麗。那是台灣人辦的,這裏每一戶人家都想讓孩子去念。」摸摸女兒的頭,他說,明年就要牽著她的小手越過那片田到學校辦理入學。

華語熱,泰籍學子達七成

近年來,泰國經貿更上層樓,許多華商進駐設廠投資,需求中文人才,華文熱正流行。

清邁慈濟小學從台灣引進專業師資,一週安排五堂華文課,讓學生習得標準華語。校長莊貽麟表示:「學任何語言,都要多多練習;否則學了幾年,可能連一句中文都說不出口。」她期望未來師生宿舍完成後,能利用課後時間輔導學生中文。

校內泰籍學生高達七成,來此學習第二語言,儲備未來的競爭力;而近三成的華人子弟,更肩負傳承固有文化的期待。

為了學華文,許多家長甘於讓孩子降級轉學慈小,也因此教室裏常能見到個頭高大、長相成熟的學生,或相差兩三歲的兄弟姊妹成為同窗。

十五歲的張綺悅是資優生,她的華語發音相當標準,就連中文老師馮令愛都對她豎起大拇指,「我現在替她上課,都要特別準備教材,以母語教學的方式教了呢!」

這一切,張綺悅歸功於母親。張媽媽是台灣人,從小跟著父母到泰北經商,並在當地結婚生子。從綺悅兩歲起,母親便教她念《三字經》,再從基礎的ㄅㄆㄇ開始學。「我們從台灣將一套套的書籍、錄影帶搬來,不只讓她學中文,還要懂歷史。她是台灣人,我們要守根。」

兩年前,張綺悅原已要升初中,卻在慈濟學校從五年級重讀起,父母的決定引來她的反抗,「我成績那麼好,為什麼要降級?」漸漸地,張綺悅在新學校得到成就感。「學校注重華文,以前學的全都用上了。」尤其老師們教學方法活潑又生動,「雖然被降了級,但我學到更多。」

學人文,一輩子的功課

清邁慈濟小學的每位泰籍教師,在正式為孩子們上課前,都要到台灣培訓半年,「不只學中文,還要學人文。」教師李小鳳說,她本身擁有中文基礎,華語教學對她來說不難,唯獨在人文與生活禮儀上,真是吃足苦頭。

當初帶給她最大的壓力,竟是吃飯!泰國人沒有使用筷子的習慣,初期她總夾不起飯菜,勉強夾起,到嘴邊又掉了;要好好吃完一頓飯都很難了,遑論「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等食儀。「還好有泰國的師姊陪伴,給我們打氣。」

李小鳳說,以往碰上怎麼教都教不會的學生,除了打、罵,甚至還會瞧不起他們。「在慈小,看到老師以讚美代替懲罰,在學生身上發揮教育成效,我才真正體會到人文與品德教育的可貴,這是一輩子的功課。」

泰北經濟環境普遍不佳,有些學生覺得家境不如人,習慣抱怨跟比較。為了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學校每學期安排學生參與志工活動,讓孩子到感恩戶家打掃關懷、到養護中心陪伴爺爺奶奶。

李小鳳說,幾次活動下來,很多孩子都說自己有父母陪伴而且衣食無缺很幸福。「見苦知福。與其用講的,不如帶他們親眼去看。」

走在校園裏,奔跑嬉鬧中的孩子看到長輩會停下腳步,彎腰道好;一群急著脫掉鞋子玩騎馬打仗的低年級學生,鞋子沒有亂丟,規規矩矩擺放在牆腳才開始比賽;上課前,主動到辦公室幫老師拿教具;考試結束,協助老師將考卷收到辦公桌上……

學規矩,懂做人,讓家長們爭相送孩子來念書。每次轉學考,每班提供的兩個名額不敷需求;今年新學年,因為學生跳級以及父母工作調派的關係,二年級就有十二個缺額,仍然是全額補滿。

