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行千里 玻利維亞醫師美夢成真
◎撰文‧葉子豪 攝影‧蕭耀華
美國克里夫蘭陳福民醫師,
一般外科與腸胃內視鏡專家,六十七歲仍活躍於義診與教學。
玻利維亞境內法國醫院外科醫師群,
擁有救人願景,卻苦無足夠設備和學習資源。
他們相識於今年二月,
在美國慈濟人醫會於玻利維亞義診中,感受彼此有心,
九月相會在台灣,展開先進醫療的學習之旅……
儀器聲響單調地重複著,全身麻醉的病人躺在手術檯上,腹腔因灌注了二氧化碳而鼓起,上頭開了三個小洞,分別插入細長的手術器械及內視鏡鏡頭,將體內狀況透過液晶螢幕顯示。外科醫師看到了因結石而發炎的膽囊,隨即進行切除,將病灶取出體外。
這是在台灣及世界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的「微創手術」,自一九八○年代後期廣泛運用以來,就以傷口小、創傷少、復原快的優點,造福無數病患,儼然成為現代外科手術發展主流。
但在經濟條件不佳的南美洲玻利維亞,「微創手術」卻是大多數醫師與病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受限於經費不足,當地醫療院所大多無力購置微創手術設備,醫護人員也就無法磨練相關技能,只能繼續以「開膛剖肚」的傳統開放式手術幫助病人。
玻利維亞水患後,美國慈濟人醫會前往賑災、義診,二○○八年二月,與災區聖塔庫魯茲省(Santa Cruz)的市立法國醫院(Hospital Municipal Frances)結為合作夥伴;也在義診結束後,協助他們建立微創手術的醫療能量。
購買設備之前,先行安排人員訓練——九月美國陳福民醫師帶領法國醫院院長及四位外科、一位麻醉科醫師來台,加入慈濟大學大體模擬手術訓練課程;此行也參與國際慈濟人醫會十周年年會,感受人醫之愛。
飛越重山萬水 首開訓練
位於聖塔庫魯茲省首府的市立法國醫院,是由法國政府出資援建,二○○六年十月啟業;建築物新穎,卻缺乏足夠經費召募人員,醫療設備和專業訓練也不足。慈濟今年二月義診時,贈送院方五部洗牙機和義診車輛;院內醫師們見識到美國慈濟人醫會資深醫師精湛醫術,與關懷病人的愛心,於是發心學習。
去年五月、八月和今年二月,三度前往玻利維亞賑災的克里夫蘭慈濟人醫會召集人陳福民,給予他們極大的鼓勵與協助。婦產科出身的院長費南多拉科瓦(Fernando Lacoa Mendoza)及五位獲選來台的醫師們,遵循「陳老師」的交代下功夫練英文,以順利吸收醫學新知,並與各國慈濟人醫會醫師交流。經過半年準備,法國醫院團隊終於跨出安第斯山、飛越太平洋,來到了花蓮。
在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大體老師啟用典禮中,身為天主教徒的他們雙手合十,跟隨眾人為八位「無語良師」致敬祈福。六位玻國醫師中唯一的女外科醫師桑妮雅羅達絲(Zonia Rodas),道出滿心的歡喜與感恩:「我們國家經濟困難,我們沒有機會做內視鏡訓練,只能看書學。非常感恩有這個機會在人體上進行練習,對我很有幫助。」
因著這分難得的機緣,九月六日甫完成終身大事的她,新婚次日即告別丈夫來台。同行的副院長伊多托雷多(Edil E. Toledo Avalos)、外科部主任哈拉哈斯多力哥(Jerjes Torrico Azurduy)、急診部主任方濟羅德理格斯(Francisco Rodriguez Blacud),及麻醉科的漢思寇卡(HansCocaAguilera),也暫時放下院內工作,專心學習。
在以大體老師進行微創手術訓練前,他們先用內視鏡手術訓練箱熟練最基本的縫合。「你可以從這裏下針,也可以從那裏。記得,別把尾巴拉太長。」陳福民提醒。
尺寸如一般手提行李箱大小的訓練箱,裏頭放置如珠子、橘子、葡萄及塑膠片等物件,讓學生練習夾取、剝離乃至縫合等手術動作。
練習時,目標物上方蓋上一片黑色橡皮遮擋視線,左右兩邊的器械必須穿過這層「肚皮」而後接觸目標,練刀的人只能經由攝影機和外接螢幕觀看「肚皮」下的情形;和傳統開大傷口,讓內臟器官一目了然的手術方式差異很大。玻國醫師們完全沒有內視鏡手術經驗,一開始練習縫合時,就被箱子裏兩片並排的塑膠皮傷透腦筋。
「先拉出來……別拉那邊……左邊去幫右邊!」在陳福民的指點下,桑妮雅小心翼翼把勾狀的針刺入右邊的塑膠皮,而後從左邊穿出來,將縫線引入皮下。不久,托雷多拔得頭籌,完成第一針縫合,但做得不夠俐落,陳福民指點他:「後面的線留得太長了,你要把尾巴弄短一點。」
接下來,急診部的方濟與外科部的多力哥也完成縫合。方濟露出笑容,多力哥則是鬆了一口氣:「有點難,還需要多練習!」
拔「刀」相助 引領後進
