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4期
2010-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環保二十年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週年紀念
  醫海慈航
  一句話的力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4期
  善解得自在

◎撰文‧心吾  插畫‧羅方君

投入慈濟,要體會「福從做中得歡喜」不難;
但要做到「慧從善解得自在」,
就要下一番功夫……


《靜思語》是人生智慧寶藏,我個人偏愛的一段話是「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

當年藉著慈濟因緣,我走出自己狹窄的生活圈,與陌生群眾結緣。原本封閉、庸碌的人生,頓時開闊起來。慈濟團體裏有各式各樣的人才、各有各的功能,正因有這些「法親」陪伴,讓我們的力量加乘、倍增。

穿上「藍天白雲」,我常覺得自己好像變得「慈眉善目」。曾在中國大陸與善良敦厚的鄉親廣結善緣,不僅感動了別人,也感化了自己——願意修正習氣,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一次活動中,聽閩北一位高中生分享:「慈濟人不像是這個世界上的人」。當時的我,一方面覺得慚愧,因為知道自己沒那麼好,但也歡喜收下這分鼓勵與祝福——我明白那是一介凡夫,藉著「藍天白雲」的功德力而自我提升。

多年前有人鼓勵我閱讀印公導師的著作,當時覺得「讀不進去」;但做慈濟之後,好像比較容易領會了。大概是經由與苦難眾生互動後,對「無常」、「苦」以及「慈悲喜捨」,有了些許的觀摩與體會,有助於理解純正的佛法;真有「福慧雙修」的感覺。

偶爾遇到有人說「慈濟修福不修慧」時,我常分享——連智慧如海的印公導師都自謙修學佛法「成就有限」,就是因為福報不夠;我們若不修福,慧從何來?

後來,我因個人因素回到佛學院讀書,選擇了另一種不同身分。在佛學院讀書,依一般的看法,應該是「修慧」了;可是「消費」多而「培福」少,仍常現起「貪瞋癡」等無明煩惱,讓我自覺慚愧、悚懼。

現在偶爾回想起在慈濟那段人生中的美好時光,都會泛起微笑;我仍時常捧讀《慈濟月刊》,看到人間菩薩的身影默默為世界付出,那是扎實的「福慧雙修」。

參與慈濟,要體會「福從做中得歡喜」,不難;但要真正做到「慧從善解得自在」,就需要下點功夫。因為「福」、「慧」是相互支持的,培「福」可以增進「慧」力,但也要有「善解」的慧力。

若我們能在「做」的過程中不斷檢驗、提醒自己——「善解」的慧力是否有與時俱進?如此方能長長久久、歡歡喜喜地培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