今年的三十六位小學畢業生,其中三十三名直升慈濟中學。三月十五日畢業當天,孩子們設計一場溫馨謝師宴,沒有華麗排場,每人手裏的一朵花與一盞心燈,是對老師真摯的感謝。

畢業生蔡如念在向老師跪拜頂禮時,哭紅了雙眼:「如果沒有遇到那麼好的老師,我想我不會有今天。」最初,蔡如念不會聽說中文,在慈小就讀三年後,她是班上進步最多的學生,甚至學會中文打字。

「老師把我們當成女兒來愛,全心全意教育我們。」以前,她走路駝背、邊吃東西邊講話,水龍頭總是開著讓水流走……「現在我不會這樣了。」

蔡媽媽也欣慰女兒的生活規矩變好,「謝謝學校跟老師,給我一個好女兒。」

父母心,支持教育不畏苦

走訪各班級,多數孩子的衣服寬大,與嬌小身材不成比例;原來是囿於經濟狀況,衣服做大一點,可以穿得久一點。

每學期開學後,師長們主動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全校兩百七十三位學生,就有三十七戶以分期付款繳交學費。

「一個朋友告訴我,台灣慈濟團體專門做好事,還在這裏蓋了一所學校。」坤印是泰國人,在市場賣小吃,雖然肩負房貸,經濟能力不算好,但他不僅讓兒子林文賢就讀慈小,還隨著慈濟志工前往感恩戶家打掃、蓋房子,想成為兒子的榜樣——善良又樂於助人。

坤印認為,做好事不分國界,目前已接受慈誠隊員培訓;身著藍天白雲慈濟志工制服,他用泰語說:「這是我衣櫃裏最好的一套衣服了。」

雲南籍的楊媽媽,初聞慈小招生,和先生趕了三小時的車程下山觀察學校環境,立刻愛上這所學校。她說,不但建築新穎,老師與教職員待人也很客氣,「學校的教學目標是學中文跟學做人,和其他地方很不一樣。」

為讓孩子有好的學習環境,他們舉家遷到山下;以往每到開學前就為了籌措三個學齡孩子的學費而頭疼,「幸好學校包容,同意我們分期付款。」楊媽媽開心地指著胸前的觀音菩薩像及琉璃念珠說:「這是老師給的。」老師們見她總為學費發愁,常常關心她、陪她聊心事,「他們希望佛祖能保佑我,讓我開開心心。」

「這三個孩子來慈濟讀書,變得很好。」楊媽媽說,長子楊松武在慈小薰陶三年,脾氣柔和許多,回家還會幫忙掃地、拖地;指著懷裏的小兒子,她說未來也要送他來讀慈小。

校長情,到最需要的地方

有人說,泰國人不怕窮,只怕不快樂。他們選擇慢活,如同溫軟的泰語,步調總是慢又慢。

「這裏的老師動作敏捷,做事效率高,跟其他學校很不一樣。」這是眾多前來參訪的賓客,對慈小印象最深刻之處,而這也是校方經過不斷地叮嚀與溝通所得的成果。

以往,上課鈴聲響,台灣老師早已站在課堂上,泰籍老師才慢條斯理從辦公室走出去。如今,他們依然維持緩慢優雅的特質,卻會提早於上課鈴響前踱去教室。

慈濟泰國分會教育志業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朝海說,學校三度招考老師,每次報名都超過六十人,但最後頂多十餘位來面試,「學校地處偏遠是主因,加上宿舍尚未完工,老師大多不願來。」

李小鳳老師的家在孔敬府,距離學校約二十小時車程;她在學校附近租房,其他泰籍老師也大多是迢迢離家至此任教。

莊貽麟校長還記得第一次來到泰北,一大早從曼谷出發,搭飛機、轉機、搭車,途中轉錯了路,抵達慈小已是夜幕低垂,當下萌生退意。「我熱愛自由,泰北最不方便就是交通;無疑是讓自己成為籠中之鳥,困在這山郊野外了。」

然而陳朝海一句話:「我已經七十歲了,還想多做一點,你可以跟我一起努力嗎?」再加上到台灣面見證嚴上人,一波波的感動教莊貽麟轉了念,認為泰北就是發展中文的絕佳之地。

莊貽麟曾是曼谷一間頗富盛名的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以華語文教育著稱,卻毅然放棄已有的聲望與生活,來到偏遠的泰北為孩童付出。「曼谷師資多,我不是絕對被需要的;這裏,別人不想來,我就來做。」說這話時,她的嘴角微揚,眼神堅定。

