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震後第一個冬天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邁入二○○九年的前三天,
往汶川高山上小村落的十二公里路終於通了,
象徵四川省受地震毀損的兩萬公里道路已全數修復。
七個多月前,節節搶通的路上擠滿救災車輛。
以及徒步回家找尋失聯親友的傷心人。
此際,建材源源輸入,為新房添磚加瓦;
外地打工的人潮,也準備返鄉過年。
巴蜀地區的冬日濃霧瀰漫,滿園菜蔬也綴著白霜;
農村鄉間逐日增高的磚房,是農人耕種之餘的重建成果。
從盛夏的嚴酷考驗,到寒冬的休養生息,
期待春回大地,又是一番繁榮景象!
通往極重災區什邡、綿竹的馬路上,一車車載著紅磚的車輛急馳而過。距離五一二震災將屆八個月,水泥、紅磚、砂石等建築材料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工人告訴我們,地震前一塊磚頭兩毛二,現在要價五毛半。
在震傷的土地上,一個個小型水泥攪拌機不停轉動,男男女女勤快執鏟翻拌沙子水泥,新砌的磚牆每天都在長高。
有些房子主體結構完成,只差沒把門窗安上;腳步更快的,「新居落成財源茂盛,人興財發吉祥如意」對聯早已飛上門楣。
無論獨棟或連棟,農村建房的腳步比城鎮快速。在集中板房區,學校、衛生院和一個個小店鋪開張營業,生活井然。
災難遠離,年關的喜氣也逐漸沖淡哀傷。男女老少總還是懷抱希望,為各自的生活和理想而努力。
【老小倚靠——一家之主挑大梁】
農村房舍重建率近六成
三成農民將在新家過年
通往綿竹漢旺鎮凌法村的這條路,地震前只容小車。為重建屋舍,道路優先拓寬;布滿塵沙的路面,留下貨車裝載磚塊、鋼筋和水泥的忙碌痕跡。
再過兩、三週,柳紀安就要告別以竹膠板搭建的「過度房」,遷新居、過新年;等到田間那一排排光溜溜的樹著上綠衣裳,太太也將生產,這個家又重新完整了!
地震奪去他十八歲兒子的年少青春,也震垮他多年來辛苦建立的家。每天晚上,他獨自喝酒、嘆氣,飯桌上要是出現兒子最喜歡吃的炒辣椒肉,他無法舉箸;想起父子再也無法在棋盤上一較高下,世間一切變得索然無味,他猛灌酒,一句話也不說。
太太不知如何將先生拉回現實,一天晚上她再也悶不住,摸著逐日隆起的肚子,質問他:「你現在到底要死的?還是要活的?」夫妻大哭一場。隔天,柳紀安就蓋新房去了!
政府依家戶人口提供一萬六千到兩萬六千元不等的補助,規畫七、八種建房樣式,讓農戶依個人喜好和經濟條件選擇;加上銀行貸款和一點積蓄,農村建房腳步積極。
柳紀安蓋了平房。步上樓梯,小邊間儲放收成的稻穀,偌大的屋頂平台作為曬穀場。「兩噸鋼筋、十六噸水泥……再有地震也不倒了!」柳紀安自信滿滿。
而在什邡洛水鎮余安村,劉興榮、劉貴澤父子午間也不歇息,一身灰頭土臉趕建新房。
「父母年紀大,房子建好才過得了冬!」二十八歲的劉貴澤說,十二月底天寒地凍,住在塑膠棚內的他都禁不住感冒,況且今年的雪還沒下呢!
