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6期
2009-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清平致福
  慈善台灣
  慈善線上‧台灣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曾老師的真心話
  天涯共此情‧緬甸
  銀髮之愛
  寰宇慈濟
  上布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6期
  十一日 敬順護惜

 

◆12‧11《農十一月‧十四》

靜思小語】敬天——順天時、順天理;愛地——知恩感恩、惜資源。


順天理,大地平安

遼闊的天地含藏著地、水、火、風,若是四大調和,則萬物昌盛。上人於早會囑眾,大地承載萬物眾生,擁有宏、厚、忍、勞的寬廣耐力,即使眾生恣意污染、破壞,大地仍無怨無悔包容。面對孕育生命的天地,當起敬愛之心。

「感恩大地負重忍辱地承載,因此人人要順天時,更要順天理。既敬且順,就是敬天;還要伸出雙手膚慰大地、守護大地。敬天愛地,才能使萬物平安!」

心清淨,萬物清淨

高雄旗津中洲村的環保志業,是從大榕樹下開始的。十多年前,人稱「鰻伯」的莊網壽,在邱文吉師兄牽引下認識慈濟,即開始做環保。

從大樹下克難開始到有了環保點,鰻伯帶動從小一起長大的「發伯」葉進發共同投入。個性直爽的兩人常為了如何分類爭執,但轉頭又和好如初,繼續做環保。

前年鰻伯因肺癌纏綿病榻,擔心中洲環保點會因為自己倒下而無法持續運作,遂流淚託付來探病的發伯:「中洲環保點以後就靠你了!」

鰻伯往生後,守信的發伯一邊照顧高齡九十二歲的母親,一邊利用時間做環保。他常在清晨四、五點騎上綁著大籃子的腳踏車,沿街撿拾餐廳門口的紙箱和瓶罐,下班後仍繼續回收。

在純樸的漁村,看到感人的友誼傳承。上人稱許邱文吉帶動旗津鄉親投入慈濟、鰻伯守護中洲環保點,再託付發伯傳續環保工作;人人以單純的心堅守環保志業。

「鰻伯知道人生來去是自然法則,即使病篤,心靈仍能超越,唯擔心環保無人承擔;發伯守友誼、守信用、守孝道,忠於環保工作。這群草根老菩薩真的很可愛,疼惜土地又耐勞耐怨,精神令人敬佩!」

既生於這片大地之上,上人勉眾要敬天愛地,惜福、造福。「環保站真正是人間菩薩道場、現代修行法門。雖回收物有時髒臭難聞,但志工用乾淨的心看待,心淨則物淨,大地淨化!」

育人文,樹立典範

泰國警察學校校長參訪慈濟後,返國立刻在校園推動竹筒歲月,鼓勵學生日存零錢做好事;高雄中正預校推動靜思語課程,並安排學生到環保場學習;海軍官校校長表示自從慈濟人到校帶動後,學生更為懂事守規矩……

「信為道源功德母。這一切都是基於對慈濟的『信』。」教育志策會中,上人期待慈濟教育志業能培育典範師資與學生,帶動社會典範教育。

「每一位慈濟人都有說不盡的感人故事,堪作教育題材。」上人強調慈濟人用生命走入他人的生命中助人、救人,在在都是人文典範。

「慈善本於大愛,教育的基礎亦是大愛。教育與人文密不可分,教育工作者要先以身作則,在感恩、尊重、愛之中,樹立良好典範。」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