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的無限可能
【在創傷中茁壯——劉家汶】
◎撰文‧賴怡伶 插畫‧羅方君
「媽媽走的那麼突然,一定有所遺憾,
或許老天讓我活下來,是為了幫媽媽完成些什麼。」
九年前的那場天崩地裂,讓她的青春早熟;
體會到活著的目的,就是能做的趕快做,
不要帶著遺憾……
十九歲的少女,擁有怎樣的心思?
仍在課業中苦惱、初嘗感情的酸甜苦辣、對世界有許多憧憬……無論如何,十九歲,性格尚在成熟階段,在學習面對社會上大小壓力與挑戰時,需要父母親以充沛的愛,在困頓時拉拔一把。
十九歲的劉家汶,卻認真說出這樣的一句話:「可以為離去的媽媽做些什麼,是我活著的意義。」
劉家汶是台中大里人,九年前驚動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震倒了她位於金巴黎大樓的家,也帶走了父母姊弟共四人。二姊和她幸運從瓦礫中生還,劉家汶的右腿卻遭受截肢命運。
肢體殘障造成不便,成長過程中又少了父母的支持,但她明亮的眼神卻充滿力量。是什麼讓她走過喪親之痛?
【在愛中長大】
還在建構價值觀時,她習以為常的世界,突然坍塌了……
「我小時候真的是壞到不行,家人都對我很頭痛。」有著嬰兒般粉白臉龐的劉家汶,穿著白色泡泡袖的娃娃裝,連說話聲音也有拔高的娃娃音。青春正盛的女孩,卻說出令人震撼的話。
「壞到不行?」
地震後,即使面臨父母雙亡、右腿截肢,她總用積極樂觀的笑容面對旁人,宛如一個再標準也不過的勵志榜樣,但此時她卻毫不掩飾陳述自己的「罪狀」。
「我小時候很叛逆,什麼事情都想試試看,而且一定要帶著跟班——弟弟一起做。有次去書局,我慫恿弟弟在老闆看不到的角落,把東西放進口袋裏。沒想到頭頂上方就是攝影機,回家被媽媽痛打一頓……」
和弟弟一起犯下的「冒險事蹟」不僅如此:帶弟弟學大人抽菸、玩燒紙遊戲不小心讓家中著火,引來消防隊……當年才國小二、三年級的劉家汶,在一連串調皮事件中,顯露出真實性格。
「別人常說我是『恰北北』,因為我成績不好,衣服又常髒髒的去學校,從小被排擠欺負慣了,當然要愈挫愈勇啊。」劉家汶不以為意的說。
當年父親賣水果,母親為維持家計,也兼差做黑手;四個孩子的家,生活清苦。「小時候剪頭髮,四個小孩排排站,媽媽拿一個大碗公誚b頭上,沿著邊把多餘的頭髮修掉。真的很醜!可是沒錢也沒有辦法。」
即使如此,父母的愛未曾少過。「我們都是在愛中長大的小孩,家裏窮沒關係。」身為老三,她在調皮倔強的性格下,有一分對世界的好奇和韌性;還在建構著價值觀時,習以為常的世界,突然坍塌了……
【劫後餘生】
或許你不相信,但我至今還記得,媽媽在夢中擁抱我的體溫。
「當時我已經睡熟,搖得正厲害時,睡下鋪的姊姊突然握著我的手喊『地震了!』」
劉家汶渾然不覺自己的右腿被水泥塊壓住,還問姊姊:「沒事為什麼把電燈關掉?」姊姊告訴她,房子塌了。「還好姊姊把我喚醒,不然現在不知道怎麼樣。」
