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慈濟
【台灣】
香山志工掃地掃心地
山中小屋寒冬添溫暖
週末清晨,熱鬧人聲劃破新竹香山的清冷空氣;群樹環繞的山中小屋,因為人群集聚而倍覺溫暖。
屋主蔡先生正值壯年,四年前因一場車禍傷及腦部,自此開始四處撿拾物品堆積家中,生活因此亂了序。
訪視志工前往關懷,發現蔡先生的雙親不在人世,大哥往生、三哥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二哥,無法再負擔這個小弟的生活;幸好有姊姊不時資助。
蔡先生的姊姊是慈濟環保志工,眼見弟弟將老家堆積得雜亂不堪,她無力勸阻和清理,因此同意志工代為清掃及粉刷房子。
十二月二十日,山中小徑停了五輛環保車;眾人合力把屋內物品搬出,徹底清掃一番。過程中,大蜘蛛、蟑螂、蜥蜴及老鼠等小動物四竄,很是嚇人;但志工沒有退縮,繼續賣力付出。志工李金寶打趣:「幸好蛇都冬眠了,沒有出來嚇人。」
屋裏空氣混濁,志工脫下口罩,鼻梁上仍有一層灰塵。「只希望趕快將垃圾清出去,別的都不想!」李金寶說出所有志工的心聲。
六十二歲的志工朱川木,平日做水泥工身手矯健,只見他爬上院子前的龍眼樹,一會兒工夫就截去雜生的枝葉,頓時讓院子亮了起來。
清理完滿屋的雜亂,志工仔細做垃圾分類,可回收的資源整整裝滿五車,不可回收的垃圾也裝了一車。就讀新竹教育大學的慈青志工陳彥樺說:「很多東西幾乎未曾使用就被丟掉,人們應該要多惜福。以後我要提醒自己更珍惜物命。」
戴著雙層口罩的彭添登則自我警惕,莫讓心靈垃圾愈堆愈多,「不論心內心外,都要常常清掃。」
蔡女士看到大家的用心,也感恩地為弟弟許願:「希望弟弟未來也能做個愛人、愛地球的環保志工。」
下午三點多,清理過的庭院看來寬敞明亮,屋內經過粉刷也煥然一新。志工準備了熱騰騰的鹹湯圓,在「一家人」的歌聲中,手拉著手,將蔡先生圍繞在中央,歡喜祝賀他「入新厝」!
(撰文/池秀珠)
持續六年的每月之約
南庄山間溫馨醫病情
「如果說照顧弟弟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真的很辛苦。但慈濟人每月不間斷來探望,我和家人都很感激。弟弟知道你們要來,一早就起床等候了……」
十二月第三個星期天早晨,中區人醫會志工來到苗栗南庄東河國小進行每月一次的義診;居家往診車則繞過蜿蜒山路,來到一處四面環山、飄著野菊香的矮房前。風先生用輪椅推著患有腦性麻痹的弟弟出來,和慈濟人打招呼。
風先生表示,以前弟弟還可以合掌,現在愈來愈僵硬,意識也比較不清楚。面對醫護志工的關懷,弟弟勉力比出「感恩」手勢。
來到罹患「軟骨不全症」的小帆家中,姑姑已站在門口迎接。三兄弟中除了老二正常,小帆和弟弟小強都是「玻璃娃娃」。他們父親往生多年、母親離家出走,姑姑辭去台北幼教工作,一肩扛起照顧他們的責任。
二十六歲的小帆經常氣喘、呼吸困難,無法躺臥睡覺,長年都坐在輪椅上;志工特別為他帶來一個「多功能輪椅坐墊」。「這個坐墊襯著棉布,坐起來保暖舒適,試試看!」輪椅上多了一個坐墊,高度比較適合,小帆點頭微笑極為滿意。
紀邦杰醫師仔細檢查小帆的雙腿。「左腳的腫脹已明顯消退,右腳也稍有改善。」只見小帆一逕笑著看紀醫師。
在慈濟人的鼓勵下,小帆每月上網下載《慈濟》月刊電子書閱讀;紀醫師鼓勵他:「大家都很關心你,要心想好意,下輩子換你來當醫師!」
再拜訪一戶脊椎損傷的案家。案主一年多前在田埂上割草發生意外,如今行動不便,家中還有老父與三個稚子全靠太太照顧。
