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 隨緣自在,隨境不染
◆5‧11《農三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要求別人改變,易陷入「求不得」之苦;時時反觀自照、自我改變,則能隨緣自在、隨境不染。
降伏己心,沐浴自性
「『一念無明生三細』——長遠以來,人心不斷累積無明煩惱,養成貪、瞋、癡等習氣,造作惡業而輪迴六道,由不得自己。」早會時上人指出,浴佛的意義即沐浴自性、反觀自心、淨除無明;萬眾合齊的道氣,亦展現無聲說法的宗教之美。
「『禮佛足』時,用最尊敬的心觀想佛在前方,伸出雙手觸及佛足、以額頭觸地,致上最敬禮;此乃降伏煩惱、縮小自己的方法。若心執著於『我』,傲慢自大,容易與人對立,不只自心不得清淨,外境亦不得安寧;故浴佛第一念,首要降伏己心、沐浴自性。」
上人接續表示,當手接觸「香湯」時,即自我提醒「法譬如水」——以佛法淨自心、除無明;心靈常在「靜寂清澄」中,則能「恬安淡泊」、少欲知足。
佛陀誕生於印度,佛入滅後,法在印度慢慢衰退;上人感恩幸有中國法師大德不辭辛勞「西取東傳」,正法方能傳承;而慈濟在每年佛誕日舉行浴佛盛典,目標即是使正法常住人間、流傳世代。
海外慈濟據點舉辦浴佛典禮,也廣邀不同宗教神職人員與民眾參加,如馬來西亞有佛教法師、天主教修女、伊斯蘭教穆斯林以及印度教徒共聚一堂。喜見宗教人士大會合,上人讚言:「不同宗教實有共同目標——真誠為人間付出、導人向善而行。當宗教間不分種族、國界,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真心、善行內外和合,就是人間最美的境界!」
開闊心胸,清淨修行
抱持欽慕之心投入修行道場、追求清淨無染的境界,也須時時自我覺察。與一位清修士談話,上人殷勉:「選擇清淨修行路,是捨離小家庭、投入大家庭;在大家庭中要有開闊的心胸,先把『我』放下。」
清淨無染是修行者的理想,然大家庭中的修行者來自十方,家庭背景與習氣各異;上人教示,莫指責別人無法達到自己的理想;應反觀自照,感恩他人示現缺點,提醒自己改正習氣。
「要求別人改變,實非易事,易陷入『求不得』之苦;當反觀自性,時時自省、自我改善,對外善解包容,心胸才能愈益開闊,隨緣自在、隨境不染。」
佛陀將入滅時,阿難尊者曾問佛:眾生剛強難調伏,佛涅槃後,應如何整頓僧團、對無法守規的比丘又該如何?佛陀慈示,以慈悲多調伏、引導;若實在無法引導其回到正軌,只好由他去;至少要照顧好自己的心,莫受其影響。
上人表示,自己四十多年來一直強調正信,不言怪力亂神。「但很重視因果,更時時以淨化人心、導引正向為目標,傳承正法,不扭曲佛法的正統教育。」
「清修士」乃以出家精神守僧眾規矩、以在家形象入群處眾;上人表示,「出家是目標,清修士為過程」,清修士現階段是「無相出家」,直到宗門推動穩定後,則身心合一,歸於僧團、現出家相。
「僧團負有興旺佛教的責任,既有修行的決心,就要調伏心念,追求實相真理。莫只執著在文字相、在文字上了解佛法;要在人文方面多下功夫,深入精神中心。」上人致以深切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