「我們很珍惜每一位來的老師。」陳朝海說。泰國慈濟人關心老師們,開學之際,為期兩週的新生訓練營,他們協助構思課程,甚至上台擔任講師;當泰籍老師們來台灣培訓,當地慈濟人也早晚陪伴身邊,體貼他們語言溝通和生活文化的適應。

校方不斷突破資源有限的障礙,安排電腦輔助教學等課程,增強老師們的專業。清邁大學教授有感於台灣慈濟在偏遠地區興學,主動協助老師在職進修,四位教授往返清邁市區與芳縣義務授課,長達一年。

志工陪伴,老師們教學用心,因此學生們屢屢在國家級的學業競賽中得名,舉凡英文朗誦、中文作文比賽,都是常勝軍。

十六歲的李茹鳳,以學費分期付款的方式終於念到小學畢業;對收入不豐的家庭來說,父親是下了很大的決心,「說什麼也要讓她念,身為華人,中文一定要好!」

畢業典禮中,她代表致中文的畢業感言。她說得一口流暢的華語,未來想當中文老師、回清邁慈濟學校教書。「我不只教中文,還要教學生規矩,把現在老師教給我們的傳承給下一代。」

代表上台致泰文畢業詞的柯育天,是道地的泰國人,家中三兄弟都就讀慈濟小學;他深邃的眼眸、好學的態度與熱心助人的個性,相當得人疼。

柯育天告訴我們,父親要他當個「好人」,所以讓他來讀慈濟小學。問他未來有何夢想?柯育天挺直了腰,中氣十足地說:「我要當一個很棒的人!」認真的神情與話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校園裏每一棵精瘦的樹木,都是第一年開學前,鄰近村民扛著自家鋤頭與鏟子植下的。三年多來,小樹成長至今,莫敢說乘涼,卻也一同見證無數的愛在此發芽。

圖書館豐富的中文書籍,是台灣慈濟人發心捐贈的,還有一位特教老師每年都跨海提供教材;校園裏的一磚一瓦,仰賴慈濟志工在泰國及台灣舉辦義賣募款;校園裏,孩子們跑過的每一塊連鎖磚、每一片草皮,甚至教室裏每一張課桌椅,都是開學前,曼谷慈濟人坐十五個小時的火車趕來親手鋪上、幫忙安置……

這無數的發心,只期待教育能在泰北生根。

一位曼谷慈濟志工帶著淺笑欣慰地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清邁慈濟學校才三年就有這樣的成績,對於孩子未來的表現與進步,我們很期待!」

 

推動慧命搖籃
台灣進口  奉獻泰北
◎撰文‧凃心怡

下課後,他們騎著腳踏車,準備前往大賣場採購一週分量的晚餐菜色。一路上,兩人對談著,字正腔圓的發音,是標準的台灣味。

漂洋過海來到泰國,離家千萬里,鄉愁深藏在心裏,只為了要讓孩子習得正統華語。每逢長假,泰籍教職員規畫旅遊行程,李宛真卻只想著回台灣、回家,「我是戀家的人,卻跑到千里之外。」從大太陽底下進到教室的李宛真,啞著嗓子笑說她來此教書的矛盾。

來泰北,是對自己的挑戰,「有矛盾就會有激發,就像海浪衝撞岩石,會不會激起美麗的浪花我不知道,但沒試過怎麼能先否定。」

這群自稱從台灣「進口」來的教師,奉獻所學,在泰北實現了理想與願望。

戀家女孩的第一大步

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後,李宛真投入實習,教學對象是國中學生。「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值探索自我價值與人生意義的時刻,我卻只能跟他們說課本上的東西,無法拿出更多東西分享。」挫折感席捲而來,也讓她自覺人生經驗實在太少。

「我想給自己一些磨練,了解能做到什麼地步。」既然要改變,就要不一樣,於是這個戀家的女孩,第一步跨得很大——來到了泰北。

雖然接受過基礎的泰文訓練,學生也上了幾年的華語課程,但初來時,雙方的語言都還在打基礎,彼此距離遲遲無法拉近,直接影響教學。「例如他們聽得懂『有禮貌』三個字,但我若再深入解釋,他們就聽不懂了。」

