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2期
2008-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國際慈濟人醫會十周年年會】
  主題報導【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面對喪親】
  慈善台灣
  寰宇慈濟
  喜樂證言
  人文教育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八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台灣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2期
  生死大問,做中找答案

無常教我更能珍惜——陳漢耀、吳美鳳

◎撰文‧賴怡伶 插畫‧羅方君

獨生女的生命,定格在最燦爛的雙十年華,
雖然心痛,他們卻選擇原諒。
向最深與最美的回憶,掏拾過往的生死問答,
滿滿不捨,卻沒有遺憾;
把最愛別上心頭,同行菩薩道,
深入人生最真實深刻的課題。


摘下胸前的慈濟委員證,吳美鳳淚眼婆娑地從名牌夾中抽出一張榮譽董事證,證上是一位清秀女孩的笑顏,清澈眼神直望遠方。

同一時間,陳漢耀也摘下委員證,拿出一張大頭照。是同一個女孩。時空凝結在拍照的那一刻,相片裏的女孩,是令他們夫妻思念不已的容顏。

曾經,陳漢耀對女孩說:「阿子(台語)啊,如果爸媽其中一個人先離開,你要常常陪伴另一個,不要讓他孤單喔!」

女孩總是甜甜地回答:「不用擔心。如果是我先離開,你們一起做慈濟就不會孤單啦!」

如預言般,女兒云樺的短暫人生只有二十年。她的離世,是陳漢耀和吳美鳳心中最深的不捨,卻也因此得到更多人生體悟。

【用愛培育】
獨生女總是倍享寵愛;這對父母所給予的教育,卻是培養、啟發她善良的心。

「云樺小時候,太太在醫院工作,每當她值大夜班時,我都會唱歌哄女兒睡覺。長大後她也很貼心,總要我先跟她跟『抱抱』才出門上班。」談到女兒的成長點滴,陳漢耀滿臉溢著笑。

吳美鳳則說:「我們自覺不是溺愛小孩的父母,但她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很黏我們;成長過程中偶爾會覺得孤單,和同學朋友的競爭有點不適應,卻不致影響到人際關係。」

獨生女總是倍享寵愛,這對父母所給予的教育,則是培養、啟發她善良的心。

吳美鳳曾經擔任醫院精神科護士,後轉任國小特教班生活輔導員。她說:「看到這麼多身心殘缺的孩子,很感恩女兒的健全;云樺從小跟特教班的孩子相處,總是玩在一起,不會害怕。」

陳漢耀學佛多年,偶然在工作工地旁的素食小鋪看到《慈濟》月刊,深感認同,便一步步培訓成為慈濟委員;吳美鳳也在賀伯颱風後加入志工行列。夫妻倆認同慈濟教育理念,便將當時年紀尚小的云樺送進「兒童精進班」。

云樺在父母的身教中耳濡目染,年輕善良的心相當易感。小時候,她曾拿零用錢買香腸給流浪狗吃,「因為狗狗在香腸攤旁一直看,好像肚子很餓……」

她利用中學寒暑假期間參加志工活動、大學選填社工系,也參加原住民學童課業輔導、安養院關懷等活動。平常總認為媽媽買花不實用,但有一次她卻買下一大把玫瑰花,「因為已經晚上十點了,我買了這把花,賣花的阿嬤就能早點回去休息……」

【生死話題】
我們之間一定有人先走,不論是誰先離開,留下來的人都要快樂過日子喔!

「爸爸,你們只有我一個孩子,如果我以後不結婚、不生小孩,那我們家就會『絕後』喔!」

「阿子啊,人活著的目的不在繁衍後代,而要去幫助別人、為社會付出;只是庸庸碌碌、生來等死,人生沒有意義。」

「阿子啊,如果有一天,爸爸離開人間,該怎麼辦?」

「很好啊,這樣爸爸就可以早點去阿彌陀佛那裏修行了啊!」

在這個家庭裏,生與死,從來不是禁忌話題。

陳漢耀年輕時接觸佛教,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中感受到法喜,也參加讀書會,與蓮友談論生死無常等問題,並且在家中帶動交流。

