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6期
2009-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清平致福
  慈善台灣
  慈善線上‧台灣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曾老師的真心話
  天涯共此情‧緬甸
  銀髮之愛
  寰宇慈濟
  上布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6期
  不景氣中 新貧家庭增加 轉念,改變人生弱勢

◎撰文‧李委煌

中年失業、憂鬱成疾、單親問題、隔代教養、病苦拖磨……
對慈濟訪視志工而言,這不只反映社會現象和人生無常,
還是一位位有名有姓、正在接受難關考驗的真實人物。

近兩年來,接受慈濟補助生活或居家關懷的人數大幅增加,
志工社區訪視的任務與責任較以往更深重,
除提供必要物資援助,也舒緩精神壓力、鼓舞生命意志。

在困頓處境中,一個個勤毅樸實的勞動身影、手心向下的知足心念,
讓人看見生命韌性,彌足珍貴亦足供效法。


二○○八年最後一個月,全台訪視志工的腳步共走進一萬五千戶家庭,關懷他們的生活需求、傾聽內心苦處、補助經濟不足、修繕破陋舊屋……

這些繁雜卻貼心的陪伴,每月至少動員超過六萬三千人次志工;長年且定時在社區裏服務,以適時解決案家困窘生活中可能發生的難題。

面對不景氣環境下持續增加的貧病個案,各鄉鎮社區的慈濟志工,投注更多人力訪視評估、補助與關懷,期能不錯過任何待援的人。

助人工作不捨設預算上限,「為所當為」的慈善理念恆持四十三年。而不少受助者「境不轉心轉」,在經濟蕭條之際仍勤奮踏實,接受十分補助、樂意捐出一分回饋,主動付出點滴金錢或時間當志工;讓愛在社會循環。

經濟危機,
全台困窘家庭增加

世界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通貨緊縮、降息紓困、貨幣貶值、國民生產毛額(GDP)下修……許多金融專有名詞,短短幾個月在媒體與生活間密集曝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預估,未來至少三年全球金融都將持續受到衝擊;也有專家表示,失業只是開端,衰退仍未見底。

近半年來,全球幾個重要金融機構裁員高達數十萬人;二○○九年初最新統計,台灣逾二十萬人被迫放無薪假。

根據慈濟基金會統計,二○○八年接獲提報或主動向慈濟求援的慈善個案數量,較前一年增加逾兩成;其中通過評估、每月提供經濟補助的照顧戶,也增加四成;助學金發放增加最多,超過六成。

急難救助戶增加近四成,除了年度成長率外,二○○八年第四季急難補助戶數目,比第三季多出百分之四十三。

慈濟基金會台北分會社會服務組組長李玉華認為,需負擔家計的中產階級者,受這波蕭條打擊相對較大——舉凡兒女教育費、生活開銷、房貸車貸等,都是不得不的開支;一旦遭到裁員失去財源,短期間尚能以存款支應,長期下來衍生社會問題。李玉華手邊即有不少此類個案。

個案數目增加,是全台各區域共同現象。慈濟台中分會社會服務組組長劉慧芳說,二○○七年苗栗、台中、彰化等地新提報個案共三千件,二○○八年暴增至五千件;負責第一線社區個案訪視、評估的志工,工作比以往更沈重卻也更重要。

根據內政部近期統計,「貧窮家庭」並無明顯增加,但「新貧家庭」大幅增加到六萬五千戶。所謂新貧(New Poverty),簡而言之即是雖然具備工作能力,但收入低於最低生活水準,且泰半未能領有低收入社會福利。

這些人家物質生活尚可,但可能有難解的心靈、病痛、債務、教育等問題。慈濟志工評估若毋需提供經濟援助者,仍列為「居家關懷戶」,每月定期探訪了解生活狀況,鼓勵他們勇於面對、正向思考,強化積極的生活態度。

慈濟向來關心教育問題,每每在開學前夕,志工們會特別留意照顧戶家中學齡孩童就學狀況,也接受學校提報個案補助學費。二○○九年計畫主動走入學校關懷學生,從中發掘是否有單親、失業、隔代教養所衍生的生活困難家庭,以找出潛藏弱勢家庭,彌補社會福利未及之處。

