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9期
2010-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四川】
  【二0一0年海外慈濟委員慈誠授證】
  草根菩提
  慈善國際‧斯里蘭卡
  祝福快遞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0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9期
  發好願,多賺二十年 蘇俊生、許錦釵

◎撰文‧葉文鶯  攝影‧顏霖沼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就像我的『老父』,老父交代的代誌還沒做,怎能返去?」
自覺時日不多,許錦釵拖病出門做環保,了卻心願。沒想到病體竟漸有起色……
一晃眼,自稱「病猴」的她和老伴蘇俊生已八十四歲,
精進的環保腳步,連年輕人都望塵莫及。


「有紙箱?」白髮蒼蒼的許錦釵放下電話,趿上那雙不太好穿卻捨不得丟掉的舊拖鞋,直奔巷口電器行,匆忙間顧不得將話筒掛好。
老伴蘇俊生坐在客廳矮凳,慢條斯理地摺疊回收來的舊報紙。經過他整理的報紙像剛從印刷廠送出來的,那些聳動的新聞標題不曾攪擾他的心;隨著鎮日播放的念佛機,他的心中只有「阿彌陀佛」。
一會兒,個子嬌小的許錦釵拖回一個高過胸前的大紙箱,蘇俊生起身去幫忙。
「人家打電話來,我馬上去收。給人方便,晚一點可能就被人家收走了!」許錦釵笑說,她每天最要緊的事就是「做回收」,不讓紙箱跑掉!

無常催逼,絕處逢生

大約二十年前,許錦釵在台南巿立文化中心聆聽一場「幸福人生」講座,主講的證嚴上人正大力提倡「環保」。
「上人說,若不重視環保,將來會山崩地裂。」許錦釵當年已加入慈濟,但她覺得上人所言未免「誇張」了一些。直到後來台灣經歷「九二一」大地震、「莫拉克」風災等重大災難,她才明白上人的智慧與遠見。
雖說一開始不怎麼相信「山崩地裂」之說,但「無常」的逼迫感讓許錦釵有機會及早投入資源回收。
二十多年前小兒子意外往生,她悲傷得食不下嚥、夜不成眠,後來患了嚴重的腸胃疾病。醫師囑咐她只能以菠菜熬煮粥湯,再以紗布過濾食用;先生也請護士每天早、晚到家中為她施打點滴,補充體力。
雖然細心調養,身體卻未見好轉。某日她發現呼吸會喘,感覺自己壽命將盡。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就像我的『老父』,老父交代的代誌還沒做,怎能返去?」想起上人所言的環保事,許錦釵當下念頭一起,強打起精神走出住家巷子來到商店林立的大街,見一家食品行門口堆放空紙箱,特意買了一罐麵筋,才向店家探問:「這些紙箱……」
話沒說完,店員抱怨每天到貨拆下的紙箱很占空間;得知有人想要,他們樂得有人幫忙處理「垃圾」。
許錦釵一手提著一個紙箱回家,不過幾百公尺遠,她停下來休息不下五十次,回到家時兩手直發抖,先生也正急著找她讓護士打針。
「我要做環保。」許錦釵向先生表明決心。蘇俊生擔心她身子弱,幫她把紙箱拆好摺疊整齊後,告誡她下午不得再外出撿紙箱。
隔天,她將想法告訴鄰居。一位太太不但響應將回收物送到她家,還奉送閒置的娃娃車,作為她回收資源的工具。
許錦釵推車出門,娃娃車搖身變作「載卡多」,愈推愈沈,她心裏愈高興;每天如此走動,她的胃口變好、吃得下飯,體力愈來愈好。「再也不必吃那種『爛泥巴』了!」她笑說。

