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6期
2009-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清平致福
  慈善台灣
  慈善線上‧台灣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曾老師的真心話
  天涯共此情‧緬甸
  銀髮之愛
  寰宇慈濟
  上布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6期
  十日 造福與消福

 

◆12‧10《農十一月‧十三》

靜思小語】為滿足欲望而消費,是消福;為救助苦難而付出,是造福。


恆持點滴愛心

「世間有形的物質毀壞,尚能重建、恢復;但無形的心靈遭貪、瞋、癡染著,時時興風作浪,實難平復。」早會時,上人提醒大眾,勤儉方能安度經濟風暴,且要恆發善念,幫助世間苦難人。

四十三年前,慈濟慈善志業由「竹筒歲月」起始,大家每天投五毛錢入竹筒,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成就慈善志業。而今全球慈濟人在各地賑災、濟貧的同時,也推動「竹筒歲月」精神,普遍獲得善的回響。

十一月美國南加州大火,燒燬大片林地也波及民宅;慈濟人對受災戶發放現值卡、毛毯,民眾對此貼心膚慰與幫助十分感動。

麗沙女士聽到志工介紹「竹筒歲月」,主動認領竹筒;回去後向社區住戶、商家勸募,隔日即帶著滿滿的竹筒回到發放點;短短六天,她五度帶著竹筒「回娘家」。

麗沙女士的女兒麥莉也到學校帶動。她將竹筒歲月的故事寫在紙上,請老師貼在布告欄,在學校分享「一毛不嫌少」的精神,希望大家積少成多做慈善。

「一時受難,得到慈濟人尊重的幫助,他們也開啟愛心,將愛推廣給身邊的人,並將這些人的愛心回收。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毛錢,都是一分助人的善心。」

慈濟人在全球各地救苦救難,不只及時給予應急物資,上人表示:「最重要是修復其自尊、更進一步啟發其愛心,讓善的循環源源不絕。」

落實勤儉生活

在會客室與訪客談及目前經濟衰退現象,上人指出,經濟起落本有循環,發展到了巔峰自然會下降,有低落才能再往上攀升。

「現在的金融風暴,是過去泡沫化經濟所造成;若不深入思考問題從何而來,一味刺激消費,恐將讓經濟更為惡化。要固本,切莫掏空!」

面對危機,現代人的消費心態實需調整。上人勉眾用心規畫生活用度、扎實地運用金錢。

「用每一分錢都要細細思考:是為了『生活必需』而消費?或是為『想要』而消費?甚至只是浪費?若為了享受而消費,則欲望無窮無盡,貪婪的心念會愈益擴大。」

上人勉眾克制貪婪、享受的心念,回歸克勤、克儉的生活;不忽視點點滴滴,日存零錢救助貧苦。「愛心不要斷,菩提心不能夭折!」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