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弗安德茲的美好日子
◎撰文‧曾多聞
中年喪夫,老年遇災,住了一輩子的土磚屋在強震中傾倒,
西弗安德茲住進租來的六坪大木板屋裏,緬懷過去平淡而美好的日子。
一雙粗糙的手,送來遠方的物資祝福,
短暫交會中,她的痛,被膚慰了……
弗安德茲(Zapata Cifuentes)是個高鼻深目的拉丁婦女,她在康塞普松市的吉利威(Quirihue)出生、成長,在這個具有兩百年歷史的美麗古城,安度五十八個寒暑。
這是個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農業城,境內人工植木、伐木業興盛;每一位初造訪此地的人,都會注意到城裏成排壯觀的松樹園,以及空氣中特有的松木芬芳氣味。
她的丈夫和城裏大部分男人一樣,從事伐木業,以搬運松木為生;夫妻倆也和城裏大部分家庭一樣,住在傳統的土磚屋裏,生養了唯一的女兒,生活很平淡,但是,很美好。
後來,西弗安德茲的丈夫因為過度勞累,肺部大量出血而往生。在那之後,她以編織草帽來養活自己和女兒。終於,唯一的女兒也結婚生子,但女婿嚮往大城市的生活,拋妻棄子而去。
沒有丈夫的農村婦女要獨自生活是困難的,西弗安德茲的女兒於是再嫁;這回嫁了一個跟爸爸一樣從事伐木業的男人,以鋸松木為生。西弗安德茲很滿意,她覺得做伐木的男人畢竟還是最可靠的。
小倆口為西弗安德茲又添了兩個孫女,一家六口繼續住在西弗安德茲住了一輩子的那幢土磚屋裏。生活還是平淡,但是,很美好。
終於等到「黃色通知單」
這種平淡美好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今年二月二十七日。
凌晨三點三十四分,房屋開始搖晃,西弗安德茲感覺到房子就要倒了,她和女兒、女婿,一人抱著一個孩子跑出屋外。在朦朧夜色中,眼睜睜看著住了一輩子的土磚屋,屋頂就在他們面前塌了下來。大地停止搖晃後,一家人回到屋裏一看,地板也裂了。
不同於智利其他大都市以防震九級為標準的現代建築,吉利威境內多的是古色古香的土磚屋或木造屋;也因此不少房屋耐不住大震而垮塌。
就算再捨不得,這土磚屋是再也住不下去了。一家人臨時租了六坪大的木板屋,隔成三間,兩間當臥室,剩下一間擺張桌子、放上個鐵皮爐子,就是客廳、餐廳兼廚房。
一家六口倉惶住下,生活還是得繼續。西弗安德茲繼續編織草帽,女婿繼續鋸松木;賺得的一點點錢,要支付房租都覺得吃力,於是,女婿向政府申請臨時組合屋;但一等三個月,總沒有消息。
有一天,市政府送來一張黃色通知單,西弗安德茲以為申請通過了,興沖沖展信一看,卻是一個叫作「慈濟基金會」的組織,五月二十九日要來發放的消息。
吉利威位居震央哥克古拉(Cobquecura)古城的必經之路;地震發生後,居民們眼看一輛輛卡車滿載物資,往古城方向呼嘯而過,卻沒有一輛車停下來關懷。
西弗安德茲心想:「地震過後近三個月了,沒人來幫一點忙;﹃慈濟﹄願意送給我們食品和毛毯,這不是太好了嗎?」
我的痛,她懂
西弗安德茲已經走到發放點——卡羅斯職業學校(Liceo Politecnico Carlos Montane Castro)門口;四下無人,看來她是第一個到的,便靜靜地站在門口等。
