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三千多個日子 促進健康‧傳播愛
◎撰文.李委煌、邱如蓮
需要攙扶的白內障病患,手術後隔天自信地走出義診現場;
瘦弱多病的貧童,在每月的營養補給中,一漱j一寸;
社區民眾和醫師面對面諮詢,
學習自我照顧,不再諱疾忌醫。
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十周年,
辦理義診的初衷不變,
更延伸到幫助人們改變生活習慣以達健康目標;
這分愛穿透時空,是暗角人生的指引火炬,
也彰顯了醫療的價值……
千島之國印尼,最大的島嶼為加里曼丹(Kalimantan);慈濟印尼雅加達分會今年八月下旬第五十一次義診,就在島上西部的山口洋(Singkawang)舉辦。
鍾添恭(Jong Thian Kong)牽扶著妻子拉蒂法(Ratifah)報到,她在前一天剛接受白內障手術,現正被安排在回診區等候檢查。
此刻,鍾添恭仍不得閒,因為他的兩位女兒德西(Desi)與殷丹(Intan),今天也要進行白內障手術,需要他在旁照料。
母女三人失明十幾年,苦了五十五歲的鍾添恭。
因此,拉蒂法揭開眼上紗布時,最想看到的就是先生。但她無法置信——鍾添恭已不復十四年前她記憶中的模樣!天天務農養活一家四口,還要照顧妻女日常作息,鍾添恭蒼老的臉上滿是皺紋,牙也缺了好多顆……
九月中旬,這段影像於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中播放,來自海外三百多位成員喟嘆不已;白內障手術並不複雜,然而貧病相生,徒添人間遺憾。
印尼志工丘雙英分析,印尼鄉村地區少有大型醫院,多為小型衛生所,由政府分派剛從大學畢業的醫師服務;對治療感冒之類的小病沒有問題,居民若罹患白內障、甲狀腺腫瘤、疝氣等疾病,就必須前往都市醫院接受手術。
窮人家連吃飯都成問題,遑論負擔車資和藥品費用,因此總戲稱自己得了「富貴病」——有錢人才能生的病。
大都市有補助貧民醫療措施,但湧入打工的鄉村移民人數眾多,政府經費有限,必須經過層層篩選、長期等待,才有機會接受治療。
不忍病苦,印尼雅加達、錫江、萬隆慈濟志工,九年來在各地共舉辦七十六次義診,超過八萬貧民接受治療。
●
「醫療不能成為有錢人的專利,它是一種權利。慈濟人醫會要將醫療帶到每一個需要的地方。」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TIMA)召集人、大林慈濟醫院院長林俊龍詮釋慈濟人醫會成員的使命。
慈濟人醫會成立十年來,以實際行動紓解貧與病的惡性循環;全球十一個國家、五十八個據點的六千多位醫師、護理師、藥師、醫技人員投入志願醫療,三千多個日子累計服務達一百四十萬人次。
由醫療專業人員結合後勤志工的團隊服務模式,從找尋病人、術前檢驗、藥材器械運送、場地布置整理、診療動線規畫、恢復室關懷照料以及術後追蹤回診等,每個環節都慎重以待,以完整照顧病患身心。
曾參與緬甸風災義診的台北慈院院長趙有誠即表示,一個人力量有限,就算發心去做也無法照顧到很多人;但志工團隊有組織、有經驗、有方法,讓個人力量可以發揮到極致。
林俊龍表示,愈來愈多人加入慈濟人醫會,增加服務的廣度;而從籌辦義診到逐步發展預防醫療,更增加人醫會的深度。
二○○八年人醫會年會主題為「促進健康傳播愛」,從辦理義診的初衷,延伸到幫助人們改變生活習慣以達到理想健康狀態,這分大愛展現了無遠弗屆的力量。
看見需要適時補缺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醫療
十年來,各國慈濟人醫會隨著當地環境條件而發展出不同特色。
在台灣,全民健康保險開辦十餘年,醫療資源相對豐富便利。北區慈濟人醫會總幹事呂芳川說,除了持續針對偏遠與離島鄉村,以及都市街友、原住民、貧民社區、脊髓損傷者、身心障礙兒童等族群提供醫療服務外,現今更著重社區健檢、衛教、諮詢等。
