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風華,見證美好人性
◎撰文‧曾多聞
災後三個月,風華再現的智利,正積極從災難中復原。
復原的過程中,有慈濟志工的陪伴;陪伴的過程中,有善種子正萌芽茁壯。
清晨,天空霧濛濛的,慈濟智利賑災團隊在下榻的旅社門口集合,準備前往吉利威市。
正當這支藍色隊伍整隊時,遠遠的,從濛濛的霧裏,陸續出現了一個、兩個、三個……幾十個拖著行李的男女老少身影。他們是來自首都聖地牙哥的當地志工,即使身上沒有穿著「藍天白雲」志工服,一樣行伍整齊,跟著大隊人馬行進。
兩通電話,台僑啟動
智利的華僑不多,在首都聖地牙哥僅三百戶、約一千兩百人。這些僑民多是企業家,僑社功能偏重交誼,每年三節大夥兒齊聚一堂交際應酬,倒也開心;但是,有些人有不同的想法。
僑居智利二十多年的婦產科醫師楊創榮,一直有心推動慈善志業。六年前他和妻子李亭亭結婚後,夫妻倆曾在冬天發起募床單捐老人院、耶誕節募玩具送兒童醫院等活動,可是僑社的反應並不熱烈。
「第一次打電話約大家,沒獲得太大回應;第二次將訊息刊登在僑報上,也沒什麼人來。後來僑社出現不同聲音,我們就不再發起類似活動了。」李亭亭說。
直到二月二十七日,大地震撼動了智利大地,也震撼了當地的台灣僑社。災後,李亭亭接到從小就認識的長輩朱伯伯來電,說要跟著阿根廷慈濟人來勘災,邀請他們夫妻參加。她和先生立刻打電話邀約朋友齊出力;楊創榮的大嫂是僑社領袖,也幫著將消息散布出去。
僑居南美三十二年的輪胎進口商謝禎祥,去年九月才搬到智利,住在玻利維亞的媽媽廖香枝也來電,說好友洪阿姨要著跟慈濟來賑災,交代他務必全程陪伴協助。
千里故人,帶動善行
「朱伯伯」朱文章、「洪阿姨」洪良岱,都是阿根廷慈濟志工;他們一行六人在三月十日抵達智利,立刻和謝禎祥聯絡,展開一連八天的勘災行動。
濃眉大眼的謝禎祥,大家都叫他「小熊」。三十四歲年紀,已扛起一家公司的擔子,手上掌管大筆資金流通,卻沒有少年得志的輕狂,而是老成持重,一臉靜靜的神氣。
他在台灣出生,兩歲大就隨經商的父母移民玻利維亞;十九歲赴美念大學,畢業後返台學中文,其後回到南美,在阿根廷開始了自己的進出口事業。
二○○七年十一月,玻利維亞一連三個月的豪雨,造成河川暴漲,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美國和南美各國慈濟志工組成賑災團隊,兩度前往勘災、發放、義診。謝禎祥的母親廖香枝長期在玻利維亞從事慈善工作,因緣際會認識了這群慈濟志工,提供交通方面的協助。
去年九月謝禎祥將生意重心移往智利,怎知五個月後就遇上大地震;他接到母親的電話後,取消了既定的薩爾瓦多行程,在智利等著,為慈濟志工安排交通、住宿。
經由謝禎祥接洽,慈濟志工認識了重災區所在的第八省(Octava Region)參議員以及康塞普松市市長,得以借重官方力量,打點物資清關程序等事宜,並深入災區了解民眾需求。
首次勘災發放期間,慈濟志工們在首都的中文學校舉行一場茶會,希望能號召僑胞參與。當天有四十餘人參加,其中有四個人後來成為「慈濟智利臨時聯絡點」的種子,唯一的女性,就是僑居智利二十一年、經營食品進出口生意的青年企業家楊雅惠。
青年志工,承擔重任