云樺從小聽著父母談論生死,並在志工服務中接觸往生經驗:「媽媽,我去為阿公助念,他好像睡著了一樣。師公上人說,死亡就像是睡覺睡得比較久。真的是這樣耶!」

「這次醫院志工服務有機會參與大體啟用、病理解剖,我覺得很難過,但是現場好莊嚴喔!」

「爸爸、媽媽,我們之間一定有人先走,不論是誰先離開,留下來的人都要快樂過日子喔!」

女兒從小接觸生命教育,總是珍惜把握人生,善用生命做有意義的事,讓陳漢耀與吳美鳳很安心;然而,他們從來沒想到,愛女二十歲的年輕生命,有一天竟會毫無預警、如輕煙般消逝。

事發前一天,吳美鳳打電話跟女兒聊天。「媽媽,我希望寒假能回精舍當志工!」言猶在耳,卻是她與女兒最後一次的交談。

陳漢耀記得很清楚,那是三年前的十二月十二日,星期天。他在高雄家中接到警察局的電話,告知云樺在南投學校附近發生車禍不治……他趕忙通知在靜思堂導覽的吳美鳳。

「那時候我的感覺,就是絕望。」吳美鳳說,以前不論遭遇什麼挫折,只要用對方法、努力去做就會改變現況。「但是接到電話,說阿子已經往生。這次不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事實了,我很絕望……」

【白髮送黑髮】
跟孩子的因緣結束了,雖然不捨,但這念心不要轉成對肇事者的恨。

「過去談論生死時,我們只想到夫妻之間總有一人會先離開,彼此不要執著;怎知卻遇上白髮人送黑髮人。悲極無淚……」回想起曾經與女兒談論的生死大問,陳漢耀依然難掩悲傷。

事發後,凌亂思緒衝擊心頭,夫妻倆惶惶難安,忍不住直掉淚。高雄慈濟志工陪伴他們前往南投將云樺帶回家;十二月天冷,當地師姊還為他們煮熱食、準備暖暖包,陪著度過一晚。

見到云樺的最後一面,彷彿是熟睡般安詳,安全帽還戴在頭上,大腿有點擦傷,卻再也不會醒來。夫妻倆哀傷至極、難以承受。法醫驗傷後,埔里志工主動協助為云樺淨身、助念……點點滴滴,吳美鳳感恩在心。

面對肇事者,陳漢耀與吳美鳳選擇寬容以對。「聯結車變換車道,超車不當,車尾打到了女兒,女兒倒地就當場往生了。肇事者沒有逃避,一直道歉……」

「他不是刻意要傷害我們的孩子,不論有什麼疏忽,事情已經發生了,追究於事無補。法醫鑑定,確定女兒無肇事因素,我們欣慰她有乖乖遵守交通規則……」

吳美鳳身邊有人有同樣經歷,卻不滿賠償金額,想要求償更多。

「雖說是補償,但真能『補償』什麼呢?我們提出的要求,若對方做不到,是否又造就另一個破碎家庭?」吳美鳳理解,追索的背後,其實是對往生家人的不捨。

「我們跟孩子的因緣結束了,雖然不捨,但這念心不要轉成恨,這對自己與他人都有害無利。」於是,夫妻倆從悲慟中打起精神,思索著要為云樺留下最後的禮物,繼續與人結善緣。

「女兒這一生與老師、同學結了許多好緣,一直沒有機會回饋,我們決定幫她圓滿榮董、將奠儀捐助偏遠學校孩童營養午餐,也捐款給她母校暨南大學的清貧學子。」吳美鳳說。

【轉思念為祝福】
孩子往生後,父母過度哀傷,孩子會不安;我們相互提醒,悲傷要適可而止。

云樺的後事圓滿後,強烈的悲傷,席捲了夫妻兩人的生活。

「我只要想到孩子就哭,幾乎每天都哭,上班時只好戴著口罩掩飾,同事還好心問候我是不是感冒了?而原先很好的視力也哭得模糊了……」

吳美鳳擦著眼淚說:「我知道這樣不好,但是我不想壓抑情緒。以前我在精神科服務,看到許多病人因受挫壓抑而崩潰,折磨自己也折磨家人。我跟自己說,我不要那樣,我會慢慢好起來……」

不捨和悲傷的心情交錯,陳漢耀也選擇讓感情流露。「她有時晚上哭著醒來,我只是靜靜握著她的手,讓她知道有我陪在身邊;但我想女兒的時候也是哭啊!常常拉下安全帽蓋,眼淚直流。」

