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4期
2010-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環保二十年
  特別報導‧莫拉克風災週年紀念
  醫海慈航
  一句話的力量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4期
  【心靈交流道】

苦難拯救我的心

了解慈濟、走進慈濟,真的能從身心影響一個人的生命品質。汶川大地震後兩年多來,我的心靈成長,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接受了慈濟精神。有時我會想,如果沒有慈濟,現在的我是什麼狀態呢?真令人不敢想像。

我在洛水中學教書,過去我對生活本質的認識,誠如一位年輕作家所言——機械的勞動、無望的未來、很低的薪水、很高的物價,除了吃得飽和穿得暖以外,別的什麼都做不了;能吃飽已經要感謝這份工作了,還能奢望什麼?

以前我不知因緣果報,不懂感恩回饋,對社會沒有信心、對未來沒有期待,不想結婚、不想生小孩。地震之後讓我認識慈濟,心靈重新成長;所以地震對我不是傷害,而是拯救!

如果沒有信仰、沒有轉念的智慧,不可能輕安自在度日。有信仰,才能理解浩蕩人世之外的玄妙、滾滾紅塵背後的因果;有智慧,才能領悟生命一次又一次的輪迴,懂得敬畏時時存有的神靈注視。

看到年輕人自殺新聞頻傳,讓我想到以前的自己;我試想,如果他們有了信仰,可否改變命運?真的希望有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能知道慈濟、認識慈濟,從混沌中醒悟過來,重新構建心靈空間,開啟新人生。

                                                                                                           四川  黃遠萍

踏上幸福的起點
 
歷經多年社區志工見習,今年圓緣時的感動,無可比擬。從大愛劇場接觸慈濟,到走入道場聽上人開示;由感動到震撼,從手足不和到體諒釋懷。回首漫漫來時路,圓緣之際,我哭了……

大愛劇場撰述平凡真實的人物故事,最能觸動人心。人生難免生老病死,如何從有限的生命過程,活出最充實美好的人生,是大愛劇場的教化良能。每齣戲中,主角不同的人生際遇,不但提供我學習與省思的機會,也解答我的人生迷惘。

如初次聽到「感恩戶」,我把它解讀為「受慈濟照顧,感恩慈濟幫助的那些人家」。直到了解真義後,恰如其反——原來上人要我們「感恩對方示現苦難,是他們給我們機會付出」。如此的智慧與慈悲教我感動,更教我謙卑縮小。

在一次志工研習時,聽到上人開示:「文化不等於人文,文化是一種潮流,如青少年穿耳洞、刺青等;而人文的意涵,則是『人品典範,文史留芳』。」上人修正了「教育文化」而強調「教育人文」的重要,猶如醍醐灌頂讓我明白,為學若不能慎思明辨,而沈浮於人云亦云的波流中,猶如奔車朽索,岌岌可危。

在大愛劇場「幸福的起點」中,姊妹攜手共行菩薩道之景況,讓我動容。多年來,我們姊妹情因故而刻鏤著難以抹滅的傷痕;在手足親情日漸淡薄之際,我意識到慈濟「法親」的可貴,它逐漸填補我手足情傷的缺憾。

上人如父,為我指點迷津、開悟我心;法親如親,砥礪我長養智慧善念,不生退轉心;道場如課室,讓我們共同修習人生課業。

把握當下,菩薩道上呼朋引伴,我相信自己的後半人生將法喜充滿、無所缺憾。

                                                                                                             台北  黃元芬

從「愛」、從「法」、從「願」

讀完「慈濟道侶檀施會」出版的《三從到三寵》這本書,終於深刻了解到,為何有人可以成功建立和諧家庭,而有些人卻無法達成;原來,「三從」的要訣是——從「愛」、從「法」及從「願」。

先說從「愛」。淑美阿嬤為何要委屈、忍讓?又為何要幫阿公溫床?她所依賴的不是「聰明」而是「智慧」。這智慧的緣起,來自於「愛」——她愛這個人、這個家,因而能「家和萬事興」。如果只是「聰明」,只為爭取自身權益、計較個人的付出,這個家能和諧地長久經營嗎?

其次是從「法」。生來就是「天之驕女」的阿利師姊,如何能從一個大學剛畢業、毫無社會歷練的少女,即有辦法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其所憑藉的就是「遵循」——遵循「媽媽的教導」、「上人的開示」;遵循這些「法」,才能成就出「蕙質蘭心」的女人。

第三是從「願」。書中呈現出的「願」有二,一是「甘願」——甘願去「愛」、去遵循「法」、去面對一切委屈困難,毫不退縮。另一是許「大願」——不論愛有多深、遵循的法則有多完備,真要掃除一切荊棘障礙,依賴的原動力除「甘願」之外,更需要有「大願」。

馬祖大師語錄曰:「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希冀家庭能圓滿和諧,重要的基石就是要從「愛」、從「法」、從「願」;還要能「自強不息」、「順理而行」去實踐它。若能如此,營造一個幸福家庭,指日可待。

                                                                                                      彰化  王文哲、吳欣純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