六十七歲的陳福民,有超過三十年的外科手術資歷,現已退出外科第一線,處於「封刀」狀態,但在義診救人、指導年輕醫師的時候,還是會拔「刀」相助。法國醫院的醫師們以他為師,虛心受教。
法國醫院醫師們回憶,今年初接到省政府指示,要和一個外國團體合作義診;當時對慈濟一無所知,直到二月下旬與陳福民、姚繁盛等醫師一起救助病患,才在為期三天的手術互動中加深了解。
在那次義診中,雙方以外科手術治療了二十七位病患。其中一位體重約一百四十公斤的醫學院女學生苦於膽結石,卻因肥胖,手術風險高,遲遲無法動刀。陳福民及法國醫院醫師合作,為她完成膽囊摘除手術,順利返回學醫之路。
年約五十歲的嘉士堤娜(Jastina),因為腸子穿透腹肌造成疝氣,肚子上還有一顆極大的脂肪瘤,讓她幾乎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不但走路要撐柺杖,就連睡覺時也不能隨意翻身。當她見到慈濟志工,談到病情時總是以淚洗面。
陳福民看了她的情況,做了最壞打算:「我準備了最大的人工網膜,十二吋乘十二吋的,萬一她疝氣太大的話,可能就要用上。」
陳福民盤算著,把人工網膜固定在嘉士堤娜左右兩端的肋骨下緣,以及骨盆腔上部,等於在整個腹腔布下天羅地網,讓腸子不再「亂竄」。
但嘉士堤娜的症狀還有個隱憂,由於腸子突出肌肉層過久,已和腹部皮膚嚴重沾黏,必須小心剝離;一旦出錯弄破腸子,後果不堪設想。
經過兩個半小時全神貫注的手術,醫療團隊順利把腸子從皮膚剝離,塞回腹腔,僅用六吋乘八吋的人工網膜,就把它「關」起來,也摘除了礙事的脂肪瘤。手術翌日,嘉士堤娜抓著醫師的手喜極而泣。「她等這一天已經很多年了。」陳福民慶幸道。
半年後在台灣,法國醫院醫師在大體老師身上第一次以「微創手術」取下膽囊;緊接著陳福民示範如何以手術器械將人工網膜送進體內,而後張開固定。
透過模擬醫學中心與慈濟人醫會年會現場的視訊連線,各國成員看到這群師生努力的成果——一片經由金屬釘固定在大體老師體內、閃耀著銀亮光澤的人工網膜,示現了醫療進步的曙光。
●
「我很高興來到這裏,一切就像美夢成真。」托雷多道出了歡喜;因為有大體老師的奉獻,這群來自遠方的醫師們終究不虛此行。
在精進醫術之外,玻國醫師們也經歷一場人文洗禮。當課程結束,他們與大體老師家屬、慈濟人醫會成員,齊聚在風雨中送靈。「這些日子裏,我不只學習技術,也學到對待大體老師就如同親人一樣。」多力哥有感而道。
院長費南多在面見證嚴上人時,發願在玻利維亞成立慈濟人醫會:「我們會在工作崗位上,盡力幫助窮苦同胞。我們也將結合阿根廷、巴拉圭等國慈濟人醫會的力量,伸出援手幫助受難的人。」
「這次承蒙您照顧,讓我們備受呵護。我們會珍惜這一分緣!」「希望你們把所學所見,運用在醫院裏。」離開花蓮之前,玻國醫師與陳福民相互祝福。
玻利維亞醫師們的學習之旅,說明了一名醫者遠行千里,到他鄉義診數日,或可拯救數十人、上百人於一時;但若能培養、接引在地良醫,傳承精良的醫術與美善人文,就能歲歲年年,嘉惠成千上萬的病人。
在未來的日子裏,有各國人醫會成員的祝福,及美國慈濟人醫會的資助,法國醫院醫師以「微創」除病苦,將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而這些經過感恩、尊重人文洗禮的人醫種子,也可望在玻利維亞持續成長,發揮更大救人良能。
【學醫之路】
陳福民的淚水與感恩
◎撰文‧陳美羿
陳福民出生在印尼,有十五個兄弟姊妹,父親在棉蘭經營腳踏車店,因為子女眾多,生活辛苦。他十七歲時,母親病重,家貧請不起醫師,一位懂中醫的法師來為母親針灸,說:「沒救了!準備後事吧!」
陳福民心急如焚,求救無門,於是跑到基督教醫院門口要求見醫師。一位護士趕他走:「不可以隨便找醫師。」陳福民含悲忍淚,仍在醫院外守候,也立誓:「以後,我要帶著『醫師』的頭銜再來這裏。」
院內一位德國醫師,感動於陳福民救母心切,去到陳家,救了垂危的陳家媽媽,並持續診治多年。
「媽媽後來活到八十多歲去世。」陳福民說:「我不知道我家欠了那位醫師多少錢。但他極力安慰我,不必為醫藥費擔憂;也鼓勵我讀醫學院,將來可以救人。」
當年印尼社會,印華種族間隔閡甚深;高三時,陳福民就讀的華校被印尼政府接收,他申請獎學金來台灣就讀國防醫學院。為了怕連累家人,陳福民在印尼法庭上與家人「斷絕關係」,來台後無法與家鄉通信。想起這段往事,他仍不免哽咽。
靠著獎學金,陳福民完成學業,在榮總服務,遇見另一半田雪燕;之後全家移民美國,他也成為外科、腸胃科的專家。事業有成後設立獎學金,他說,早年若不是有許多善心人士資助學業和生活,今天的他不知會變成什麼樣。
曾經,陳福民一直尋找那位救了母親的德國醫師。「我要當面再向他說一聲『謝謝』,但遺憾的是多年來始終沒有找到他。」他說:「唯一能報答他的,就是學習他的精神,投入行善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