劉貴澤這兩年在浙江打工,地震當天正好休假回家。他將老人家安頓好重回工作崗位,不料十月失業,返鄉後自此睡在建地旁的帳棚內,將磚頭疊成床腳、上頭架張長椅,成天守在建地,說什麼都要趕讓父母住新房。
通往老家的路太窄,劉家和老鄰居交換了一塊地,把新房蓋在馬路旁。這一排四棟新房造型新穎,「十年前蓋一棟房子才七千塊,現在要十倍以上價錢!」劉貴澤說,等房子建好、過了年,他再外出掙錢去。
遊子特別容易湧上鄉愁。他憶起幼時的洛水——鎮上茶館林立,蓋碗茶裏飄散著茉莉花香,看的是川戲、聽的是評書人(說書人)說章回故事。「現在看不到了!喝茶用玻璃杯、聽的是周杰倫,都是外來文化了!」他感嘆。
地震造成四川省四百四十五萬戶房屋倒塌或毀損,其中農房占了百分之七十八。政府鼓勵農村及早重建房舍,反倒是城鎮為了整體規畫,至今猶見一片殘破。
「若先整地,肯定有人回去原地重建,政府就難管理了!」洛水鎮民華登俊說。
洛水鎮書記尹秦超指出,目前農村建房率達到百分之六十,農曆年前入住率百分之三十;至於巿鎮、學校、醫院、敬老院等公共建設,必須等到整體規畫完成,預計二○○九年三月動工。
七十萬失業人口返鄉
板房區克難生活重新開始
在漢旺武都村近萬戶集中板房區,葉榮在空地加蓋了一間房,竹膠板圍成牆面、塑膠浪板搭作屋頂,靠著父執輩傳授的理髮技術重新開張;年輕人理髮收四塊,老年人優惠三塊錢。
理髮店、雜貨店、服飾店、西裝店、小吃店、美容院……點綴了板房區生活面貌;雖然居民消費能力因受災而降低,大家仍奮力恢復以往的生活。
這種情形在婦女身上最明顯。成天忙著照顧孩子、洗刷衣被、炊煮飯菜;快過年,她們做好臘肉、香腸晾掛在屋簷下。
男人回到田間、礦場勞動,或外出打工,無不寄望維繫收入,以應付重建支出。然而,巿鎮整體規畫尚未出爐,修房暫時動不了;加上遇到全球金融風暴,在沿海一帶打工的四川人失業提早返鄉,據統計從九月迄今超過七十七萬人。
「下崗了!」男人無奈打著招呼。在板房屋,清閒的男人顯然比女人多。
郭東本來在大連擔任水電工,十二月三日向老闆領了最後一筆工資便告失業。原本憑著這幾年打工所得當本錢,太太也在家鄉做起小生意,但店鋪和存貨都因地震損壞。
「至少身上有幾千塊,過完年再說吧!」看著身旁搭了四、五小時車,為他們一家帶來臘肉、香腸的父親,郭東說不得洩氣話,道是:「現在心情還沒個底,不過倒想跟政府貸款,重新做點生意!」
二十八歲的張飛,地震前是成功的個體戶。家住廣漢的他和太太在綿竹租了一塊地,貸款三十萬元開了大型養雞場,專作種雞培育,每月收入達七、八十萬元。平日努力工作,夫妻也挺享受生活,足跡遍遊香港、加拿大等地。
五一二那天才送完一車的雞隻,車停路邊下車洗手,一時之間天搖地動。「快跑啊!」太太驚叫。山壁滑落的土石淹沒了她的聲音,從此了無聲息。
張飛徒手掘開埋在身上的土石脫困,而太太的屍體始終沒找到。自從結婚,張飛與太太從沒分開過一天;在那之後,他幾乎每晚在外喝酒,還要打幾趟沙袋發洩鬱悶;總是等到父母帶著兩歲大的兒子入睡良久,他才回到家,躺下睡一覺,隔天又若無其事了。
「至少太太知道,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一直都很愛她。」張飛灑脫地說。
因為不是地主,養雞場損失無法獲得賠償,張飛暫時靠開車維生,打算哪天在廣漢或德陽市開個連鎖店;等到資金攢夠,他還要從事種雞培育,把事業做大。
【添個娃娃——母親的憂傷與安慰】
思念之苦無盡
新生命重燃希望
地震發生在下午兩點二十八分,正好是學校上課時間;倒塌的校舍壓在脆弱的身軀,一萬九千位學子罹難,也砸碎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夢。
有人唱起「媽媽別哭」這首歌:「媽媽,別哭,我去了天堂,我走了誰來為你擦去眼淚,睜大眼睛我要看著你活得堅強,你的愛永遠把我的路照亮……」聽過的人難忍心酸。
看著同鄉請來貨車,準備從漢旺板房區搬回清平鄉山上就近照顧果樹,婦女楊清玉再次經歷道別,臉上有一絲悵惘。
地震那天,先生從山上花了六小時跋涉到山下的中學,從太太買的那一身衣服指認出二十歲的兒子遇難。「我們省吃儉用,無非就是要栽培他,他還想考大學……」楊清玉紅著眼眶說:「後來知道自己再度懷孕,心情還是痛苦。」
「現在好像重新回到二十一年前!」楊清玉悠悠說著。年後不久,她又要做媽媽了!