紀醫師幫他換藥,看到傷口癒合得不錯,欣慰說著:「要注意飲食,控制體重。今天難得看見你太太笑了,要加油喔!祝福你們全家人新年快樂!」
(撰文/章麗玉)
暗夜大火家園全燬
台東志工及時安身心
十二月三十日凌晨兩點多,台東市志航路巷內兩戶民宅遭火吞噬,五歲林小弟弟不幸往生。志工擔憂低溫逼近,隔日一早即帶著棉被、衣服、香積麵及慰問金前往關懷,讓兩家人暫時安身安心。
六十歲的王女士,雙手還遺留濃煙熏痕。她眼中泛瓷B全身顫抖,自責地述說當時情景:「我跟孫子睡在一起,半夜忽然覺得熱,又聽到東西掉下的聲音,開門看到火勢很大……」脊椎歪斜、行動不便的她,驚慌中無力抱起孫子,只好爬出屋外呼救……
往生的林小弟,出生後即被王女士的女兒領養,因養母工作關係,從小由阿公阿嬤照顧,一家人將林小弟視如己出。
得知孩子不幸葬身火窟,生母及養母連夜從西部趕回台東,看到孩子焦黑身軀,萬般不捨。志工安撫兩位哀痛的媽媽:「孩子已經走了,要好好為他祝福!」
另一戶受災的阿嬤,火災發生前,正因肺結核住院,三個孫子當時及時逃出,只有輕微嗆傷。志工將協助受災戶申請政府房屋修繕補助,未來也會持續關懷。
(撰文/林素月)
【約旦】
加薩烽火人道危機
愛為良藥膚慰傷患
中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自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交戰以來,使加薩走廊(Gaza Strip)烽火連天,已有逾千人死亡、四千多人受傷;居民不僅生活在生命朝不保夕的驚恐中,且陷入家園破碎、物資缺乏,水電斷絕等困境。
緊鄰以色列的約旦,王室不忍見加薩傷患苦痛無醫,元月三日派出專機載運八名傷患到約旦首都安曼阿利亞皇后紀念醫院治療。傷患多是年輕人,在空襲中被倒塌的建物壓傷,其中兩人住進加護病房。
約旦慈濟志工在哈山親王特許下,元月五日帶著物資進入醫院關懷。此刻約旦正處寒冬,志工依習俗送上一公斤巧克力,這對當地人來說,是最珍貴的禮物;另外並致贈環保毛毯與每人兩百約幣(約新台幣一萬元)慰問金。慈濟志工恭敬的態度與憐惜的心,讓這群劫後餘生的穆斯林溫暖入心。
一位年輕傷患接獲志工送上的急難慰問金時,激動得全身顫抖,流淚不止直說「謝謝」;一位女性傷患起先婉拒,但志工告訴她這是「全球慈濟人的愛」,她才釋然而笑收下。
傷患與家屬非常感恩約旦王室、醫護及慈濟志工的人道援助;一位家屬說,想不到陌生的慈濟人會這樣重視他們。志工告訴他:「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哈山親王也特別對慈濟志工表達謝意:「慈濟人提供的,正是傷患最需要的。我僅代表約旦人向證嚴上人及所有慈濟人致上最大敬意﹗」
約旦王室將繼續安置加薩傷患,慈濟人也將持續前往醫院關懷,致贈冬衣與福慧紅包祝福。願戰火早日平息、流離失所的民眾得以早日返回家園。
(撰文/陳秋華、劉勇男)
【日本】
日比谷公園供應熱食
溫暖失業者身心
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日本也有數十萬民眾失業。為了協助因失業而必須搬離員工宿舍的民眾,在寒冬中有地方可安度新年,東京二十幾個民間團體,從十二月三十一日到今年元月五日間,在日比谷公園設立了「年越派遣村」,提供帳棚、飲食、醫療及法律諮詢服務。
派遣村原預計收容一百多人,不料人潮愈聚愈多,現場善心人士捐贈的食材堆積如山。慈濟志工元月四日前往探訪,與主辦單位誠懇交涉後獲得付出機會,利用現場所餘食材,在明日撤村時為失業民眾準備一千份早餐,並協助拆卸帳棚、整理寢具與環境。
