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善盡美 永恆人生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九月一日至十九日
善用分秒,為人群付出,盡孝、盡善;
生命最後,捨身化作春泥,滋養醫學教育,盡美;
生命價值,淋漓盡致。
九月中旬,辛樂克颱風在台灣中部造成嚴重災情——南投仁愛鄉廬山風景區,大水沖倒觀光飯店;信義鄉豐丘山區土石崩塌,壓垮隧道……
橋斷、山崩、屋倒、人亡……瞬息間的無常,破壞家園、奪去人命;受災的人肝腸寸斷,見聞者心驚膽寒。
九二一地震後,南投山區土石鬆動;大地受毀傷,本該讓它休養生息;卻因為人們嚮往湖光山色,商人大肆開發,每到假日觀光客湧入,遊覽車一輛輛碾過大地,讓地表受創更為嚴重。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為了一時享樂,不計後果……這分歡喜,能維持多久?「樂」極是否會生「悲」呢?
天下禍端都是人為造就。也許有人會說:我才破壞一點點,會影響到整個環境、氣候嗎?
看那滾滾洪水,不都是從滴水而來?人人心中的一點點惡,匯聚起來,就是一股強而有力的業。
人生,如何趨吉避凶?應多付出,做有意義的事;莫為所欲為、無所事事地只是消費。人人戒慎虔誠、守護好一念心,就能積功累德、遠離災難。
●
九月十六日慈濟大學醫學系三年級「大體解剖學」大體老師啟用典禮,十一位大體老師中,其中之一是慈濟人都很熟悉的——洪志成居士。
身為企業家的他,九二一地震後,和慈濟人到重災區南投埔里,第一次拿起大鍋鏟擔任香積志工;在大愛屋工地裏,挽起袖子拌水泥、搬鋼筋;還做環保……
他是委員也是慈誠,並擔任中區榮董召集人,在慈濟菩薩道上承擔多角色、多功能;長期投入國際賑災、醫療、教育等志業。他放下身段,無處不在,人生也因此多彩多姿。
三年前,在他五十六歲、人生最精彩的時候,突然發現罹患肝癌。臥病在床時,仍不斷地叮嚀法親,要用心跟緊師父腳步,分秒不懈怠。
《無量義經》集選:「百八重病常相纏,悲憫眾生不顧己。」他善盡生命使用權,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不忘「佛心師志」;猶如一位身有重病的船師,仍能穩穩掌舵,渡人往正確方向前進。
從發病到往生,只有短短三個月。往生當天,救護車將他的遺體送回花蓮,我掀開蓋在他臉上的布,看見他笑得那樣燦爛——能夠圓滿奉獻遺體、當醫師老師的願,他很歡喜;一旁的家屬看到也安心了。
洪居士往生將近三年了,許多中區志工專程來參與他的大體啟用;追思時許多人提起他,腦海中還是清晰浮現他的笑容、幽默與精進。
他的行誼、身影,深印在許多人腦海中;真正是人品典範、文史流芳,多麼有價值的人生!
醫學教育,生命教育——
生時以信願行付出,
身後化無用為大用,
無語示教:行醫路上,
用生命面對每個生命。
一九七二年九月十日,慈濟功德會成立六年多,在慈善中發現「因病而貧」現象,期待透過醫療「防貧止病」,於是成立了「慈濟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
義診所資源有限,建醫院才能徹底改善花東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現象,及時挽救生命;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就在這樣的使命下,艱難籌建完成、啟業。醫院成立後,為了培養有愛心的良醫,一九九四年九月創設慈濟醫學院,逐步擴展為慈濟大學。
「解剖學」是每位醫學生的必修課,過去都是以無名屍或死刑犯為解剖對象。為教育慈濟醫學生尊重生命、將來行醫時真正「以生命面對生命」;一九九五年我開始呼籲慈濟人「遺體捐贈」——身體健康時,以信、願、行付出;當大限到來,化無用為大用,將身體奉獻給醫學教育。
許多慈濟人因此發願往生後成為醫學生的「無語良師」。他們善用生命每一分秒,用心用愛為人群付出;到人生最後,打破「入土為安」的迷思,將身體奉獻出來,培養未來的大醫王。這分「生死無礙,來去自如」,不只是大智慧,也是提升了生命價值。
