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日 計較得失,難離苦
◆8‧9~10《農七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對於損失,痛心不捨;對於獲得,永不滿足。不斷計較、有一缺九,是迷茫凡夫。
發心付出得法喜
有個孩子站在路旁哭泣,好心人上前關懷,孩子表示遺失了十元,所以非常傷心。好心人掏出十元給孩子,要孩子別哭了;豈料孩子哭得更傷心,抽抽噎噎地說,如果身上的十元沒有丟失,再加上現在拿到的十元,就有二十元了……
晨語時上人舉述此則小故事,指出眾生無明,迷於事、迷於理,故而「起惑造業」。「凡夫就像丟失硬幣的小孩,對於損失痛心不捨、對於所獲得的永不滿足,『有一缺九』,不斷計較。」
反觀慈濟人出錢出力、奉獻時間,不求自身安樂,只希望能為苦難眾生付出;上人讚歎:「真正聞法解理,自然能捨一切諸難捨,輕安自在付出!」
多位慈濟人數度參與四川賑災團,深入苦難之地,見苦知福,道心增長,滿懷法喜與感恩而回。
「他們『解理故,生智輕安』——了解道理,啟發了智慧,即使身有病恙仍輕安付出。『智為行本,故能捨』,以智分辨正確方向、以慧等觀天下眾生,聽聞何處有災苦,就前往救拔。無分別心、不計名利,捨時間、捨金錢、捨體力,真正『能捨一切諸難捨』。」
上人感恩慈濟人透徹道理、發心大捨,故多得法喜!
能捨一切諸難捨
「凡夫無明,隨外境牽引而滋長五毒,以致在人與人之間驕慢、生疑,顛倒妄想。倘『無明』不能捨,又如何能捨其他?」十日晨語上人示眾,五光十色的世俗就像一只染缸,修行當捨俗去欲、端正習氣。
「去貪自然少瞋;不爭、不取、不計較則少癡;心寬念純自然少疑少慢。上人勉眾守持佛陀教法,莫身在修行道場,心仍日日製造貪、瞋、癡、慢、疑。
《阿含經》記載一則故事——
一群做粗工的勞力者,得知大覺者釋迦牟尼佛來到村裏,紛紛想要聞法、供養;卻礙於難得溫飽、衣不蔽體窘境,無可供養。其中一人提議,或許可結合多人之力以供養;得眾附和。
提議者返回家中,妻子見其心事重重而相詢,得知原由,妻子沈默片刻,決定幫傭三年以換取一串錢工資,圓滿供僧之願。
當佛陀對這群苦力人說法時,特別讚歎這位妻子身心虔誠供養三寶,功德倍於常人。
「這樣虔誠的布施心意,在慈濟世界不勝枚舉。」上人指出,籌建花蓮慈濟醫院時,有位太太也是為人幫傭捐資;也有人凌晨就去掃街、累積每月數千的薪水來護持建設……
「經典所載,與慈濟大藏經記錄的許多感人事不謀而合,同樣都是『能捨一切諸難捨』。」全台各地有上千個大大小小環保站,其中不乏免費提供土地給慈濟使用者,上人表示,這也可說是經典所言「捨國城」。
「無論貧富,只要發心,就能捨。不吝惜布施一切,真正是菩薩心懷!」
世間最美是感恩
「相互感恩,是世間最美的語言,也是人與人之間最虔誠的對待。不只人與人要相互感恩,人與動物之間也要感恩相待。」早會時,上人說起多年前媒體報導一則動物救人的事。
有個家庭飼養了一隻雞,某天主人外出,孩子不小心跌入糞坑;待主人回來時,只見雞不斷伸長脖子、發出異於平時的叫聲,且湊近啄他,將他推往糞池的位置。他探頭一看,發現孩子掉入坑裏,趕快把他救起來。
「眾生依業輪迴六道,並非永遠皆能得人身。若造惡業,也許下一世睜眼時,已在豬寮,由不得自己選擇。故對六道眾生,當心懷悲憫。」
上人復言,農曆七月人們宰殺禽畜來祭拜鬼神,欲以此求平安;實則不斷將人間地獄門愈開愈大,致使娑婆世界苦難偏多。
慈濟人在各地舉辦祈福會,讓民眾感受「吉祥七月」意義,上人讚歎:「人人心香一炷,素果、香花,就是最虔誠的奉獻;人人口說好話、身形莊嚴虔誠禮拜,凝聚好人、好話、好心意,就是最好的齋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