指如柔荑,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的楊雅惠有很柔軟、很適合學習手語的手指;很婉約、幅度很小的微笑;很真誠、又溫暖親切的眼神。
她生在一個企業家族,十二歲隨父母從台灣移民南美。二十一歲時,她和經營織品進出口事業的父母親一起承擔起家族事業的成敗;三年前,更接手大伯的食品進出口公司,成為獨當一面的青年女企業家。
雖然事業成功,但是楊雅惠性格恬淡,不愛交際,也很少參加僑社活動。那天受邀陪同媽媽參加慈濟茶會,她說,「不知道怎麼的,我就想留下來,想跟這些人一起做點事……」
於是,她在慈濟第一波賑災行動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當志工決定提前發放,卻難以籌措物資時,她動用人脈,向食品供應商們募心,獲得熱烈響應,讓慈濟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在當地買齊發放所需的鹽、糖、麵粉、奶粉等物資。
當慈濟志工為了物資包裝不易而苦思對策時,她又出主意,用紙箱裝物資,印上「佛教慈濟基金會」字樣,讓前來領取的民眾對慈濟留下印象。
就這樣,謝禎祥、楊雅惠、楊創榮夫婦,還有幾位透過僑社得知消息的台僑,都熱心參與慈濟在智利的第一波人道救援行動;先是帶著志工勘災、幫忙籌措物資,後來更實際參與並籌畫發放、義診活動。
付出有感,成立據點
三月下旬,慈濟在康塞普松三個區進行第一波人道救援。行動結束,洪良岱和朱文章等阿根廷慈濟人要回家了,臨走前,說了五月還會再回來進行第二波救援行動,請謝禎祥等人繼續尋找適合的發放地點。
於是,這幾位年輕人連同也是在勘災時認識、經營餐館和百貨業的當地台商陳秀全夫婦,積極展開行動。
一天,當勘災行程結束,大夥兒坐車回首都路上,聊著各自的經歷和見聞,楊創榮說了句:「我們都已經做了這麼多,如果不在這裏成立慈濟據點,實在很可惜。」話一說完,陳秀全第一個隨聲附和,幾個人立刻熱絡討論,欲罷不能。
遠在阿根廷的洪良岱,聽說這幾位新志工有意成立聯絡點,欣喜非常,義不容辭提供協助。很快的,慈濟臨時聯絡點在聖地牙哥成立了,謝禎祥在伙伴們的期許下,承擔起臨時聯絡人之責。
「這孩子很內斂。付出很多、又很會招呼人,但總是靜靜的,把自己放在最後。」洪良岱說。楊雅惠也認為:「小熊說話總是慢慢的,而且都是用商量的口氣,讓人覺得很舒服。」
當眾人讚歎謝禎祥「真是好人」的時候,他反而靦腆笑著:「我哪裏是好人,我從慈濟人身上得到很多啟發。若是三個月前,叫我抽出一個星期時間來,我一定說沒有空;但看到來自美國的賑災團隊成員,許多位都是大生意人,我只不過做小生意,怎會沒時間呢?」
從「幫忙」,到「責任」
慈濟第二波人道援助地點,即是這群新發意志工實地勘災評估而擇定。
確定第二波援助地點後,這幾位新志工承擔起交通安排、物資集結、義診籌備、發放造冊等前置工作,更號召了四十一名僑界人士參與。
此次所有發放物資,自四月份開始集結,五月二十五日前抵達智利、完成清關手續。這群新發意志工們也召集員工,幫忙整理物資、支援發放和義診的進行。
在吉利威和蘿塔的發放現場,謝禎祥招呼著前來參與的當地官員及記者;楊雅惠微笑引導發放儀式進行;楊創榮在義診站親切問診;陳秀全夫婦一個維繫發放動線順暢,一個在廚房為工作人員準備午餐;僑胞們也親手將毛毯、食品、防水塑膠布一一交到受災民眾手中,同時深深鞠躬表達祝福。