屋裏,幾袋今年收成的稻穀足夠他們吃上兩年,有人替她送來一袋初生嬰兒穿的衣襪。先生在地震後放棄山上的農作,買一部二手貨車準備在山下做生意,就等她在板房區坐月子之後,一家三口將展開新生活。
同樣在地震後刻意懷孕的四十一歲婦女廖昌會,粗壯的身材,肩上掛著一條粗粗的長辮子。九月間,她給地震後才認的乾兒子王小波打電話。
「小波,有件事讓你知道了,你心裏也不要有什麼啊……」她在電話裏害羞地宣布懷孕。
幾個月前,王小波在漢旺慈濟熱食站服務,見廖昌會痛失兒子傷心欲絕,主動認她當乾媽;回到重慶的工作崗位,他不時給乾媽打電話或傳簡訊問好。
十二月底,王小波參與慈濟到災區致贈冬令物資,也探望乾媽、乾爸,並祝賀他們即將擁有子嗣和新房。
離開前,乾媽在他提袋裏塞了一雙她親手納的鞋底和一大塊醃製臘肉。「新房可留了你的房間啊!」廖昌會笑說:「之前的每一天,我百分之八十想的都是死去的兒子,愈想愈痛苦。我現在要好好保養身體,不怪任何事了!
【走過失落——男孩女孩向前看】
藍圖在望
羅菲的美麗家園
假日清晨六點半,漢旺中學晨鐘照常響起;緊鄰著的板房區,中學三年級生羅菲醒來,就著晨光溫習功課。
羅菲背後牆上是一幅吸引人的圖畫——活潑輕盈的小公主穿著華麗衣裳,在粉紅色的漂亮房間步上階梯,從窗口望出去,彷彿是一片無盡的、希望的未來。
這是羅菲憧憬的美麗家園。她真懷念過去擁有自己的房間!不像現在,屋裏只有一張床,小書桌兼飯桌,沒有衣櫥家具,她和媽媽在空中拉起一條鐵絲吊掛衣服。
門邊牆上又有一幅畫,是她找來小朋友以水彩印下手掌,有些掌印經過她以色彩加工,像是初生嬰兒的小腳ㄚ。
「這些都是幸運的小手、小腳,他們是地震中活下來的小孩。有的小孩即使活下來,也斷了手和腳……」羅菲感傷地看著此刻依偎在媽媽懷裏的小表弟;她說,強震時表弟正在幼兒園午睡,許多小朋友受傷或遇難了,表弟至今不知道那叫「地震」,一直不解為什麼房子倒了!嚇得他不敢再上學。
羅菲的爸爸重回山上的礦場準備復工。他在地震時也經歷九死一生,在逃往山下的途中,有人被餘震落石砸中;災後直到山路搶通,才得以回到山上替遇難者收屍。
此後一家人可能要在板房住上三、五年。羅菲體諒爸媽白手起家,稱不上有很好的收入,她對學醫有興趣,希望順利考取醫校,畢業謀個好職務,屆時就可以拼湊起牆上這一幅美好生活的藍圖。
捨車保帥
抖落憂傷放眼未來
在媽媽譚靜的協助下,賀春恭每天早上穿妥義肢才下床;梳洗完畢,騎著腳踏車上學去,「他還騎得挺快!」譚靜笑說。
五月十三日,賀春恭已經躺在廣漢醫院,度過了迷迷糊糊的一夜。「因為地震,你們班上死了好多人。」媽媽據實以告。「媽,我只要保住命就可以了!」之後,賀春恭發燒、囈語,身為醫師的譚靜意識到兒子有生命危險。
手術過後,當賀春恭看見被包紮的左手只露出三根指頭,少了拇指和食指,焦急地問:「媽媽,我是不是殘廢了?」
「我不知道,媽媽不是手術的醫生。孩子,你知道手術是什麼意思嗎?」
「就是固定吧!」
「如果骨頭斷掉了,可以手術再接著、固定;如果裏面的骨頭碎掉了,怎麼固定呢?」媽媽的反問教賀春恭頓時沈默了。
幾天後,譚靜再拉開被子,看見賀春恭的左膝以下全沒有了,她的眼淚撲簌簌流下來。兒子隨即敏感地問她為什麼哭?
