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6期
2009-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清平致福
  慈善台灣
  慈善線上‧台灣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曾老師的真心話
  天涯共此情‧緬甸
  銀髮之愛
  寰宇慈濟
  上布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6期
  四~六日 力行三好聚三德

 

◆12‧4~6《農十一月‧初七至初九》

靜思小語】口說好話累積口德、身行好事累積身行功德、心發好願累積心靈功德。


有過立改,真正修行

人的生理,時時刻刻在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於心理上,心念不斷生、住、異、滅。與高雄慈濟人談話,上人強調,修行就是修「習氣」。

「凡夫心起起落落。有時候很歡喜,就發大心、立大願;一時遭遇挫折,便退轉道心。明知剛強的形象難讓人親近,卻不願改變……」上人殷囑,聽聞他人指正缺失,要以感恩心接受、立即改過,才是真修行。

感於現代人放縱心念,以致「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上人希望慈濟人日日齋戒、虔誠;亦囑眾信佛並非求佛加持。「大家共聚造福,就有福的力量;這分福慧心聲,自能上達諸佛聽。」

團體中不可缺少感恩、尊重、愛,上人強調切莫得理不饒人;要由內而外徹底落實四法四門四合一,學習人間菩薩典範。

「愛的種子撒下了,一定要勤加耕耘,否則前功盡棄!」上人叮嚀,舉辦愛灑活動最大的目標,就是人間菩薩招生,要用心精進,帶出粒粒「有愛灌漿」的飽滿種子。

求神求鬼,心迷業開

近來社會人心浮動,與高雄志工座談,上人期待慈濟人廣為募心——募得人人的善念、善行,以善業福力感得天地平安。

七位美國慈濟人十一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到海地勘災,舉目所見髒、亂、貧窮;因全國皆窮,無從選擇特貧、特重災區進行重點、直接的發放,且擔慮過程中會發生爭搶、推擠……

「心靈的地獄會造就人間煉獄。」上人感嘆,海地並非沒有適合耕種的土地,只因政治不安,人禍頻起,導致國家貧窮;再加上加勒比海地區常遭熱帶風暴侵襲,人民飢餓到吃泥土餅果腹的地步,人與人之間也失去互信……

「即使有天時、地利,也必須有人和。」上人指出,海地天時不順、處地不利、人亦不和,落得人民生存艱難;身在台灣富足平安,實為有福,當知福惜福,也要為後世子孫積福;切莫為了眼前利益與享受,耗用子孫資源。

「要讓台灣平安,首先要安民心,再者要廣招人間菩薩。」上人表示,人間菩薩招生,要以柔和的態度與人結善緣,莫因言語不慎反結惡緣。

「若能時時懷抱感恩尊重之心,展現修養與品格,自然讓人樂於親近。若是言語中總是如針帶刺地傷人,其實是傷到自己。」上人強調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要多用心,照顧好自己的品格。

相較於飢餓、戰亂、貧困無助的國度,台灣如此平安,苦難何在?「其實人生之苦,多來自心靈之苦——打不開的心結。慈濟人要走入苦難的心靈,為人解心結。」

上人舉悟達國師造《水懺》的因緣——晁錯與袁盎的仇怨糾纏十世,袁盎十世皆為守戒嚴謹之高僧,若非在受皇帝禮遇時心起傲慢,開啟業門,晁錯的冤魂也難予報復。

「人人來到人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造如是因、結如是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上人勉眾要清楚因緣果報。

「人的一生,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不斷累積因緣果報。若是身、口、意三業清淨——口說好話則累積口德、身行好事即累積身行功德、心發好願就是累積心靈功德;分秒所累積的都是人生的福與慧。」

上人鄭重表示,學佛要覺悟,要提升信仰品質,不迷信。「過去貪財、貪利,信佛之後貪福、貪功德;這是錯誤的信仰。真正的功德,是內能自謙、外能禮讓。」

正如閩南語俗諺:「交官窮、交鬼死,交到流氓吃了米」(編按:為求利益,拚命送錢巴結官員,只會愈來愈窮;為求福壽,費盡心思巴結鬼神,最終還是不免一死;為求保護,供吃供喝巴結流氓,只是虛耗米糧)。上人強調,為一己之私而有所求,終究一場空。「要安於人的本分,心正氣盛邪不侵;若是心迷,則業門開!」

不造惡業,更要行善

高雄地區今年度有將近六百位新受證慈誠、委員,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欣言大家有志一同,受證以後就是名副其實的慈濟人,要以靜思法脈的宗教出世精神,行入慈濟宗門的人間道路,為人群付出。

「『靜思勤行道』的精神是清淨出世——『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心靈要寧靜、澄清透澈,不受污染。既已發心,就要守志奉道,以誠、正、信、實投入,精進前行。」

「『慈濟人間路』的宗旨是入群度眾生——『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慈濟人讀經,不是在白紙黑字上鑽研,要持正知正見行入人群,救度人間苦難。面對一篇篇真實的人生故事,若是用心,就能體會『無量法門』。」

人間災難由心起,上人重申唯有人心調和,才能感得風調雨順、社會安和樂利。

「台灣是大海中的一個小島,禁不起風浪。疼惜這片土地,就要戒慎虔誠。不只是不造惡業,也要積極行善!」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