時間是七點鐘,距離發放開始還有兩個小時;她並不著急,只感到終於得到援助的興奮。霧氣濛濛中,人們三三兩兩前來排隊,西弗安德茲認識大部分的人——在這個不過兩千零一十戶的小城,家家戶戶彼此認識。
人們有序地排起隊來,手上都捏著那張黃色單子,臉上也都帶著笑意。眾人交頭接耳談論著:「慈濟是個什麼樣的團體,竟然願意來幫助我們?」
九點鐘,學校大門準時開了。一位身穿藍上衣、白長褲志工服的亞洲面孔婦女,張開雙臂、上前迎接來領取物資的民眾。她滿是皺紋的臉,衝著排在最前頭的西弗安德茲,綻開了誠摯的微笑,繼之以一個熱烈的擁抱,一雙粗糙的手握住了西弗安德茲同樣粗糙的手。
西弗安德茲感覺到手心傳來的溫度,她的眼眶忽然紅了,感覺到自己跟眼前這個熱情的慈濟志工莫名的心靈相通。
真情擁抱西弗安德茲的這位志工,來自美國紐約,名叫葉沈秋菊,也曾經歷喪夫之痛、也靠編織養活子女、也曾有過不肖女婿;卻有個「快活姊妹」的綽號。
中年喪偶、老年喪女的辛酸,並未磨損葉沈秋菊對生活的熱情;投入慈善工作,是她發揮自我良能、忘卻傷痛的方式。
「福爾摩莎」之愛
當西弗安德茲和葉沈秋菊在籃球場上相擁落淚時,校園另一頭的學生餐廳裏,一群女人正忙著為一百七十名工作人員張羅吃食——今天的發放和義診,總共動員了二十八名慈濟志工、九十名當地志工、四十一名華僑、十二名醫護人員。
一位身材高大的女人正俐落地發號施令,她是當地「福爾摩莎(Isla Hermosa)」中餐館的老闆娘朱香芸,在她的安排下,其他女人們井井有條地分工。
一個年近六十的拉丁女人,正在指導其他人做素漢堡,她是餐館經理,也是香芸多年的好友瑪爾西亞(Marcia Sierra);一個年約三十歲的金髮女子,正從烤爐裏拿出香噴噴的傳統智利餡餅,她是餐館的麵包師傅桑德拉(Sandra Sepulveda)。
除了瑪爾西亞和桑德拉,在廚房裏忙著的其他人也都是餐館的員工。為了這場發放和義診,朱香芸和丈夫陳秀全將餐廳歇業兩天,帶著員工前來當志工,承擔起午餐任務。而此刻,陳秀全在籃球場上以無線電和慈濟志工通話,隨時確保發放動線順暢。
這天,五月二十九日,慈濟志工在吉利威共致贈一千七百多份物資,包括麵粉、奶粉、防水塑膠布、環保毛毯等,超過九千人受惠;同時也舉辦義診,服務一百八十七人。隔天,又轉往蘿塔市(Lota)進行發放及義診。
這是慈濟繼三月下旬在智利第一波賑災行動後,再一次大型發放。總計兩天在吉利威和蘿塔共援助三千七百餘戶,照拂超過一萬八千人;同時為三百九十一位病患提供免費醫療服務。
震醒人生使命感
福爾摩莎中餐館老闆陳秀全和朱香芸夫婦,在發放中扮演起重要角色,人人見到這對賢伉儷琴瑟和鳴、合心協力,無不豎指讚歎。沒有人想像得到,三個月前,這對夫妻一個是叱吒商場、卻舉案齊眉意難平的妻子;一個是嗜好杯中物、夜夜笙歌不歸營的丈夫。
大地震發生那晚,朱香芸返台探親,大女兒則在美國,陳秀全照例不在家。他們位在奇揚(Chillan)市的家中,只有兩個小兒子和受託照顧他們的餐館經理瑪爾西亞。凌晨,大地震動,瑪爾西亞帶著朱香芸兩個孩子、一條狗逃出屋外,過了一個驚恐的夜晚。
遠在台灣的朱香芸接獲消息,帶著對丈夫沒有在家陪孩子的怒氣,匆匆搭機趕回家——沒想到,看到的卻是全心投入慈濟賑災工作的丈夫。
陳秀全是花蓮人,有一個妹妹在慈濟學校教書;強震發生後,妹妹提供陳秀全的資料給慈濟,表示哥哥在智利經商,可以就地協助慈濟賑災。
