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6期
2009-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清平致福
  慈善台灣
  慈善線上‧台灣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曾老師的真心話
  天涯共此情‧緬甸
  銀髮之愛
  寰宇慈濟
  上布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6期
  十三~十四日 承擔使命

 

◆12‧13~14《農十一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把心開闊,把情拉長,把愛擴大。


道風德香,典範道場

四十三年前慈濟以慈善肇端,六年後開始舉辦義診,從而深切體會花蓮醫療不足,民國六十八年決心蓋醫院。從找土地就歷經重重困難,至民國七十五年花蓮慈濟醫院方啟用。

一念「不忍」,一心「救人」,從花蓮慈院到如今全台共六所慈院,上人堅持「困難我知道,複雜我不怕」,一路艱鉅行來。

與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及醫療志業發展處同仁座談,上人勉眾合心,「唯有真正合心、和氣、互愛,才能展現美的力量;創造最真、最善、最美的環境。」

建設醫院之資金來自大眾襄助,是無數人磨手皮流血流汗所成就。上人殷切叮嚀同仁們:「世間多災難,秒秒都是關卡。期待大家以『天下事人人有責』的心態,把心開闊、把情拉長、把愛擴大;人人承擔責任,就能減輕我的重擔。」

醫療攸關生命,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上人勉醫發處同仁創造出讓醫護同仁能同心同志願、發揮大醫王與白衣大士精神的大環境。

「所謂好環境,是能讓人自然流露溫馨真誠的愛。真誠的愛,既說不上來也拿不出來,是看不到、聽不到,卻能令人深刻感覺得到。一如『道風德香』摸不著,而是從人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涵養。」

上人勉同仁建立起心靈道場,讓懷抱使命感的醫療同仁能真正發揮良能。

「有甘就無苦。若人人都能甘願付出,彼此感恩、尊重、愛,自能散發道風德香;則職場就是志場,也是修行人品典範的道場!」

去除三毒,轉識成智

與一位即將赴美深造的慈院年輕醫師談話,上人憶述幼年逢二次世界大戰,親眼目睹不和平的世界,人民苦不堪言。

「那時聽到空襲警報就躲進防空洞,外面爆炸聲隆隆,實不知人生下一秒會如何……」上人說,這小時候的記憶,於爾後遇佛法時,對「人生無常、國土危脆」深有體會。

「你們出生在這個時代,真的很好命。然而這樣的好命,說來亦是一種悲哀——容易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失去了人生價值的追求。」

年輕醫師從慈大醫學系畢業即投入醫療志業,一路成長至今,也已受證成為慈誠。上人叮嚀要把心中善種子培植得更茁壯,好好長成一棵大樹,將來結出纍纍果實。

時間如鑽石般珍貴,上人提醒年輕醫師要把握分秒發揮人生價值。「知識分子擁有豐富知識,然徒有知識,僅是功能而已;要把知識轉為智慧,去除心中貪、瞋、癡,則能發揮造福人群的良能。」

與海外慈濟人談話,上人強調「救濟即救心」,要用智慧輔導個案人助自助。「對受助者最大的幫助,就是鼓勵他站起來。慈濟人不求什麼,只要看到對方自愛圖強,就會安心,也是最好的回饋。」

反之,倘使一味給予,使受助者養成依賴心理,實則有害無益。上人直言,若個案不願站起來、不能自愛,也是慈濟人輔導失敗。

「慈善工作不能徇私,有私就沒有大愛。對於自愛、有心自立自強者,一定要用心扶持。受助者能付出點滴去幫助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將更得人愛。慈濟人要做的,就是讓愛的種子在人人心地萌芽。」上人殷囑眾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