在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慈濟開辦義診中心或洗腎中心;若遇特殊重症病患,也視情形安排跨國轉診。位於台灣的慈濟醫院可說是國際慈濟人醫會的「後送醫院」,陸續治療來自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醫療複雜病患。
慈濟在印尼雅加達所興建的大愛一村,今年度過五歲生日;原本生活在紅溪河畔貧民窟的人們,在新社區安居、求學;村中的義診中心已轉型為慈濟醫院,由慈濟人醫會醫師駐診,服務社區內外民眾。
遠途的病人得以暫居在大愛村的空房持續治療,省去往返的交通費用。丘雙英說:「這些患者受到良好的照顧,體態與生病時判若兩人,回到家鄉鄰居都不認識了!」
二○○六年慈濟志工結合人醫會在大愛村推動為期五年的「營養不良輔導及計畫生育」,定時為村內兩百多位營養不良的孩子健康檢查、發送奶粉及維他命。丘雙英說:「每個月和孩子見面,看到他們體重一次次增加,很歡喜!」
新加坡慈濟人醫會則與社區合作,舉辦中西醫和牙科諮詢、健檢;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患者則安排到慈濟義診中心就診,訪視志工也會進行居家關懷。
醫師召集人邱建義說:「一開始有醫師反應,希望義診能夠做手術,而不只是健檢;但限於法規,我只好請醫師多付出愛心。漸漸地,醫師們也體會到健檢的重要性,因為透過深度問診,能察覺病患難以啟口的需求。」
美國慈濟人醫會在西岸針對弱勢移民提供醫療服務,行之有年;十五年前於洛杉磯設立義診中心,近年也發展出收費低廉的牙科、中醫、一般內科等門診,減緩龐大中低收入族群醫療支出壓力。
在加州蔬果生產地開業二十年的中醫師張福助指出,此地釵h墨裔農工沒有合法身分,無法享有醫療福利,多年來慈濟人醫會持續提供服務。
慈濟中醫門診中心醫師陳新恭提到,即使在富裕的美國,仍有不少居民沒有醫療保險、付不起昂貴的治療費用;中醫門診中心啟業一年半,服務量相當大。
美國慈濟醫療志業副執行長曾慈慧表示,慈濟門診中心就診人數上升,和美國經濟衰退息息相關;慈濟人醫會將積極參與地方服務專案,結合主流醫界、惠及更多個案。目前已與洛杉磯的醫院合作,接受社區婦女及青少女懷孕等個案提報。
捨時間、盡專業
就可能改變他人一生
背負著十二公斤重的醫藥包,整形外科醫師葉添浩行走在四川強震災區,跨越瓦礫、穿過阡陌,將醫療服務快遞往帳棚裏一戶戶人家。
行動醫療不免克難,隨身藥品、醫具有限;眼前這女孩腳踝斷裂十餘天了,他請村民找來紙板、木片與毛巾綁紮患部,叮嚀女孩固定傷處兩個月以利癒合。
七月下旬他重返四川義診,沒忘了那女孩,將她腳上沈甸甸的厚紙板、木片拆下,再打上專程從台灣帶來的石膏,讓她行動方便許多。
五年來,葉添浩自付機票食宿費用,參與慈濟海外義診近十次,足跡踏過印尼、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天災肆虐後的地方。在台灣,他走入社區健檢、衛教,親赴貧病人家看診,或者隨同志工打掃案家環境、整修屋舍……一雙巧手發揮的功能超越醫療範圍。
無論就近在鄰里或者千里外行醫,葉添浩認為,只要是助益苦難人的好事,他就願意去做;搬運沈重的賑災物資、或者補位作其他醫師的手術助理,都甘之如飴。
忙碌的志工生活,意味著必要時需放下自家診所業務,也因此減少收入;但他深信每一次義診的機會難得,不是金錢可以計量。
身為國際慈濟人醫會一員,葉添浩連續兩年赴印尼四次,那等候兔唇手術的長長隊伍中,有貧窘而拖延治療的中年人,還有盛裝的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知道這機緣難能可貴。
「我們盡可能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做,」葉添浩渴望化身千手,為更多人帶來健康的希望:「對我們來說只是個小手術,卻可能改變他們的一生。」
呼應無助心靈的祈禱
醫者的使命與幸福
來台參加慈濟人醫會年會前一週,菲律賓三寶顏志工楊偉順剛辦完一場兔唇義診;多數病患十來歲大,有些因為同儕嘲笑而輟學,更多人生活貧苦,從不奢望他們的祈禱能得應驗。
一位媽媽告訴楊偉順,孩子從手術室推出來那刻,她感覺喜從天降;另一位媽媽說,孩子手術後她不再落淚,這也是第一次,她允許任何人為兒子拍照!