志工將所有蔬菜帶回分會清洗、削撿,幾乎徹夜未眠。清晨五點四十分,帶著整理好的大批食材與餐具,回到現場。
漆黑大地上,志工以手電筒照明架設爐灶,四位飯店大廚志工負責掌廚。旭光升起後,溫暖的炊煙飄散香氣。
熱騰騰的什錦味噌湯在八點十分開始發送,長長人龍沿著公園內的通道排列,來自日本各地的義工協助維持秩序,向每位來領取早餐者彎腰敬禮:「加油!要堅強走出來喔!」
在此起彼落的「Oishikatta!(好吃極了)」讚美聲中,藍天白雲的志工身影也成為焦點。NHK、富士電台、日本電台等媒體紛來採訪,好奇慈濟志工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動員,恭敬謙卑提供服務。
失業者中不乏年輕人,他們表示,這幾天受到各界關懷協助,尤其最後一天這碗熱騰騰的什錦味噌湯,讓他們深深感動。
「在愛心的包圍下,我不斷反省,之所以會失業,很多原因來自自己……」
「這碗味噌湯,溫暖到心裏,我決定要堅強起來,希望將來也能當志工,付出愛心、幫助其他人……」
現場發送完畢,附近街友也來詢問,能否留一些熱湯給他們的伙伴享用?志工隨即開車送達,讓街友非常感動。
慈濟志工感恩有機會付出,更願所有失業者在寒風中獲得溫暖,早日找到人生方向,重回社會發揮所長。
(撰文/許明玳、王秀寧)
【美國】
深耕校園助貧寒
扎蒂樂立下志願
連續三年耶誕節前夕,舊金山慈濟人募來玩具,為約翰米爾小學的貧困學生舉辦餐會。這天晚餐過後,當大部分孩子都領了耶誕禮物離開時,扎蒂樂(Jadayla)與媽媽寶拉(Paula)一家五口卻還留在現場。
看到孩子們打開禮物,有新衣服、收音機,還有相簿——裏面貼滿每一位孩子的相片,每一頁都有一句「靜思語」……寶拉太感動了,不停哭泣。
回溯兩年前,舊金山慈濟人開始和食物銀行合作,每週五在約翰米爾小學提供食物給六十戶低收入家庭。當時就讀二年級的扎蒂樂,每次都來要求領取食物,但因為學校並未將她的家庭列入低收入名單中,志工沒有事先準備。
「您是否可以認養我?」有一回,扎蒂樂對志工提出這樣的請求。志工深入了解,才知道扎蒂樂出身非裔單親家庭,三十歲的媽媽寶拉每週打零工八小時,微薄工資難以養育四個兒女,一家人已在遊民中心居住一年。
從此,寶拉一家成為慈濟關懷戶;有了每週五的食物補給,一家五口的生活壓力紓解不少。慈濟人每週四到學校為小朋友們課輔。志工姚真理回憶第一次看到扎蒂樂時,她上課心神恍惚,一問三不知,甚至在地上打滾、和其他小朋友打架……
「這班的孩子大多住在遊民中心,是全校最令人頭痛的班級……」姚真理一再以「老師心、菩薩心」提醒自己:「要用最大的愛心與耐心陪伴他們。」
一次見扎蒂樂穿一件破了大洞的T恤,隔天姚真理特別帶一件新T恤送給她。
「誰的愛來自芝加哥?」姚真理指著T恤上印著的字「Someone From Chicago Loves You」問扎蒂樂,她毫不思索回答:「歐巴馬和您!」問她將來要做什麼?「長大我要做美國第一位女總統!」
姚真理每到學校,扎蒂樂就會跟前跟後幫忙。只要她沒犯規或做對一點的事,志工就獎勵、讚歎她,讓她感受到真誠的愛。漸漸的,扎蒂樂似乎脫胎換骨,不但上課守規矩,靜思語好話琅琅上口,也在班上帶動做環保,更是每週五食物發放的小志工。志工以媽媽心陪伴這群社會底層的孩子,期望引導他們一步步走出苦困,邁向亮麗前程。
(撰文/詹婉珍、陳雪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