「媽媽的眼淚有高興也有悲傷,我高興你能保住命,但是悲傷你很多同學不在了!」
賀春恭一向活潑外向,譚靜知道遲早要讓他面對傷殘的事實;他喜歡下象棋,她說:「兒子啊,你知道棋盤上『捨車保帥』的道理吧!」
賀春恭幾經思維媽媽的話,他在醫院閱讀裝設義肢的資訊,後來又轉往德陽市和貴陽的醫院接受肢體訓練與心理輔導。七月終於出院返家,趕上八月學校復課。
在賀春恭的小書桌旁,擺放許多書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小故事大道理》和《格林童話》等,是他在貴陽接受治療時一位教授送的,幫助他度過了低潮。
學校裏有和賀春恭一樣在地震中受創的殘疾兒童,但他似乎刻意避免和那些同學在一起;有團體專門為地震造成的殘疾孩童舉辦活動,他也不參加。「媽媽,我不想『過去』,我只要想『現在』和『未來』。」細細咀嚼賀春恭的這一番話,真教人心疼!
就讀洛水小學六年級的賀春恭,功課一向不錯,喜歡電腦、歷史和考古,數學成績也很好,假日還當小堂弟的小老師。但出院三個月後,譚靜發現賀春恭一逕兒看電視、打電動玩具或看漫畫。
她打電話詢問級任老師,才知他對學習突然變得一點也不積極,課堂上也不發問。
「媽媽看你都不看書只看漫畫,有什麼不開心嗎?」賀春恭玩著電腦遊戲,逃避問題;最後禁不住媽媽的溫柔垂詢,才說:「他們能跑能跳……」
賀春恭感覺自己終究與眾不同。班上有同學失去雙手,也有人手部神經受損,上廁所必須藉著胳臂彎曲的力量,費力穿上褲子;這些他都知道,可是遠不及他的失落那樣真切!
「你羨慕人家,人家說不定還羨慕你呢!你的手可以寫字、畫畫。」譚靜說:「如果你繼續這樣,那好,媽媽的診所也不開了,我出外打工。」
「打工會比開診所好嗎?」
「不會,但是媽媽寧可出去追求自己的快樂,也不要在家看見你這樣。」
那天,母子開誠布公。賀春恭說出自己的害怕與擔心,小哭了一會兒。隔天,他抖落憂傷,又開心騎車去上學。
再過兩年,賀春恭步入青春期,肯定也將面臨一場自我認同的矛盾心理,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心理建設。
一生受用
六歲娃娃學堅持
一早,六歲的廖婧熹梳了辮子,穿戴整齊,和爺爺、奶奶在屋裏喝著花生黃豆稀飯。地震前才開始學鋼琴的她,準備和奶奶搭公車到什邡上琴房。
「不能說地震、沒房子住,就不想學習了!」奶奶楊昌荃看著孫女說:「教小孩子做事要堅持,這對她一生都有幫助。」
婧熹的名字是奶奶取的。「婧,是希望她長大以後做個有才能的女孩;熹,是早晨的太陽綻放光芒的意思。」小學教師退休的奶奶對孫女寄予厚望。
地震前,廖家住在兩層樓房,樓板面積一百四十平方米,如今全倒,重建費用很高。在帳棚住了三個月,八月搬進板房屋,廚房、浴廁皆是公用,澡堂只供應冷水,若要洗熱水澡得從廚房燒水提過去,「至少比住帳棚好。」爺爺廖紀華滿足說著。
窩居板房屋,面積雖小,卻收拾得整潔又雅致;屋裏內外以衣櫥間隔,客廳插上一瓶花,牆面則掛著一幅裱框的「靜思語」,相當顯目。
慈濟志工在去年八月致贈民生用品,還附上一封證嚴上人慰問信,「那封信內容真好。」楊昌荃說,她到什邡的姊姊家作客,還把信帶去讓姊姊看。
「你們來得快!」廖紀華再次感謝志工及時供應熱食、醫療,還稱讚慈濟贈送的環保餐盒可以耐高溫,盛裝熱食沒有氣味。
送老伴和孫女出門,不抽菸也不打牌的廖紀華買菜去,等她們回來,一家人便有中飯吃了。
天塌下來也有大人頂著,像婧熹這樣的兒童應該是災區最無憂、復原能力最好的一群吧!