從大大小小的義診,到啟建「慈濟大愛復健暨義肢中心」、「慈濟大愛眼科中心」,為殘疾人、失明者點亮光明,楊偉順形容走入這兩座希望殿堂的感受:「這裏、那裏都灑滿了志工晶瑩的淚珠和汗水。但看見自己的犧牲奉獻能為失去信心的人帶來希望、改善生活,我們會堅定自己的心,發大願去耕耘新的福田。」
印尼慈濟醫院前任和現任院長林秀蘭(Ruth Oni Angriani Atmadja)、梁樺基(Kurniawan Tjahajadi),聯袂參與年會。
林秀蘭在二○○三年大愛一村啟用時承擔義診中心院長,二○○四年底印度洋海嘯,她在災後第三天抵達亞齊災區。站在軍用大卡車上看見滿街遺體,倖存者衣衫不整、穿著拖鞋四處逃難。從醫多年不曾見過如此嚴重災難,她體悟到人類的渺小,以及活著的幸福。
慈濟只要看見孤老無依、苦難無助的人就幫忙,不問宗教、種族,這讓身為基督教徒的她感到很自在。
「上人教導慈悲、與人為善,這是所有宗教的宗旨。在慈濟沒有心靈障礙,可以找到生命的價值。」二○○六年林秀蘭卸任院長職務,仍持續發揮所長,協助人醫會規畫賑災、義診、偏遠村莊衛教等。
接棒院長職務的梁樺基曾經在偏遠離島行醫,挨家挨戶看診、感受村民的純樸,他認為是自己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他費心轉介罹患腦瘤的九歲小男孩哈力就醫,哈力臨終前,希望再見梁樺基一面;那時哈力已無法言語,用感激的眼神含淚看著他。那求生及求助的眼神,教身為救命醫師的梁樺基久久無法忘懷……
離開小島,在雅加達大醫院上班的八年,梁樺基為人看診的喜悅愈來愈少;直到在印尼慈濟醫院服務,才又找回在無醫村診療的熱情。
前年他跟隨慈濟人到日惹地震災區,看到雄偉建築一夕間化為平地,體會受災人們的痛苦。居民看到慈濟人前來幫助,把災後僅剩的財產香蕉砍下蒸熟,恭敬地請醫師享用。這分溫馨情誼,是梁樺基持續投入的動力。
●
六十八歲的印尼民眾哇優帝(Wahyudi),八月中旬終於在慈濟義診中順利接受白內障手術。前三次他都因為手術當天血壓或血糖過高,過度緊張導致身體不適而無法手術。
他雙腳殘廢加上失明,了無求生意志,雅加達志工吳義文、李蕙蘭不斷鼓勵他珍惜眼前的人生;李蕙蘭更是勤於探訪,關心他的飲食是否正常、有無按時服用慈濟醫院提供的降血糖、降血壓藥。
手術後,哇優帝欣喜於再度看見這世界,「我可以做糕點來賣,養活自己。我現在受人幫助,明天換我來幫助別人!」
醫學進步、科技發達,醫院裏專業分科,為的就是提供更好更精緻的照護,延續生命。然而即使在醫療環境良好的國度,仍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慈濟人醫會志工走進這片陰影,將苦難者牽扶走向光明。
就如菲律賓宿霧志工王秀蘭說:「第一天,白內障病患來到義診現場,行動不便需要人攙扶;第二天,他們很有自信地出醫院。當病患擁有重新生活的能力,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
儘管世界災難不斷,因病因災需要義診的人們好像服務不盡,「我們的心情並不會因此起漣漪,因為救一個算一個,一定要盡己所能不斷努力下去!」林俊龍鼓勵所有人醫會成員,珍惜傳愛的機會,兼顧治療與預防,讓民眾有能力重新站起,發揮生命良能。
(資料提供╱梁妙寬、林瑋馨、于劍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