談起這段經歷,劉家汶口氣淡淡的,彷彿在敘述一段普通的際遇:「黑暗中,姊姊告訴我,媽媽可能不在了……」姊妹倆受困十幾個小時,終於被救出。
劉家汶在醫院加護病房中清醒過來,親戚朋友告訴她,媽媽在另一間醫院。「但是我隱約感覺到,家人已經不在了……」
「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個月,剛開始總是醒醒睡睡,一方面是身體虛弱,一方面可能也是抗拒著,醒來要接受許多事實。」得知家庭破碎,劉家汶籠罩在失去家人的哀傷,與害怕再次地震的恐懼中。
當時因為插管無法說話,每當加護病房大門開關造成震動,她便狂按呼叫按鈕,「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讓我很緊張,覺得餘震來了,要趕快逃……即使現在,我都不敢關燈睡覺,因為會怕。」
劉家汶每天晚上都哭,哭了一個月後,她決定不再掉淚了。「我告訴自己,媽媽離開後,就不用再為我們這些小孩操勞了……」
記憶中,家裏管她最嚴的是媽媽,最疼她的也是媽媽。「小時候,媽媽很喜歡帶我上市場買東西;媽媽牽著我的手、跟我說話的樣子,到現在我都還記得。」
以往每到母親節,劉家汶都會送花給媽媽;失去家人後,思念更深,「想到媽媽不再摸我的臉、摸我的耳朵、在我身旁說話,就像自人間蒸發了一樣,就覺得好難過。」
思念,透過夢境傳遞,給了她一個答覆。夢中,劉家汶來到母親安息之處,也到冥界探視家人。
「我問媽媽,知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媽媽只是開心笑著。我拿出一束花祝她母親節快樂,當時我情不自禁,哭得很傷心,一直抱著媽媽……或許你不相信,但是至今我還記得媽媽擁抱我的體溫。」
夢境,醞釀自深刻的想念,也完成最由衷期盼的心願。
現實生活中,劉家汶與姊姊被叔叔嬸嬸收養,從塗城國小轉學到瑞城國小。離開了熟悉的家庭和環境,思念和現實考驗,伴著她長大。
【誰懂我的心】
沒有人能體會失去家人的感覺,沒有人關心我,只有我一個人。
地震後兩年,劉家汶上了國中,姊姊則到台北讀書,那段時期是她心中的「低潮期」。
「我常感覺徬徨。姊姊遠在台北,同學也不是很了解我的想法;回到嬸嬸家,只有簡短招呼,沒有人能體會失去家人的感覺,也沒有人真正懂得我的心。」
最讓劉家汶難過的,是身體最脆弱的時刻。「看到診所裏媽媽帶著小孩去看醫師,我以前很黏媽媽,生病時媽媽都會把我帶在身邊;但現在沒有人關心我,只有我一個人。」
步入青春期的劉家汶,更需要旁人的關注,她深知那樣的「低潮」、「隔閡」來自何處。「叔叔嬸嬸願意收養,我們已經很幸運了,我不想製造麻煩,讓他們煩惱。」
為了不造成叔叔嬸嬸的負擔,劉家汶學習手工藝、打工賺取零用錢。當年那個好奇調皮的小女孩,逐漸變成乖巧拘謹的少女,古靈精怪的個性隱藏起來了,但是心中的苦悶與煩惱該向誰說?