這層障礙,讓她一度不知所措,但她學會調適,也找到方法。每堂上課前,學生起立站好,她開口:「衣服。」學生立刻接:「整齊。」再次整理好服裝儀容後向老師行禮問好。「跟老師敬禮不只是一種儀式,態度要誠敬。我用這個方式引導,孩子就懂了。」

大人學外語通常有明顯目的,小孩卻只是課程需要;要他們喜歡語言,就必須先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李宛真設計小遊戲或團體競賽,幫助學生從玩樂中愛上中文。

「孩子很單純,不喜歡就寫在臉上或反應在動作上。」下課後,李宛真會思考是哪個環節沒設計好?活動有什麼問題?……她笑說,最累的不是上課,而是花很多時間在設計活動跟做教具。

雖然累,但進步最快的就是自己。「感謝這些小菩薩,讓我成長很多。」一年多的執教經驗,讓李宛真充滿自信,不復當初那個充滿挫敗的國中實習老師;也平衡了矛盾。

她眼神發亮且堅定地告訴我們:「是孩子們讓我義無反顧留在泰北。」

老師眼中最精采的課程

具有豐富華語教學經驗的馮令愛,在台灣教過外籍配偶,也在印度洋海嘯後前往印尼鄉村小學支援教學。為期六個月的印尼之旅,讓她驚豔不已,「我很喜歡接觸多元文化。到了海外,視野變得更寬。」

一年前,她來到清邁慈濟學校任職;跟印尼一樣,泰北天氣熱、資源少、學生來自多民族、地處偏遠……唯一不同的,是這所學校重視品德更甚於學業。「這也是我相當認同的。」她認為,知識是無窮的,做人的學問也是無窮的,品德絕對至上。

她舉例,以前看過不少學生成績好卻不懂得感恩、尊重,不明白愛人和被愛的幸福;她微微搖頭說:「小小年紀就是如此,我不敢想像他們的未來。」而她在慈濟小學,看到無窮的希望。

禮貌,是泰國人最美的古禮,學校更教導孩子禮貌深層的意義,「讓孩子打從內心散發人文,尤其他們對師長很敬重。」逢年過節,卡片一張張地送來,就連慶生吃蛋糕,也會親手做邀請卡請老師同歡。

面對邁入國中階段的孩子,她的期許不是學業加油,而是做人成功,「人一生的課程,不是數學、不是自然,而是做人,而這也是慈濟學校最精采的課程。」

畢業典禮前夕,來了一位讓小朋友驚喜的「老朋友」。

五個月前,詹怡苓辭去清邁慈小中文教師的職位回到台灣,考上華文教學研究所再進修。慈小畢業典禮將屆,孩子透過網路邀她前來;雖然沒給明確答覆,但她悄悄請好假,準時出現在學校。

詹怡苓感性地說,自己是他們的第一個中文老師,而他們也是她的第一批學生,彼此的眷戀都很深。還記得離校前最後一堂課、下課前十分鐘,孩子唱著「感恩」、比手語跟她道別,「這首歌是我教他們的,沒想到後來回饋在我身上。」

「回到學校這三天,我跟孩子沒有一天不掉眼淚的。」午餐時間,她將禮物發給每位學生,當坐下來端起碗,她發現碗變重了;原來是小朋友怕老師肚子餓,將飯添到滿。

「三年前,這群學生很純真;三年後,他們學會感恩跟愛人,我覺得他們已經能夠獨立了。」詹怡苓嚼著飯,感動得難以言語……


一輩子  心靈最滿足的時刻
◎撰文‧凃心怡

晚間八點,沒有孩子的校園顯得靜默;慈小隔壁工地傳來的機械聲,在暗夜裏更顯清晰。

一盞挑高的大燈照亮了整片工地,清一色身穿橘色衫的工人來回奔走;他們每天清晨上工,忙到下午五點多用餐,一小時後又要趕工到八、九點。

負責工程的營造公司老闆鄭少儒說:「為了趕建教室,最近都是如此。」站在清邁慈濟學校第二期工程的紅土建地上,高大的他伸出雙臂跟大家介紹:「這裏,就是未來的慈濟中學。」