還記得大體老師李鶴振居士,生命最後住在花蓮慈院心蓮病房,對醫師和醫學生說:「你們可以在我身上劃錯千刀、百刀,也不能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十多年過去,這句話成為每位慈濟醫學生心中的座右銘。
每一年的解剖課之前,醫學生必須拜訪大體老師家屬,了解大體老師生平事蹟;在課程開始時,懷著感恩及恭敬心向大體老師學習。因此,慈濟解剖學課不只是醫學教育,更是生命教育。
生死無礙,來去自如——
迷者,關心身後風水,蔭子孫;
智者,破「入土為安」迷思,
獻身醫學,育良醫。
慈濟推動遺體捐贈十三年後——今年九月十日,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啟用,是全球唯一以全人遺體施作、且納入正規醫學教育的模擬手術。
這一天,正是三十六年前慈濟開啟義診的第一天;而「國際慈濟人醫會」十周年年會也在花蓮舉行,有十八個國家的醫療團隊也參與這項盛事。當天模擬手術教學共啟用了八具大體,其中之一是中壢慈濟委員李寶貴。
她與癌症共處,心無罣礙、隨順因緣,精進於訪貧、勸募、賑災等志業。即使病重時仍無怨惱,談死如生、輕安自在;有次到彰化參加精進一日,還在遊覽車上請大家為她做「生前告別式」,相當灑脫。
她人生道路步步足跡都印得很深,一直到最後一口氣時,不但心無顛倒,還發願要乘願再來做慈濟。五十七歲的生命雖然短暫,卻運用得淋漓盡致,這分「生而無畏、死而無懼」的安然自在,不就是涅槃境界?
一般人生時迷迷茫茫,生命最後關心的是要找個好地理、好風水,以庇蔭子孫。事實上,造福才能得福;若子孫自己不造福,祖先縱使有再好的風水,也無法讓他們免受業報。
反觀許多大體老師,生時積極造福人群,堪為人品典範;生命最後還將遺體布施,促進醫學教育,成就妙手妙法妙人醫;真正是充滿智慧且有價值的人生。
人醫典範,療身療心——
妙法、妙手、妙人醫,
醫人、醫病、更醫心,
引導貧病者開闊心門,
變身「富有」者。
目前,海內外共有近七千名「國際慈濟人醫會」成員。他們利用假日跨出醫院,到偏遠的無醫村、貧窮苦難的家庭義診,醫療同時也做慈善關懷;哪個國家有災難、哪個角落需要醫療,他們也盡己之力跋山涉水前往,展現濟世救人、仁心仁術風範。
馬來西亞靠近泰國邊界的柏魯村(Pedu),是個一千多人口的貧窮村落,居民多是泰國裔,以務農維生。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吉打州人醫會每四個月定期來這裏義診,十年來,已在當地舉辦二十三次義診。
村民們的心早已跟慈濟人連結在一起,只要志工間隔久一點去探望,他們就會想念。慈濟人醫對村民的關懷,也從定點義診、居家往診,擴大到健檢;去年更開始推動「竹筒歲月」,鼓勵人人發揮力量助人。
一位長期接受政府救濟的村民,不堪久病和太太往生的打擊,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慈濟人走進他的生命,不只為他治病也關懷他的心。如今,他重拾生命價值,發願響應竹筒歲月——天天為善、天天起一分救人的心,直到往生為止。
假如沒有這群人醫典範,不畏苦、不畏難,走入各個窮鄉僻壤中,苦難人如何得助?愛心如何被啟發?貧窮封閉的心態如何能打開?
慈濟人醫,不只療治身病也根治窮病,更引導其助人而開啟心靈富有;這就是妙法、妙手、妙人醫,醫人、醫病、更醫心!
●
人生之福,在於身心無貧。
有些人有財、有子、有福、有祿、有壽……身外之物擁有很多,卻不滿足,內心永遠有一缺九;或以忙於事業、或以身體不好為由,表示無暇做善事。
台北市萬華區慈濟委員林小燕,罹患肺癌、胃癌、視網膜剝離,甚至耳朵上還戴著助聽器,身上大大小小動過十幾次刀,卻精進在慈濟菩薩道上。
即使身體很不舒服,一接到電話,翻個身、換好衣服,她就出門訪視;還常圍著護腰,在社區「痛快」地做環保;且身兼人文志工,用筆記錄慈濟歷史……
雖然滿身病痛,但她「心中有法」,以病體作道場、用智慧轉心境,因此不受病痛纏縛。她說:「我還有一張嘴,能跟人分享;還有兩條腿,能走慈濟路。」這分克服病痛和障礙的毅力,令人敬佩。
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也不是健康人的權利;心富足,就能付出,創造最有價值的人生。請大家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