不畏人言,頭家「拾荒」

當年做資源回收,「很有得撿!」許錦釵開心地說,由於回收量大,距離稍遠的回收地點,他們夫婦開著工廠貨車載回,有時還把會計小姐找去幫忙;公司一忙起來,連兒子都犯嘀咕呢!
早年經營小型工廠,子女各有成就後,夫妻倆常結伴出國探親旅遊。蘇俊生夫婦的「撿垃圾」之舉,在外人看來實在費解。女兒任職銀行的同事便納悶,蘇家並無財務危機,為什麼兩老要去「拾荒」?
「起先兩位行員來偷看我,後來變成四位!」蘇俊生笑說,當雙方打照面,他坦白告訴對方:「我在做環保!」
為此,蘇俊生讓出車庫堆放回收物,轎車停在門外任風吹雨打;在許錦釵眼中,她家是「黃金屋」——把垃圾變黃金!
有一陣子,許錦釵久咳不癒,先生提議清晨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
到了海邊,看見海灘上有很多垃圾、飲料空瓶罐,許錦釵站在高處指揮,高喊著:「這邊一支!那邊一支……」看著先生在她「一指神功」的指揮下東奔西跑,她暗自覺得有趣;直到一次不慎摔壞膝關節後,她就不方便再跟著先生到海邊撿拾回收物。
只要沒到花蓮或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蘇俊生每天清晨四點到海邊做回收,風雨無阻;只是少了太太的幫忙,他得多花時間整理回收物。
喜歡吹海風散步的他,甘願以勞動代替運動。在海邊回收的資源多是空啤酒瓶,雖然重量與回收價格不成正比,為減少垃圾污染,蘇俊生也不放棄回收。

無悔付出,因禍得福

許錦釵認為,做環保救了自己的命,即使脊椎受傷變形,她也不改其志。
娃娃車經常疊得又高又重,有一天許錦釵經過一處設有路障的路面,使力將車頭抬起,不料手臂無法承受重量,她被娃娃車壓倒在地。
貼了幾次膏藥,她不以為意,沒想到脊椎受傷變形,留下痠痛的後遺症,身高也「倒縮」將近十公分,變成大約一百三十公分左右的小老太婆了。每提及此事,她總當笑話講過,沒有怨言。
蘇俊生對環保也有同樣強烈的堅持。
「九二一」地震那年,他手臂的一條筋斷了,醫師安排他接受手術,術後需休息三個月再復健三個月。
「一開刀,半年不能做環保。」蘇俊生認為這樣划不來,寧可忍受手臂長期疼痛,每天靠做運動當復健。
就在大地震那天夜裏,他又因手臂疼而睡不著,只好睜眼坐在椅子上。地震造成瞬間停電,重新供電後,他看見冷氣機插頭無故起火,「幸好」他痛醒著,才能及時撲火。
「感恩你手痛!」幾次聽見太太在人前感謝他讓家中免去一場災難,蘇俊生總是沒好氣,卻又無可否認。

花髮無憂,純善布施

許錦釵出嫁從夫,雖是傳統女性,但她個性活潑開朗,為生活製造不少樂趣。上人行腳至台南分會聆聽環保志工分享時,許錦釵就講了一段做環保所遇的趣事——
十多年前一個夏天,陽光炙熱,她戴上遮陽帽和袖套,把昔日出國買回卻很少穿的衣服拿來當工作服,渾身上下包得密不透風;來到一處工地撿拾回收物,或許是身材嬌小加上講話秀氣,正在二樓工作的工人發現她,竊竊私語之後開心喊道:「小姐,樓上也可以撿喔!」
「好!」許錦釵應聲後繼續撿拾,結束時故意摘下帽子,這才抬頭謝過樓上的好意。
「哈哈,當時沒有相機,否則拍下那四個人的表情,一定很好玩!」提起這段往事,許錦釵不以為忤,還像孩子作弄人似的大笑。
很難想像這般天真無憂的人,當年痛失愛子竟也讓她感到生命將枯。
六十出頭時白髮人送黑髮人,許錦釵陷入悲愁,遍訪全台大小寺廟,拜拜、布施、祈求平安。蘇俊生為幫助愛妻走出悲傷,不惜遠近奔波,默默充當司機陪同參拜。
在台南一座寺院,許錦釵聽一位蓮友說自己替人照顧孩子,才有錢捐給「慈濟」做好事,許錦釵受到感動加入會員。
「你入慈濟,就不要再東西南北四處走了吧!」在了解慈濟團體後,蘇俊生建議太太。
「我一一到所拜過的寺廟捐錢,向佛菩薩『辭』(行),我告訴祂們:從此以後我只專心跟證嚴法師。」許錦釵,就是這麼一個純善的女人。
她說當年想為慈濟募款,先生疾言厲色地警告她:「佛教的錢不能替人亂收!」他不是反對,而是擔心太太個性大而化之,要是善款金額短少或是不小心挪用而不自知,如何承擔重大的因果報應!
正因有這麼嚴肅的老伴,許錦釵一直很小心處理善款,若是金額短少,她會自動補上;要是錢多出來,即使三更半夜都要查清楚到底哪裏出錯?
「我拜過的師父有好幾位,先生因為我而接觸慈濟,可是他從頭到尾只跟一位師父!」許錦釵固然喜歡開開老伴玩笑,但是對他擇善固執、一心一志投入志工服務,這點確實十分佩服。