清邁慈濟中學在五月中旬已開學,工程完成前,師生借用小學部教室上課。中學校舍基地,高低差有三十米,因此設計規畫為階梯形式,是工程最困難之處。工地前的主要馬路,逢大雨免不了淹水,工程車無法進出,因此在六月雨季前,勢必趕工完成全部地基工程。

做了五十多年工程,鄭少儒已屆八十歲仍相當健壯,他從台灣的西螺大橋、石門水庫、台中機場、到泰國蓋公路,甚至幫新加坡填海,跑遍各國、監工大小工程,就是沒蓋過學校。

三年前,清邁慈濟學校第一期工程完成,他驕傲地說,這是一輩子心靈最滿足的時刻。「教育是百年大計,培育未來人才,這麼光榮的事情,我連作夢都會笑呢!」

到慈小校園逛一圈,他表情十足、語氣驕傲地說:「這是全泰國最漂亮的學校,旅行社都應該把它列為觀光景點!」再環視中學工地,鄭少儒拍胸跟大家保證,工程絕對有品質,永久保固;他也發願能繼續蓋到技術學院,完成慈濟在泰北的「慧命工程」。

 

中學新鮮人
媽媽外地打工  陳正志快速成熟
◎撰文‧凃心怡

來到陳正志家,一年前建好的房子顯得朝氣,貼磚的牆面在日照下閃閃發亮。陳正志的叔叔從隔壁走來說:「以前的房子是用茅草搭起來的,好房子才剛住滿一年呢。」

父親往生後,家裏經濟頓失依靠,慈濟伸出援手,也提供助學金讓四個孩子繼續就學。這些年,陳正志的哥哥姊姊們陸續到外地工作,高中畢業即就業的大姊尤其爭氣,在曼谷台商公司擔任經理職務,支持二姊升學,還能供陳正志念書、買電腦。媽媽去年也到曼谷替人洗衣,每個月省吃儉用,只留五百元生活,其餘全寄回來給他。雖然渴望母愛,面對現況他仍感滿足。

家有訪客,陳正志端來一盤瓜子和糖果,又進屋倒了汽水。我們誇他有禮貌,問他這是媽媽教還是老師教的?「老師就跟媽媽一樣。」陳正志解釋:「老師們注重規矩,教我生活。我現在學會了洗衣服、做家事,比以前獨立。」環境造就他必須堅強,令人疼惜。

陳正志學業成績優秀,每天午飯後,級任導師殷文仙與中文老師馮令愛替他加強功課,在今年成功跳級,與六年級的學長姊一同升上初一。他說一定要把書念好,找個好工作,「這樣,媽媽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走入人群  白志達收穫豐富
◎撰文‧凃心怡

兩年半前,白志達以十一歲的年齡入學,降級就讀國小一年級,發育中的身軀要塞進小小的課桌椅內;回想起這一段,他不禁露出苦笑。

白媽媽在距離芳縣十小時車程外的旅遊城市工作,「很繁華,相對的也很複雜。」她聽到住在芳縣的姊姊說起佛教慈濟建校,馬上帶白志達來就讀。「誰願意與孩子分開那麼遠?一切是為了他好。」

雖然母子很久才見一次面,但他們天天通電話,她也發現兒子漸漸轉變,「他從小獨立,個性也硬得像牛,不會為別人想。現在已經好了百分之七十!」

談起改變,白志達說,或許是參加志工活動的關係,「幫老人家按摩、換床單,我覺得很開心。也才了解,付出是很快樂的事。」放假時,白志達極少出門,看書就是消遣;後來他發現,知識不僅來自課本,還要走入人群中。

兩年半時間,白志達跳了兩次級,今年直升慈濟中學,他說:「雖然在校時間很短,卻創造許多美好回憶,收穫很大。」白媽媽也說:「看他被照顧得這麼好,我很放心。只要他未來好,就什麼都好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