生活儉省,
調整心態承擔家庭重任

在汽車公司擔任鐘點工的鄭女士,是慈濟的居家關懷戶;小女兒染上毒癮後離家出走,大女兒離婚後自顧不暇,年逾六十的她獨力擔起照顧孫女生活的重擔。

金融危機波及汽車業,業務量漸少;當主管要她「共體時艱」時,她便知道不樂觀了。幸好已習慣刻苦生活,也知道惶恐與擔憂是枉然,於是將休無薪假的時間,用來參與慈濟志工,至少日子過得較充實。

鄭女士說,中風癱瘓多年的先生往生後,她整天關在家裏不想出門;幸好廖秀蓮等多位志工鼓勵她去環保站幫忙,她才沒有埋陷在心牢裏。她感恩志工們長期關懷,讓苦悶的心有出口。儘管手頭吃緊,她依舊每月捐款,再窮也不停止這一點善心。

也是慈濟關懷戶的許女士,六年前先生因工地意外往生,留下四個年幼的女兒和債務;她領取低收入補助之餘,也揹著么女在麵攤幫人洗碗;之後覓得餐廳廚房工作,幾年來日子就這麼熬了過去。

自助餐的工作一週做七天,幾乎全年無休;但下班後可打包剩餘飯菜回家,壓低生活費用。「省一點,生活就過得去。」她說。

五年前志工到訪評估,打算每月予以經濟補助,但被許女士婉拒。她說,家裏困頓連張椅子也沒有,志工楊清貴來關懷她,只能坐在地上與她說話,由於膝蓋不適,欲起身還得有人扶一把……看到這一幕讓她很感動。

「我還算年輕,只要肯拚就有錢賺。」她希望慈濟將這善款提供給更艱苦的家庭或獨居長者。

在訪視志工眼中,鄭女士、許女士自立自強的韌性,是真實的人生教材;那分接受現實、甚至在拮据處境中仍能布施助人的精神,尤為可貴。

四十三年前慈濟起步於「竹筒歲月」,愛心人士捐出不影響生活的小錢,累積起來得以濟貧;師父們生活清苦,發放當天為照顧戶準備午餐,還得向借住的普明寺借油和米煮鹹粥。如今在台中分會每月的照顧戶發放,也常準備鹹粥分送,以緬懷那段克難光陰。

每年農曆年前的發放日,慈濟為照顧戶「辦年貨」,這項傳統持續迄今。今年元月十一日到二十日,針對全台長期照顧戶、居家關懷戶、獨居長者等一萬五千個家庭,舉辦二十九場冬令發放暨圍爐活動。

隨著社會環境更迭,每年致贈的冬令物資也有不同。早期著重「吃飽穿暖」,現在則是帶來「溫暖溫馨」;裝有靜思沖泡營養飲品、福慧珍粥、糖果餅乾、盥洗用品等物資的「生活包」,由志工打包奉送;活動當天不克前來的人家也擇期親送,將溫情送到家。

年關在即,有人感嘆日子「過不去」。慈濟慈善工作在人與人之間密切互動中,教育彼此轉換心念——知足則無缺。而這也正是脫離身心靈貧窮的妙法之一。


貧戶安居
週五晚間,寒流來襲,台中縣太平市慈濟志工齊聚為侯女士「搬家」。一個小時後,家當全部送上小貨車;志工騎著摩托車尾隨到新家,樓上樓下接力搬運、布置妥當。

侯女士六年前因家暴離婚,帶著小學三年級、智能不足的兒子四處打零工。國中學歷的她缺乏謀生技能,曾做過清潔工、停車場收費員、洗碗工;然因罹患白內障視力欠佳、反應遲鈍,連將桌子擦乾淨都不容易,因而失業。