【守著舊居——獨居長者入冬考驗】
新年送暖
愛是不流淚祕方
「爺爺,過新年了!」元旦一大早,慈濟志工與住在漢旺板房屋的幼稚園老師孫菊,帶著小志工張婷婷等人,關懷八十五歲的殷明富爺爺。他們不但送來白米、食用油,又在灶台生火,以舒服的熱水將爺爺從頭到腳仔細清潔了一番。
被列為「五保老人」的殷爺爺,和住在更高山上的獨居長者劉正富、余桂秀,都是慈濟在武都村供應熱食、設置醫療站時,就開始關懷的個案。
入冬後,原本住帳棚的殷爺爺,被政府安排與另兩名獨居長者住進一間舊磚房。他的房間屋簷和牆面之間出現很大的空隙,只用一條透明塑膠布遮擋;儘管如此,總比住在帳棚強多了。
元旦這天,小志工幫爺爺洗淨碗筷、替他將水桶注滿搬進廚房。看著殷爺爺房裏,墊被、棉被層層疊疊鋪了好幾條,又有政府和慈濟發的棉大衣;還多了兩位鄰居協助照料,這個冬天應該可以安然度過。
至於劉正富爺爺,本來被安排與一位老人居住在漢旺板房屋,但他不會使用天然氣,還是搬回山上帳棚居住較習慣。他在距離帳棚十幾步遠的地方,以撿來的木片、石棉瓦片搭起簡陋廚房,又覆以破舊傘面、破衣等,免得灶台被風吹走。
他的帳棚沒有加固且不能禦寒,志工訪視時,屢勸他搬回板房屋過冬。他卻一心記掛:「我要把我的柴帶下去……」
孫菊頗能體會劉爺爺的顧慮。板房區規定不准燒柴以免釀災,但不少人還是在門口架了灶,從山上田裏撿來柴火,可省下一筆天然氣支出。
八十四歲、聾啞的余桂秀婆婆,住在遍地種滿梨樹、桃樹的山上;見到穿著藍天白雲制服的志工進屋,她開心地咿咿啞啞,以手語表達她才動手術切掉一塊肉,但現在不痛了!
兒子在五一二之前才替余婆婆修了新房,卻在地震中不幸遇難。房子只受了一點損傷,經過鄰居幫忙整修,余婆婆可以安穩過冬。
為避免山體滑坡釀成傷害,政府鼓勵受災戶入住板房過冬,山上不供電。余婆婆桌上兩根白蠟燭,就是夜間照明用。
余婆婆在腳邊燒了一盆炭火,一隻地震後出生的小狗乖順偎著她腳邊取暖,婆婆的臉上沒有哀傷埋怨。每天替婆婆送飯、送水的鄰居婦女馬云坤說:「雖然她失去兒子,但是大家都來關心她,她就不再傷心了!」
●
二○○八年十二月下旬,慈濟志工在德陽的羅江縣、中江縣和旌陽區致贈過冬物資,也在洛水、漢旺兩所慈濟服務中心為鄉親舉辦「歲末祝福」。
在洛水的這一場歲末祝福,幼稚園老師華登俊動員鄉親演出鄉民與慈濟結緣的故事。透過音效和演員的肢體,地震發生時的石破天驚、天地變色,鄉親互助及志工膚慰的過往歷歷在目,台下的人不禁拭淚。
「這場劇排練了多久?」
「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不用多少時間排練。」
經歷大半年的慌亂與悲傷,嶄新的一年已經來到。冬日,正是大地休養生息的時候;看那田間的樹,即使葉片全掉光了,人們依舊在等待大地春回,屆時又是一番繁榮景象!