當陳秀全接到阿根廷慈濟志工的電話,爽快答應協助安排賑災團員食宿、帶領志工與政府互動、準備發放名冊等。
一夕之間,「浪子」酒不喝了、牌也不打了,甚至改吃素。陳秀全淡淡說:「我棄邪歸正了。」
「他其實是很好的人,以前都是我太強勢、太愛掌控全局,才讓他不高興,覺得自己沒事做、不被需要,所以愛往外跑。」朱香芸說:「地震把他震醒了,慈濟讓他覺得生命又有了意義!」
看到丈夫熱切投入賑災工作,她二話不說,將餐廳暫停營業,號召員工同來支持丈夫。
困難時刻,做該做的事
在廚房幫忙的大女兒,遠遠看見爸爸從籃球場走來,悄悄地說:「我以前不喜歡他。他常不在家、不理我們,我也不理他。現在他比較好了,我才會跟他講話……」十六歲的女孩說著說著,突然一陣哽咽。從小看她長大的瑪爾西亞在一旁摟住她的肩膀。
五十九歲的瑪爾西亞,和丈夫、女兒、兩個孫子住在康塞普松。地震發生那晚,她在陳家照顧孩子,震後康塞普松通訊、交通中斷,她擔心受怕過了十四天。
朱香芸邀請她來做志工,瑪爾西亞立即答應了:「我很怕地震,其他同胞一定也很害怕,大家相互幫助、一起面對,總比獨自面對好。」
麵包師桑德拉也持同樣看法:「在大家都這麼困難的時刻,每個人都應該做能做的、該做的事,相互幫助。」
桑德拉今年三十三歲,來自清寒家庭,丈夫在家具行擔任切割機技師;一家六口連同老母、幼子,住在奇揚市的老城區。奇揚市新城區因建築物新穎堅固,幾乎沒有傳出災情;但老城區就不一樣了,地震當晚一家人逃出後,看見路樹像節拍器似地搖晃,孩子們嚇得大聲哭叫,他們那七十年屋齡的土磚屋,一道牆就在一家人眼前裂開。
桑德拉很喜歡烘焙,夢想開一家小麵包店。地震前,她成功申請到了智利政府提供的小型企業創業專案補助(SERCOTEC),準備開始經營小生意;沒想到錢還沒領到,地震先震垮家園。一家人投靠哥哥,包括懷孕的嫂嫂總共八個人,擠在二十坪大的房子裏。
震後三個月,政府分配給他們的木造臨時屋終於搭建完成,但是木板牆面受潮嚴重,屋頂沒有防水處理,可以遮風卻無法擋雨。
「不過沒關係,我已經申請補助,要加蓋鐵皮屋頂防水,大概十天左右就可以領到錢。」桑德拉還是很樂觀。她把自己收拾得清爽乾淨,精神奕奕地來往廚房和義診站之間煮咖啡、送茶水。
「我已經很幸運了。很多鄰居現在還住帳棚裏。而且,聽說創業補助計畫很快就會恢復執行了,我要先買兩個烤箱,烤些麵包拿去賣。總有一天,我會開店的。」桑德拉說。
●
「我好感謝慈濟。秀全從來、從來沒有這麼起勁過,我從來、從來沒有這麼幸福過。」女強人朱香芸說。
「我好感謝這麼多人來智利幫助我們。我會盡任何努力,一次又一次嘗試,直到開成麵包店、脫離貧困為止。」不放棄夢想的桑德拉說。
芮氏規模八點八的大地震,像一顆石子落在水塘裏,激起一圈一圈的漣漪——患難中,轉折了迷茫的人生,成全了缺憾的幸福,激發了付出的悲心,更堅定了自立的夢想……
二月二十七日凌晨三點三十四分,智利發生規模芮氏八點八強震,震央位於康塞普松東北海域,距離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約三百多公里。
地震後不久,中南部沿岸掀起超過兩公尺高海嘯,帶來嚴重破壞,總計七百多人喪生、一百多萬戶房屋受損、受災民眾高達兩百萬人,智利政府宣布國家進入「災難狀態」。
馳援 在冬雨來臨前
◎撰文‧曾多聞