曾經,母子倆沒錢付房租,睡過公園、車站。志工第一次到訪時,發現他們住在擁擠悶熱的四坪小房間,於是先協助搬遷到光線充足、空氣流通的房子。吳秋坤師兄提供新的椰子床墊,顏金山師兄也送來單人床給孩子;志工還從環保站找來了書桌、餐桌、椅子,終於讓母子有一個比較有品質的安身處。

為了讓侯女士安心接受眼疾手術,以利找尋工作,志工並提供生活補助款。侯女士手術復原期間,志工張秀雲總是放下工作接送她回診,對於掛號費、午餐亦給予協助;無微不至貼心照顧,直到她視力漸漸恢復。

如今碰上全球經濟危機,求職不易,每月五千五百元的房租是沈重負擔。志工再次奔走街頭巷尾幫忙找房子,終於在台中市東區碰到一位善心人士,願意將兩間空房以三千元出租。再次協助搬家,志工不說辛苦,只感恩能為這對母子找到便宜又舒適的住所,讓他們在寒夜裏安穩而眠。
(撰文╱廖幼娘)


急難安心
耶誕節前,低溫下飄起毛毛細雨。台東慈濟志工車行於成功鎮白守蓮山區的羊腸小徑,志工陳瑞凰心疼說道:「天氣那麼冷,不知阿伯昨夜怎麼過……」

六十二歲獨居的賴阿伯,十幾年來靠摘採野菜販售維生,每次都得走兩小時路程到山下賣,他卻安貧知足說道:「一個月賣個兩千元,夠我生活了。」

那日出外採野菜時,位於山腰間的鐵皮屋付之一炬。「可能是早上我燒柴火煮桑椹,沒有完全熄火……下午三點看到住處冒出濃煙,加緊腳步趕回,熊熊大火已經將鐵皮屋吞沒;心頭很慌,因為四處都是竹林,萬一擴散開來不得了……」

平安逃過一劫,阿伯暫居鄰人家。志工接獲鄰居提報,翌日帶著棉被、毯子、衛生衣等民生物質前往關懷,並致贈急難金。

「燒掉的都是身外物,人平安最重要。」志工載阿伯下山拍照重辦身分證,添購生活用品後送他回家,也將協助找尋安身之所。阿伯終於放心地說:「難過了一整晚都沒睡,遇到你們真好!」
(撰文╱林素月)

 

不只解一時之危
◎撰文‧王勝德

近年來貧戶「苦」的型態,往往不是單純經濟問題,還包括病苦拖磨、教育中輟、心靈偏差等複雜面貌。慈濟志工處理不少個案,即是其他慈善團體給予補助後,轉介慈濟進一步關懷心靈。

慈濟的救濟精神為「幫助、關懷、輔導」與「及時、重點、直接」;基本流程為發掘個案、訪查慰問、核發救濟、追蹤複查,期能深入問題、根本解決。訪視工作面對的是貧、病與心靈之苦;案家的難題可能糾結無解而令人卻步,但大多是一時之危,只要適時伸出愛的援手,「希望」仍是存在於慈悲與智慧之中。

投入第一線訪視達十三年的新竹志工吳壬妹提及,做訪視要運用智慧;個案問題愈複雜考驗愈多,相對的自己成長也愈多。「除了個人生命歷練及多用心外,專業社工的諮詢協助是重要的後盾。另外,唯有誠正信實才能給人信任感。」

訪視志工穿梭在大街小巷默默付出,少有掌聲,但是內心的成長與案家的歡顏,是最實在的回饋。縱使助人之路充滿挑戰與困難,誠如吳壬妹所說:「只要看到案主有笑容,一切就值得了!」

 

慈濟慈善志業‧2008年台灣關懷統計
長期照顧戶:每月提供貧困家庭生活補助金
      12月統計:4,262戶、12,128人
居家關懷戶:提供精神關懷與物資補充
      12月統計:9,405戶、23,968人
急難關懷:以短期補助方式協助個案度過難關
     全年總計:10,588件,共11,376戶
(以上統計不含風災關懷)

補助項目  比例
助學    20%
醫療    16%
喪葬    13%
修繕     1%
意外事件   2%
生活急難  48%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