「女兒剛往生的那段日子,我都不敢看大學年紀的女孩,因為一看到,女兒的影像就會浮現在腦海中,想到我們的女兒也是這樣亭亭玉立,現在離我而去了……」

陳漢耀抿著嘴,止住顫抖的音調,接著說:「想女兒時,我就念佛為她祝福。我跟太太說,阿子投生好人家了,現在也是在父母身邊受人疼愛。但還是有不捨的心情……」

任眼淚流馳,讓不捨滿盈,但兩人記得與女兒的約定:「留下來的人要過快樂的日子。」

加入慈濟十多年,上人的法點滴累積在心,吳美鳳說:「上人在《清淨的智慧》書中提到,孩子往生後,父母不要過度哀傷,否則孩子會不安。云樺是個孝順的孩子,所以我們相互提醒,悲傷要適可而止。」

「云樺離開我們,是她無法選擇的事。」明知如此,但在哀傷女兒離去的同時,吳美鳳卻又暗自擔心再度遭遇無常:「如果先生也離我而去,我該怎麼辦?」

吳美鳳致力找尋療癒管道,她因工作關係參加生命教育研習,藉此詢問講師。「當時講師回應我:你要思考:孩子往生這件事,是否帶來什麼好處呢?乍聽之下我很錯愕,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沒良心啊?」

冷靜過後,吳美鳳試著逆向思考:「以前我三天兩頭打電話給孩子,現在都不用擔心了;聽到同事抱怨小孩,我也不用去掛心;若是先生先走,等我離開時,也就了無牽掛。這也是一種好處吧?」

沒想到這樣想之後,她不再害怕失去,反而輕鬆許多。

【沒有遺憾】
以同年紀的孩子來說,女兒的人生很豐富;我們有盡到父母的責任,沒有遺憾。

細數有女兒陪伴的二十年時光,吳美鳳說:「我沒有留下遺憾。」

許多親子衝突來自於課業,但在云樺的成長過程中,陳漢耀總是提醒吳美鳳:父母的角色只是陪伴,當孩子有需要時,可以提醒她、教導她,卻無法代替她、改變她,「不要對孩子期望太高,造成彼此壓力。」

「云樺很貼心,和同學的感情又好,告別式時好多同學都來送她。以同年紀的孩子來說,云樺的人生很豐富,我們有盡到父母的責任,沒有白教這個孩子。」

至今,吳美鳳仍會接到云樺同學噓寒問暖的電話或簡訊,甚至有同學買埔里名產寄到家中;點點滴滴都讓他們感到貼心。「同學有這分心要代替云樺來關心我們,這也是女兒送給我們的禮物!」

云樺的一切仍在他們的生活中。吳美鳳與云樺的身高相仿,如過去一樣,她偶爾也會穿著女兒的衣裳;夫妻倆看到女兒的物品還是會睹物傷情,但這已成為兩人生命中最痛也最美的一部分。

吳美鳳說:「辦完孩子的後事後,師兄師姊們時常找我們參加活動。有事情做,就不會一直想孩子。」陳漢耀陸續用薪資為家人圓滿榮董,植福也是祝福。

「我們把云樺的榮董證、照片夾在委員證上,每次參加活動時,心中就想:女兒啊,我們把你別上心頭,帶你出來參加活動喔!想她的時候,也會拿出來看看……」

陳漢耀、吳美鳳更心無旁騖的做志工,時常到高雄喜捨環保站幫忙。

女兒的離世,讓陳漢耀對於生死的探討,有了更深的體悟:「孩子往生,父母若安心,小孩也會投身善報。不知名處的因緣催著要成熟,也是讓人疼惜。」

「小死是隔日,大死是隔世。就像坐火車,到站了就要下車,這是很自然的事。」

「印光大師在床頭寫著『死』字,時時提醒無常,讓我印象深刻。閩南語講『過身』,靈魂從這個身軀到另一個身軀,是一個階段的結束……」

「死亡也是很好的經驗。」《西藏生死書》的這句話,讓陳漢耀深感震撼;「經歷了女兒的離世,我更珍惜、把握當下!」


用愛說再見
云樺是個孝順的孩子,所以我們夫妻相互提醒,悲傷要適可而止,不要造成她的不安。——陳漢耀、吳美鳳

死的本身並不苦,最苦的是「愛別離」——難捨的心是最痛苦的。抓不住的東西,不要勉強;莫用煩惱、思念來自縛縛人。——證嚴上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