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3期
2010-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智利
  【特別報導‧花蓮慈濟醫院第二例連體嬰分割】
  莫拉克風災重建‧台南縣玉井慈濟大愛園區
  天涯共此情‧雲南
  天涯共此情‧海地
  人文教育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3期
  二十三日 不受病箭

 

◆5‧23《農四月‧初十》

【靜思小語】享樂中潛伏危機,要防十種病箭穿心。

歡喜捨,離種種苦

佛世時,有一長者名賢護,好仰佛德,故領五百長者跪迎佛陀至摩羯陀國;佛為賢護長者說,「有大病箭,世間合集,斯苦甚大」。

晨語時分,上人闡釋「十種諸大病箭」——愛、無明、欲、貪、瞋、癡、慢、見、成、壞。「只要中其中一種毒箭,身心就會不調和。」

佛陀以慧眼見諸長者有所覺悟,亦有所疑惑,遂再為眾說明:「我欲普令悉得拔除,是故我乃淨信出家」。上人說明:「出家並非逃避,而是更積極。佛陀喻三界為火宅,充滿誘惑、危機重重;唯有出家,才能專心求道,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之果,自度進而度人,為眾生拔苦予樂。」

時間迅如飛矢,在不知不覺消逝。上人表示,若無覺悟,徒然在不斷造業中消磨身心、耗盡人生。「享樂的生活中,隱藏種種危機;只要一念心起,如箭穿心,會傷及身心。」

眾生各有所迷,苦亦不同。上人說,一切無明皆起於心,故法要入心,才能息滅無明;度人同時也在激勵自身智慧、成長自我慧命,故要把握因緣,與人分享體會到的法。

「學佛首要先知苦,行菩薩道則要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要『捨』得歡喜,盡一切心力為苦難人、為弘揚佛法付出;有捨才能離——離種種苦難。」

上人勉眾用「靜寂清澄」的單純心,思考所聞之法,切莫鑽牛角尖。「人受執著牽引,故不得自在。淨空自心的執著,用心入法,法才能滋潤心靈。」

慈悲心,清涼大地

海地慈濟賑災團今於太子港安德列小學及優戴克小學發放,這是首次由海地志工主導的發放活動,沒有維和部隊,只有志工的愛,讓兩千名孩子開心領取文具。

早會時間,上人欣言愛的種子已萌芽。「看到種子萌芽、小樹將成大樹,是園丁最期待的。」

在這個苦難的國度,面對不同文化,考驗人人的耐性與耐力。上人感恩慈濟人具備「十在心路」,在苦難中長養慈悲,用慈悲心清涼大地;在變數中考驗智慧,且用智慧帶動、培養當地人投入志工。 

美國總會邢濟敏師兄肯定當地志工菩薩們充滿愛心,常盼望慈濟人重回海地——並非期待能得到幫助,而是希望再從慈濟人身上,學習慈濟的精神與人文。

上人欣言:「農夫揮汗付出,雖然汗水是鹹的,但看到田地裏粒粒布下的種子已成綠意一片,當是歡喜而甜蜜的!」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