綿竹年畫村 看見濃濃春意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把握優點、改善缺點,重建後會更好。
人生苦短,年輕飛逝,不再只為自己而活。
走訪地震災區,春意最濃的莫過於以「年畫」聞名的綿竹遵道鎮棚花村。
年畫村是政府大力推廣的觀光重點建設,災後為了復甦旅遊,村人更是把資源放在修建房子。「以前就有很多人看我們棚花村房子漂亮,好像很有錢,其實不然。」二十一歲的鍾英說。
地震後,鍾英所屬的第四組七十一戶人家、約兩百多人,得力於政府的整體規畫及補助一萬九千元,加上紅十字會提供三萬一千元,四十平方米房子不需要再貼錢就可重建;她的新家接近九十平方米,所以又向政府貸款兩萬元。
「其他村的村民固然有些怨言,但我告訴他們,晚些重建也有好處,可以把握優點、改善缺點,重建得更好。」
地震前,鍾英即跟著綿竹一位師傅學刺繡;地震後她希望災區婦女有事做,開始張貼免費教學廣告,推廣刺繡和繪年畫,開展家鄉特色,至今已有學生十多人。「免費教學是想把繡女們帶起來,如果收學費,就有點像趁火打劫了!」
她們接到第一筆訂單,是一家企業集團指定為志願者繡臂章,繡了鍾馗畫像和每位志願者的姓名。「就傳統意義,鍾馗是守護家園的象徵。」
一個臂章六十元,總共繡了一百四十幾個。鍾英說,那個月每位繡女有五、六百元收入。「這並非一筆生意,而是一分支持。」
迄今鍾英還住在帳棚裏,得空就刺繡,或者幫父母蓋房子,新年就有新房住。地震時她正繡著大幅觀音像,作品完成後原本捨不得割愛,可惜帳棚太潮溼、作品收藏不容易,就賣了出去。
鍾英盤算,二、三月「年畫節」,三、四月滿山梨花綻放,棚花村將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她希望屆時能和繡女們一同展示作品。「我以前比較盲目,地震讓我覺得人生很短,年輕光陰更短,有時候生命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想要做點事。」鍾英自嘲曾只想開個小店鋪賣服裝、飾品就好,現在推廣刺繡,她感覺跨越了另一個平台。
「起先我覺得,經歷大地震的棚花村,經濟能力大概要倒退十年;但我看雲南麗江,地震後反而建設成觀光勝地,所以我相信棚花村的未來會更好!」
走訪地震災區,春意最濃的莫過於以「年畫」聞名的綿竹遵道鎮棚花村。
年畫村是政府大力推廣的觀光重點建設,災後為了復甦旅遊,村人更是把資源放在修建房子。「以前就有很多人看我們棚花村房子漂亮,好像很有錢,其實不然。」二十一歲的鍾英說。
地震後,鍾英所屬的第四組七十一戶人家、約兩百多人,得力於政府的整體規畫及補助一萬九千元,加上紅十字會提供三萬一千元,四十平方米房子不需要再貼錢就可重建;她的新家接近九十平方米,所以又向政府貸款兩萬元。
「其他村的村民固然有些怨言,但我告訴他們,晚些重建也有好處,可以把握優點、改善缺點,重建得更好。」
地震前,鍾英即跟著綿竹一位師傅學刺繡;地震後她希望災區婦女有事做,開始張貼免費教學廣告,推廣刺繡和繪年畫,開展家鄉特色,至今已有學生十多人。「免費教學是想把繡女們帶起來,如果收學費,就有點像趁火打劫了!」
她們接到第一筆訂單,是一家企業集團指定為志願者繡臂章,繡了鍾馗畫像和每位志願者的姓名。「就傳統意義,鍾旭是守護家園的象徵。」
一個臂章六十元,總共繡了一百四十幾個。鍾英說,那個月每位繡女有五、六百元收入。「這並非一筆生意,而是一分支持。」
迄今鍾英還住在帳棚裏,得空就刺繡,或者幫父母蓋房子,新年就有新房住。地震時她正繡著大幅觀音像,作品完成後原本捨不得割愛,可惜帳棚太潮溼、作品收藏不容易,就賣了出去。
鍾英盤算,二、三月「年畫節」,三、四月滿山梨花綻放,棚花村將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她希望屆時能和繡女們一同展示作品。「我以前比較盲目,地震讓我覺得人生很短,年輕光陰更短,有時候生命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想要做點事。」鍾英自嘲曾只想開個小店鋪賣服裝、飾品就好,現在推廣刺繡,她感覺跨越了另一個平台。
「起先我覺得,經歷大地震的棚花村,經濟能力大概要倒退十年;但我看雲南麗江,地震後反而建設成觀光勝地,所以我相信棚花村的未來會更好!」
【四川省轄市‧德陽地圖】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及甘肅、陝西等九個周邊省市,共87,150人罹難或失蹤、374,643人受傷。
‧四川受災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德陽市六個縣市區幾乎全數受災,綿竹、什邡最為嚴重,兩市共有一萬七千人罹難。
‧根據汶川地震災害範圍評估報告,「極重災區」共十個縣市,包括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重災區」四十一個縣市,包括綿陽市游仙區、旌陽區、羅江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