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 淨愛無染,彼此成就
◆6‧26《農五月‧十五》
【靜思小語】彼此感恩、尊重,還要發揮清淨無私、無染的愛,相互成就。
把握幸福,時時感恩
此次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計有三十個國家地區、一千零四十七位學員參與;為使海外家人在舒適的空間裏專心吸收課程,台北慈濟人動員清掃,每個角落都細膩地刷洗擦拭;當海外家人來到,更用愛呵護、照顧,每一個功能組都很「幸福」。
於關渡志業園區對此次「幸福」投入工作團隊的慈濟人談話,上人感恩大家用心用愛接待,讓海外法親法喜充滿、滿載而歸。
「菩薩付出無所求,都說『感恩』∣∣本地菩薩用感恩心歡迎外地菩薩,外地菩薩看到本地菩薩的用心,亦由衷感恩。『感恩』,是慈濟世界最重要的標語!」
除了心存感恩、相互尊重,上人教勉:「還要有發自內心無所求的大愛;這分愛是無私、清淨、無染著的愛,成就別人的同時,也在成就自己。」
布施造福,拔貧窮因
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利用週六時間,率領同仁前來關渡志業園區與上人座談。
上人開示:「人生有許多無常之事,人間每日不離悲歡離合;然而慈濟人能寬心看待無常,不離初發心,把握有限時間精進。」
緬甸是佛教國家,但當地佛教徒的信仰多停留在禮佛、供僧、護持寺院。兩年前因熱帶氣旋納吉斯在當地造成嚴重損害,慈濟人走進當地協助,同時將濟貧教富、教富濟貧的理念帶入緬甸。善良的緬甸民眾即使家境清寒,也自發性地每日存下一把米布施濟貧。
「這是以智慧實行慈悲,亦為自己種下脫離貧苦的因。」上人再次述說貧夫婦把握機會供僧的佛典故事。「這對貧苦的夫婦,不知道多久沒有吃過米飯,佛陀為什麼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剝奪他們的米糧呢?是因為佛陀知道,他們的貧窮是過去生種下的因;即使今生有虔誠向佛的心,卻沒有機會造福,所以給予機會。」
一般人或許疑惑,貧苦人已一無所有,再教他們布施,似乎強人所難?上人表示,佛陀以此實例教眾∣∣要為貧人拔苦,就要教導其懂得布施。
「這對夫妻一貧如洗,過去想布施供僧卻苦無機會;一旦有能力時,是否真的能捨?比丘們與佛陀一再造訪,讓他們一捨再捨,其實是考驗貧夫婦的心。」
佛陀為救濟眾生而來人間,上人指出,救濟有兩個層面,一是心靈的救濟,一是生活的救濟。「佛陀用法教育人心∣∣讓富有人起善念願意助人;對於窮困人,則讓他們有機會造福以脫離窮困。」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上人強調在座者皆是有福之人,在醫療志業中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即是造福。「自己造福,也要帶動、予人造福的機會;故須『人間菩薩大招生』,邀請人加入付出行列,讓更多苦難人身心得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