柔情丈夫,嚴謹付出

跟著太太後腳踏進慈濟,蘇俊生從支持太太進而成為慈濟「護法」,他是慈濟「保全組」(即「慈誠隊」前身)成員之一,早年上人行腳到南部,他也擔任「護法金剛」。
除了做環保,他每兩個月到花蓮慈濟醫院擔任醫療志工;大林慈濟醫院動工時,年逾七十的他感嘆年事已高,發願醫院啟業後只要身體健康也去當志工。大林慈院啟業十年來,他每月排班服務從不間斷。
蘇俊生四歲喪父、加上是三房所生,自小母親告誡他:「沒有父親的孩子,凡事要走在前面去做。」這養成他勤勞、認真的個性。當兵期間負責維修飛機,婚後創業從事電話、電腦等精密電子零件代工,他做事有章法,要求品質到位,即使從事資源回收也事事考慮周延,不得馬虎。
譬如,他將每五十五支酒瓶裝成一個小布袋,志工搬運時才不感到吃力;又利用太太從金紙店回收的小截塑膠繩,或電器行回收的打包袋撕成細條,扎實綁住布袋口,志工在車上堆放踩踏時,才不會滑動造成危險。
大兒子每天來幫忙父母整理回收物。許錦釵說,兒子和她做事的品質,嚴格講還達不到先生要求的水平,要是「品管」不及格,先生會默默拆開重新整理。
四年前許錦釵罹患膀胱癌。開刀後,先生特別留意她的生活飲食,每天將她該飲用的開水備好放在桌上,也將應吃的水果切好放在盤子裏。偏偏太太對飲食的想法很簡單,認為肚子餓了才吃,每餐只需米飯配上容易消化咀嚼的豆腐和青菜即可。
面對先生要她每天喝完的開水、吃完的水果,加上兒女們孝敬她的營養食品等等,許錦釵苦笑說:「很辛苦!」
「人不要自作孽,營養不良身體差了,如何能做事?」看著老伴正色提醒,許錦釵依然一笑置之。

從一樓到三樓,蘇家客廳、臥房和佛堂各有一台念佛機,鎮日傳送佛號。
「邊做環保邊念佛,心都清空了!」蘇俊生說,即使是「我在做環保」、「這麼做是為了保護地球」的念頭,都不曾浮上心頭。
「如果晚上睡覺正好往生,也有佛號陪伴啊!」人生已經多賺了二十年,許錦釵更視「死亡」為人生自然的歸處。
「什麼地方都玩過了,美國、日本、加拿大……現在是在『將功補罪』,做回來補啊!」許錦釵掩嘴笑說。
「是啊,風景再好難道會一直收在眼底?」蘇俊生接著說:「以前什麼福都享過了,現在就聽上人的話:不要計較、不要比較,做就對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