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日 是非要明辨,煩惱要去除
◆8‧31《農八月‧初一》
【靜思小語】見人有錯,當成教育,無有煩惱,不起瞋念。
有委曲,吞下去?
「培訓是入門合格,不是結業,是步上菩薩道的開始。」高屏區慈誠委員培訓尋根研習營於靜思堂圓緣,上人殷殷教誨即將於今年歲末受證的志工,要深入道理,身體力行人間道。
「時間能累積道業;空過時間,更是空過慧命。殷勤精進,道心才會堅定、慧命才能成長。」
上人進一步表示,「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是慈濟人的本分事,日常生活中務必身體力行,尤其要從「克己」做起。
「有人問:『師父,在慈濟,看到旁人不對,覺得很生氣,是否非得吞下委曲,說自己不對?』」
上人說明,佛陀講經時也有「是非論」——如提婆達多雖為佛弟子,卻想盡辦法破壞僧團、滅佛,因此佛陀常以他為例,從「非道理」的惡,與「是道理」的善做一比較。
「是非、善惡要分明。佛陀通達道理、是非清楚,不曾因任何一人迫害他或是作亂僧團而憎恨;在指出他人過錯時,是提出來作為教育,卻不會動搖對此人的愛與寬懷,這就是『佛心』。一般人的問題在於,說他人過錯時,自心也跟著生氣,甚至對人起惡念。」
《法華經》中,佛陀亦為提婆達多授記,將來也會成佛,甚至教化眾生的時間更長、度人更多。上人指出,人不怕錯、怕不改過。
「對人起瞋恨心,是跟自己過不去。」上人表示在慈濟團體,不是強迫自己非得要說別人好、自己不對,這樣反而會鬱積痛苦。
「光是用『忍』,如何能和?人與人之間,要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以智慧清除內心煩惱,明辨是非,當成教育;切莫對人起惡念。」
上人強調還必須做到「克己」。「克己就是克服自己,化解自己貪瞋癡的心態,對人才會善解;知道自己有福,感到滿足,才能真正『心寬念純』。」
人生,由不得自己?
「以往的人生,或許常『由不得』自己;現在開始要『做自己的主人』,清楚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選擇對的事。」
菩薩大道直故,只要一理通達,就可以從凡夫地直通佛境界;然而「發心容易,恆心難」,上人慈示在座培訓慈誠委員,須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時日如流水奔逝,不斷在上一秒、這一秒、下一秒中輪轉;人世間也在過去、現在、未來,迅速地輪替。」上人提醒人人要過「秒關」。
「即使利根者一聞千悟,傾盡一生也無法了解世間無量道理,何況是一般人!若沒有把握發心立願那一念,隨著時間而淡忘,慧命也隨之空過。」
發一念好心立下宏願,上人勉眾要緊緊把握住那一念心與願,生生世世不忘失。
皈依,就是「改變過去錯誤、偏差的觀念,今後以佛為師。」上人對眾開示皈依之義:「佛陀是眾生的慈父、良師,學佛要心中有佛,體解大道並發無上心,乃『皈依佛』。」
菩薩道是佛陀以智慧為眾生開啟的一條康莊大道,故要用直心作道場,以堅定心入人群中。「人人都是一部大藏經,做到彼此尊重,就可以智慧如海,即『皈依法』。」
至於「皈依僧」,上人表示成為佛教徒,就是三寶弟子,對出家人要尊重。「同時也要記得人人都有自性三寶: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自性三寶具足,用佛心看人,人人是佛;用智慧心看人,人人皆是經典;用恭敬心看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上人敦勉大家彼此尊重、相互感恩,時時用大愛心包容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