二月二十七日凌晨三點三十四分,智利發生規模芮氏八點八強震,震央位於康塞普松東北海域,距離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約三百多公里。
地震後不久,中南部沿岸掀起超過兩公尺高海嘯,帶來嚴重破壞,總計七百多人喪生、一百多萬戶房屋受損、受災民眾高達兩百萬人,智利政府宣布國家進入「災難狀態」。
第一波救援行動:送來應急物資
智利過去半個世紀內,至少發生過七起超過芮氏規模七的大地震,因此政府制定嚴謹的建築法規,新建築防震係數以能承受九點零震度為標準,並積極進行防震教育;希望在頻繁的地震活動中,將傷害減到最低。
此次地震規模高達八點八,智利政府迅速在災區進行各項復原工作,搭蓋臨時屋供受災民眾棲身,並派遣軍隊進行發放、照顧民眾生活。
六位阿根廷慈濟志工,三月十日抵達智利勘災。志工之一朱文章說:「我們在杜比斯(Caleta de Tumbes)遇到一位婦人,她傷心述說海嘯來襲時,獨自帶著阿嬤和孩子逃命;大水一來,她一回頭、手一鬆,孩子就被沖走,伸手拉不回,眼睜睜看著孩子『Murió(往生)』了……」
「婦人眼眶含淚,強忍著不哭;但說到孩子的遺體被找到時已經變形壓扁,眼淚還是忍不住掉下來……」談起當時情形,朱文章的眼神飄向天際,似有無盡傷感與不捨。
完成八天勘災後,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南美各國的慈濟志工,在重災區哥克古拉、迪卡托(Dichato)和杜比斯三地,進行第一波人道救援行動,致贈糖、鹽、麵粉、奶粉、毛毯等物資,嘉惠兩千五百戶民眾。
雖然時序剛入秋,慈濟志工已經考慮到受災民眾過冬的問題。「我們看到很多民眾住在帳棚區,很需要毛毯。但有多少個帳棚區?有多少受災民眾?需求量多少?幸有當地台僑志工協助,提供最即時的資訊。」洪良岱說。
災區廣闊,政府緊急搭建的臨時屋,以木板圍成四面牆、上頭鋪鐵皮當屋頂,木板來不及做防水處理、屋頂也沒有做屋簷,遮得了風卻擋不了雨。志工實地了解後認為,除了毛毯與食物,防水塑膠布也是受災民眾必須儲備的物資。
第二波救援行動:安排過冬
震後近三個月,五月二十五日,來自美國和南美各國的慈濟賑災團隊,二度抵達聖地牙哥,預計四天後在康塞普松西北方的吉利威市及蘿塔市,展開連續兩天的發放和義診。
具有兩百年歷史的吉利威,人口一萬兩千人;在脫離西班牙獨立迄今不過一百九十二年的智利,堪稱歷史最悠久的古城之一,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南美傳統土磚屋。
「土磚屋」是南美浪漫旖旎情調的重要元素。早期先民發揮生活智慧,以黏土混合枝葉曬成磚,搭建「土磚屋」;然而,天災無情,迷人的土磚屋不敵強震侵襲,古色古香化為斷垣殘壁。
而位於吉利威市南方的蘿塔,擁有四萬五千人口,震前原就是貧窮的城市,許多人本來賃屋而居。災後屋倒,即使政府承諾補助重建,但補助的對象是房東,而非失去家園的民眾,讓經濟狀況欠佳的居民更難從打擊中恢復。
為了幫助民眾過冬,慈濟在五月二十九、三十日第二波援助行動中,除了提供麵粉、奶粉等物資,還致贈每戶防水塑膠布和兩條環保毛毯,並提供義診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