七十歲的退休企業家吳炳煌僑居智利三十五年,曾擔任兩任僑社領袖。他說:「其實僑社也有善心,我們捐錢蓋寺廟;但就是沒有系統在做好事。」吳炳煌的姪子吳崇明,則協助慈濟志工進行西語口譯,他說:「這裏的僑社聚會,出於關懷同鄉之情;理念跟慈濟一樣,都是要相互幫助。」
這是慈濟智利臨時聯絡點成立以來,第一次賑災行動。楊雅惠說:「上次我感覺是以台僑身分幫助遠道來的同胞,這一次,感覺都是自己的事,也是自己的責任了。」
謝禎祥與楊雅惠有同感,他認為投入慈濟不只是奉獻,更是學習:「我不會說話、不會交際,來這裏八個月,一個朋友都沒有交到;來慈濟,認識了好多朋友……慈濟幫了我,我才能幫別人。」
法親之間志同道合,法喜充滿,謝禎祥以一句西班牙諺語形容他的心情:「Dime con quién andas, te diré quién eres.(看你的朋友,就知道你是誰。)我願意和慈濟人同行,因為我想做個和慈濟人一樣的好人。」
心中的善念一旦被啟發,就是一顆菩提種子的誕生;智利強震的「一大事因緣」,促成了當地僑社的蛻變,成就了慈濟臨時聯絡點的成立。
六月五日,八位智利慈濟志工更邁開一大步,展開首度機構關懷,前往專門收容腦性痲痹病患的可亞尼基金會(Coanil Fundacion)茉莉收容所關懷,致贈一百一十件毛毯、五十件浴巾與三十組牙膏牙刷。
短短三個多月,大愛善種已萌芽;期待眾緣會合,讓希望花朵持續綻放芬芳。
【一大事因緣】
元月十二日海地發生芮氏規模七點零強震,相隔不過一個多月,智利又逢八點八強震,美國慈濟志工葛舉賢在兩個月內先後前往賑災。
「災後三個星期,首都聖地亞哥的街道井然有序,人們溫文儒雅,完全看不出剛經歷強震。」這是葛舉賢對智利的第一印象。
他發現,海地災後四個月,人民臉上依舊驚恐徬徨,彷彿永遠無法從天災襲擊、家破人亡的惡夢中醒來;而在智利,僅僅三星期,人們已表現出全然的輕安自在。
聖地牙哥的秩序已經恢復,葛舉賢說:「大家都在排隊——交水費、電話費、領錢,做什麼都排隊;居民很守規矩,不慌不忙、不疾不徐。」
經常往來智利的阿根廷慈濟志工洪良岱則說:「智利整個國家都在安地斯山脈的範圍內,國土呈狹長形,生存條件很受限制;人民在這樣的條件下求生存,培養出堅毅、樂觀的性格。」
地震是考驗民族性的最佳試劑。智利人平日生活步調緩慢悠閒、生活態度隨遇而安;在災後的斷垣殘壁中,看不到焦慮的面孔,城市重建過程中,看不到慌亂的腳步;智利人秉持溫雅熱情的天性,不願讓天災阻擋美好生活,積極從創痛中站起來。
進入重災區第八省的康塞普松市,人民一樣文雅有禮。志工們在街上勘察災情時,許多民眾主動上前招呼,告知災況、提供援助。
與海地賑災援助相較,葛舉賢分析:「慈濟在海地的行動,是濟貧——在苦難中全心膚慰受災民眾;在智利,則是教富——在重建中接引台商僑民付出。」
葛舉賢形容,慈濟智利賑災行動是「一大事因緣」——對內,南美五國包括智利、阿根廷、巴拉圭、巴西、玻利維亞慈濟志工齊聚一堂、同心協力;對外,也帶動了智利台商的菩薩悲心,無數菩提種子從此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