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約定的門鈴聲響起
◎撰文‧張玉華 攝影‧吳麗花
聽到那一聲聲特殊的按門鈴聲,
楊伯伯踏穩蹣跚步伐,打開家門,也將溫暖關懷迎進心門……
「滴‧滴‧滴——」週日午後,台北市吳興街寧靜的巷內響起一陣特殊的門鈴聲,這是訪視志工吳麗花與楊伯伯的約定。
等了一會兒,公寓大門內隱隱傳來「咚!咚!」的柺杖聲,一個蒼勁的聲音揚起:「誰呀?」「伯伯,是我們來看您了!」
高齡八十八歲的楊伯伯是河北人,退伍後獨居在這棟老公寓近二十年,每天四處爬山、走動;多年前由台北市信義老人服務中心轉介慈濟關懷。
最早與伯伯結緣的慈濟志工邱秀珀,每個月總是帶著《慈濟》月刊來與伯伯分享、關懷伯伯的生活起居,彼此建立起信任與默契。
一年多前,楊伯伯在家跌倒,人在花蓮的邱秀珀得知後心急不已,電請當區志工赴伯伯家中關懷;從這一天起,慈濟人一棒接著一棒,愛心關懷不間斷。
見了面,更怕別離感傷
楊伯伯受傷期間,邱秀珀偕同吳麗花、楊明郎到伯伯家幫忙打掃、清洗衣物,並為伯伯準備餐點及必需品;師兄也為伯伯洗澡,讓他能舒服地休養。
好不容易說服伯伯住院接受治療,師姊們一連五天送餐,師兄們則輪流為伯伯沐浴、更換尿片,直到伯伯出院。
往日事事不願麻煩旁人的伯伯,受傷後行動全需支架輔助。為了長期照護他的生活起居,志工向老人服務中心申請居家照顧。服務員每天中午送餐、打掃,傍晚則送來晚餐與隔日早餐;這讓志工安心不少。
即使如此,志工仍舊每隔兩、三天就帶著點心來探望楊伯伯、為伯伯刮鬍子,就像兒女承歡膝下。但伯伯總是見面不到十分鐘即催著大家離開。
這一天,吳麗花忍不住問他原因。伯伯神情落寞說著:「每天除了看電視、吃飯、就是睡覺;你們來看我,時間一久,感傷就來,我不想讓你們看到我這個樣子……」
個性堅毅的楊伯伯,其實也有軟弱的一面。志工因此相互提醒,要付出更多的愛與關懷。為了拉近與伯伯的距離,吳麗花俏皮地向伯伯撒嬌:「伯伯就當我是您的女兒,叫我小花就好。」楊明郎也接著說:「那您叫我小楊好了。」逗得伯伯很開心!
勤付出,學習長者風範
這天早上,吳麗花與廖慧伶、廖金蕊帶著皮蛋粥去看楊伯伯,按了門鈴遲遲未見開門。直到居家服務員來,開門進屋,見伯伯躺在床邊地板上哀叫著,左臉瘀青、手腳受傷,衣服沾了糞便。
居家服務員哄著帶伯伯去沐浴,志工們趕緊將房間、客廳清理乾淨。但當要帶他去醫院檢查時,伯伯卻哭鬧說:「不去!」
志工到附近診所請求往診,卻找不到醫師可以前來,只好先買消炎藥膏、紗布幫伯伯包紮。之後終於請到人醫會醫師與護理師往診。
這次的意外讓眾人警覺到,伯伯每天有將近十八個小時沒人關照,令人擔心;便將狀況告知老人服務中心,申請增加每天的照顧時間。
歲末將近,邱秀珀和吳麗花來向伯伯拜早年。伯伯身體狀況恢復很多,還要志工們放心:「過年期間三餐不成問題,居家服務員已經張羅好了,不用擔心!」
坐在客廳沙發上,楊伯伯得意告訴大家:「我曾和師父握過手。」
「您如何能和師父握到手?」吳麗花故作驚訝。伯伯說:「大前年秀珀師姊帶我去關渡看師父的呀!」
憑著熱忱和善解的心,楊伯伯對慈濟人產生信任與倚靠。當說到「小花」的照顧,這位靦腆的老人家豎起左右兩根大姆指:「她是好人!」感恩兩字沒說出口,卻寫在他開懷的笑容裏。
●
去年九月伯伯由於再度中風,身體愈來愈差,住進宜蘭榮民之家療養,兩個月後往生。回想起這段陪伴伯伯的歷程,志工充滿感恩與不捨。
邱秀珀表示,這些年來,伯伯雖儉省,卻總是盡己所能布施。廖慧伶也說:「伯伯很有正義感、生活規律,對自己的行為很能把持,對社會也很關懷。我們晚輩要多學習。」
「每次有人來看伯伯,即使身體不舒服,他也一定要整理好衣服才出來開門。」吳麗花描述她眼中的楊伯伯:「我們老了也要學他懂得照顧自己,作個人見人愛的老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