關心九二一地震失親的孩子,慈濟大愛電視台記者王理,悄悄打開了她的心門。
「地震半年後,王理姊姊跟我聯絡。剛開始,很多事情不敢跟她說;認識愈久,愈來愈喜歡她。王理姊姊像我的媽媽、朋友和姊妹,她會主動關心我,也非常懂我,我在她面前表現最真實的一面,想哭的話會找她。」
王理透過鏡頭,記錄劉家汶的成長與歷練,也用體貼善解的心融入她的生活。
「第一次和家汶見面,感覺她是率直坦白的女孩;她很早熟,和我分享許多內心事,我感同身受,常常哭得比她還多。她在我們面前都是笑笑的,就怕給大家帶來麻煩。認識這樣一個孩子,我從她身上學到很多。」
這分關懷就像一面透徹的鏡子,也讓劉家汶映照出自己的改變。
「曾經有人被我的義肢嚇到,我埋怨它為何要長這個樣子……」直到赴台北接受水療復健後,她對陪伴九年的義肢有了新的看法,也逐漸打開封閉的心房。
「若沒有這個義肢,我怎麼能走更長遠的路?未來,我要和義肢當好朋友。」劉家汶笑著說。「我曾在社工姊姊面前拿下它,她讚歎我勇於面對殘缺,我發現自己有進步了!」
每年九月,兒福聯盟都會為九二一地震失親的孩子舉辦聚會,大家透過分組遊戲更了解彼此。劉家汶說:「小時候根本沒有全家出旅的機會,地震後,我去過好多遊樂場。我比很多孩子都幸福。很感恩!」
【為你寫本書】
如果我今天不小心發生意外,希望自己沒有遺憾地走;我要把媽媽的好,記錄下來。
「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剛領薪水,帶我們去吃羹麵。那時下起大雨,附近商家都收攤了,麵攤老闆看到我們一家六口在等待,就為我們撐起一把很大的傘,讓我們擠在一起吃麵……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好溫馨喔!」劉家汶說,那一幕永遠停駐在腦海中。
「還有一天,媽媽第一次說要買冰給我們吃,我牽著媽媽的手,跟她說:『長大後,我會努力賺錢,買項鍊給你,買車送給爸爸。』媽媽很開心,回家後轉述給爸爸聽,他也笑得很燦爛。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笑,幾天後就發生地震……」
美好的日子如煙輕掠,點滴在心頭,劉家汶沈浸在記憶中,「我把這些故事整理成冊,寄給出版社,取名《為你寫本書》,裏面都是我想告訴媽媽的話,還有生活中的記憶。」
劉家汶說,會想要動手寫書,除了受到媒體記者的鼓勵外,她在失去親人後,對生命產生全新的看法。
曾經逼近死亡,劉家汶談生死,卻不放在對死的恐懼上,而是在生的無限可能中。「如果我今天不小心發生意外了,希望自己沒有遺憾地走;活著的目的,就是能做的趕快做,不要帶著遺憾。我要把媽媽的好,記錄下來。」
「以前害怕造成麻煩,所以我跟嬸嬸很像陌生人,現在我會把感謝說出口。」不久前,劉家汶第一次跟叔叔談心事,才發現嬸嬸和叔叔其實是默默地關心她,「『愛在心裏口難開』,我覺得這樣不好。不要覺得害羞,把愛表達出來才沒有遺憾。」
再度提到地震後思念媽媽的那個夢境,劉家汶說,直到近年,她才逐漸想得透徹。
「我思索自己活下來的意義——媽媽走得這麼突然,一定有所遺憾;或許老天讓我活下來,是為了幫媽媽做些什麼,像是孝順爺爺奶奶、把自己照顧好。」
劉家汶說,她現在做什麼,都會先想到媽媽。「如果這樣做,媽媽會開心,我就勇往直前地去做!」
●
去年,劉家汶北上桃園幫忙阿姨從事室內設計工作。這一年間,她觀察自己的過去,決定改變內向、打破隔閡,不受別人的眼光限制,做回最真的自己。
「愈表現自己、愈做回自己愈開心。」說到這裏,劉家汶又恢復成十九歲女孩的模樣。高中就讀廣告設計科的她,時常以圖畫來表現心情;攤開一幅尚未完成的水彩畫,瑰麗的色塊交疊,畫面充滿濃烈的馬戲團華麗色彩。
然而,她卻笑說:「太夢幻了,不喜歡。」這不是她想繪出的回憶。
打開最近創作的一幅畫,一位聾啞女孩登上舞台表演舞蹈。「女孩得到很多掌聲,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劉家汶將自我投射在故事裏。
四川大震後,兒福聯盟邀請劉家汶上台分享:「看到新聞時,恨不得馬上就去幫助他們!當初我們也是這樣受助而度過,希望四川的孩子能夠加油!」
這個十九歲的孩子,將對母親的思念蘊藏成一股力量,等待著散發給更多需要的人。
【用愛說再見】
◎哭了一個月後,我決定不再掉淚。我告訴自己,媽媽離開後,就不用再為我們這些孩子操勞了。——劉家汶
◎世間人來來去去,有人先來後走,也有人後來先走;我們要接受這是很自然的事,也要虔誠祝福逝去的親人。——證嚴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