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轉念,走出無助
◆6‧17《農五月‧初六》
【靜思小語】觀念轉,人生不再無助,甚至能助人。
行動帶動,教化人心
「時間分秒流逝,人生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一天;每一秒鐘,也都是唯一的一秒鐘;每一秒鐘的過程中,都有一大事因緣。」早會時間上人開示,不論是再短暫的瞬間、秒間,都要慎重認真,好好利用。「切莫迷迷茫茫、不知不覺,讓時間在無所事事中白白流逝。」
教育不只局限在校園中,也要應時應機走入人群。上人舉述菲律賓慈濟人在慈善救助時,不忘講述「竹筒歲月」的源起與精神,教導貧民開啟助人之心,「如此也是引導人心振作、向上的教育。」
菲律賓去年九月遭遇凱莎娜風災,慈濟在馬利僅那市提供「以工代賑」,協助受災民眾提振信心、重建家園。當時接引上千民眾接受見習、培訓,成為慈濟志工;如今,他們不復過去抽菸、喝酒,講粗話的習性,以清新的形象,跟著慈濟人關懷貧戶、做環保。
慈濟人二○○七年起關懷甲美地省羅沙塯鎮「夢鄉村」,定期發放物資、教居民自立;居民學會製作門墊後,主動要求停濟,照顧戶從兩百九十六戶減為二百四十一戶。慈濟人每月帶動居民淨灘,居民因此懂得維護環境整潔,不再放任髒亂,且主動表示將每週淨灘,過著有尊嚴的生活;目前夢鄉村民有超過兩百人是固定捐款的慈濟會員。
「觀念一轉,同樣人生,不同感受;他們生命不再陷於無助之境,開始做一個能幫助別人的人。自立、自助,還能助人;這就是慈濟人文潛移默化的影響。」
上人指出,因為菲律賓慈濟人以身作則勤精進,才能帶動當地居民學習、投入。「否則自己做不到,只是一味要求別人,即使有好因緣相知相識,也難以帶動。」
講禮有理,教育使命
「慈濟教育不只是要求學業成績,最重要的是生活教育,教孩子衣、食、住、行守規矩、有禮節;這也是現代社會中最缺乏的。」教育志策會中,上人提及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的孩子們,在敬師節以古禮向師長表達感恩,每一個動作都展現出打從內心的恭敬;在對老師獻花、禮拜之後,接受老師祝福,再以跪姿膝行退出,令人讚歎與感動。
近日的幾場教育志業體畢業典禮中,見到孩子虔誠敬師,有禮有節,懂事、亮麗的模樣,上人亦感欣慰。
「台灣傳統社會注重倫理綱常,父母養育、栽培孩子不求回報,即使經濟狀況不佳,也會想盡辦法讓孩子接受教育;兒女孝養父母也是天經地義之事。反觀現在社會,不少孩子認為孝養父母『要看我有沒有錢』,孝順的觀念已然淡薄,以『利』衡量對於父母的付出,令人慨嘆。」
生長在富裕環境的孩子,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生在窮困地區的孩子,則非常珍視受教育的機會。上人述說大陸貧苦山村孩子奮發向學的精神,「即使上學路遙遠崎嶇,仍不以為苦,以感恩心求學上進。懂得珍惜受教育機會的孩子,很自然地就能尊師重道。」
教育環境愈益惡劣,上人勉老師要有佛心、菩薩心。「視天下的孩子為自己的子女,用懇切的心把孩子教好,啟發其純良的心性。否則孩子如脫韁野馬胡亂衝撞,會造成社會問題;學歷愈高,可能危害愈大。」
上人勉眾不能輕視任何一個孩子。「只要教好一個孩子,就是造福人群;反之,則為未來埋下禍端。要落實慈濟教育人文,去除人心貪婪,引導回歸儉樸生活與善良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