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命中 新生
全球二十三個國家地區、一千零四十八位海外培訓志工,
歲末年終回歸心靈故鄉,接受慈誠、委員與榮董受證。
他們帶著孺慕之情自四方歸來,
又帶著感動與大願回歸居住地,
期待就地遍撒美善種子,鋪成菩提大道。
■馬來西亞
學會放下 才是富有——葉曙欽
撰文‧胡青青
從彎身做環保那一刻開始,我學會「放下」——
放下身段、放下執著,用不一樣的角度看人生;
不僅找回生命的價值,也找回家庭的溫暖。
幕低垂,馬六甲市區街道車水馬龍,葉曙欽回到家中,見妻子一臉怒氣:「你又喝醉了?就不能早一點回來嗎?」他不耐煩地揮手說道:「就跟你說是工作嘛!女人家不要管!」
一早醒來聽著太太的數落,埋怨他不照顧家庭、不關心孩子……葉曙欽都倒背如流了,只是他從來不曾想過要改變自己。正準備出門上班時,太太要他抽空找找適合孩子參加的佛學班。
趁著拜訪客戶的空檔,葉曙欽首度走進馬六甲慈濟靜思堂,他被志工溫暖謙虛的儀態給吸引;聽完志工解說兒童班與親子班課程後,走出靜思堂前,他瞥了一眼牆上的海報:「四十幾年前,三十個家庭主婦……」短短文字緊扣住他的目光。
回到家,海報上的故事仍在腦海中盤桓不去,他想:「改天我一定還要再去看看。」
星期六晚上,馬六甲靜思堂「大愛之夜」擠滿人潮。葉曙欽來到現場,心中滿是問號。長達三小時的晚會結束,他帶著滿心感動走出會場,隨後填了報名表,加入慈濟志工行列。
踏實付出,真實富有
葉曙欽跟著志工來到環保站,現場那股異味讓他渾身不舒服,遲遲不肯彎下腰來,只是好奇:「他們做這些事又沒有薪水,為什麼會做得那麼開心?」
從事直銷業的他,過去只懂得追求金錢、名利、享受,儘管擁有了一切,卻無法填滿他心中的空虛;在環保站裏,他從志工臉上看到付出後的歡喜與滿足,內心感到羨慕。
他忍不住跟著彎下身來做環保,做了才發現,雖然大汗淋漓、滿身髒污,心中卻有前所未有的輕安。
回到家,不忙著洗澡,他拉著妻子分享心中的快樂。之後,他開始帶著妻兒參與;在環保道場,葉曙欽學會「放下」——放下身段、放下執著,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人生。
幡然醒悟,不留遺憾
從前,葉曙欽總覺得「有本事花錢,才會有本事賺錢」,沈迷於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開始做環保後,他對於荒唐的過往非常慚愧,決定結束直銷事業,開素食餐廳勸人茹素。
「你到底在做什麼?放著好好的事業不做,竟想開素食餐廳,你瘋了嗎?」事業伙伴對他非常不諒解,所有認識他的人也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葉曙欽心情非常篤定,妻子也護持他投入慈濟。
既然已經做到「自覺」,他開始要為「利他」而努力。除了勸人茹素、環保回收,他也認真地投入訪視工作。
在訪視過程中,他省思自己——以前看到社會暗角的弱勢族群,不曾有憐憫心,總以為他們是「不努力、放棄自己,才會落入這步田地。」如今,他學會用更寬容善解的心來看待他人;看到受助者的苦,才驚覺自己是有福之人。
十幾年來,葉曙欽不曾與父親聯絡,他認為媽媽早逝是父親失職的結果。直到參與慈濟訪視後,他開始反思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他自問:「我能對素昧平生的人做那麼多事,為什麼就不能對自己的父親好一些?」
但他遲遲沒有付出行動,直到參與「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公演,一句句經文重重地敲打在他心中,他常不可自抑地流下懺悔的眼淚。公演結束,他主動打電話與父親聯繫,不願此生留下遺憾。
進入慈濟兩年多來,在別人眼中,他失去了很多有形的東西,但葉曙欽清楚明白,自己不僅找回生命的價值,也找回家庭的溫暖。他由衷感恩妻子支持,如今太太也跟著參與委員培訓,這是他最開心的事了。
■巴拉圭
在貧地 撒播希望——蘇瑪
撰文‧張晶玫
普遍貧窮的社會、無法挽回的傷痛,
時常讓我感到難過、無力。
但我相信,只要種下善苗,就能長出為人遮蔭的希望。
南美印地安原住民一向處於社會弱勢,為了幫助他們改善經濟環境,二○一○年六月,巴拉圭慈濟人在加蓮地印地安部落發放了一萬棵「馬黛茶」樹苖。
「馬黛茶」是當地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茶飲,只要能將樹苗培育成功,就能販售得利,改善經濟。這場發放,讓巴拉圭本土慈濟志工蘇瑪(Zulma Maria Acosta de Aquino)非常開心,因為,她看到貧困的同胞終於能擁有「夢想」的權利,心中滿是欣慰:「期待天公做美,多降點雨,讓小樹快點長大。」
八年前,蘇瑪認識慈濟,她跟著志工下鄉參與訪視、發放、義診等活動,以本地志工身分協助慈濟人化解語言隔閡,對志業的推動相當有幫助。
二○○九年,巴拉圭慈濟人在東方市發現貧困的加蓮地印地安村落,孩子們在大樹下,就著幾張破舊的課桌椅學習,風吹雨淋都躲不過。
志工心生不忍,替孩子們援建新教室。當硬體建築完成後,蘇瑪見學校周圍空曠無樹,擔心相鄰的大豆農田噴灑農藥,會影響小朋友的健康,因此提議在校園四周種樹。
蘇瑪家有一棵很大的紫檀樹,為了節省購買樹苗的經費,她開始收集紫檀樹掉落的種子,耐心培養三個月,再動員全體志工將一百多棵樹苗移植到印第安村。
小樹種下後,大家滿心期待它們快快長大,希望未來每到冬天,校園裏都能開出滿樹花朵。蘇瑪用剛學會的中文說:「會很漂亮喔!小樹長大了,印地安村的孩子也就有綠樹可以遮陽了!」
盡己之力,不留遺憾
八年來,蘇瑪學習慈濟的助人理念,深入貧鄉付出,但在推動訪視關懷時,經常遇到很多困難;其中最讓她為難的是「幫」與「不幫」的抉擇。
巴拉圭的「普遍貧窮」,是她心中的最痛。「因為貧窮,人們總是將身體病痛拖到很嚴重了,才會送到醫院;許多人更因來不及就醫而往生。我想幫,也幫不了……」
談及許多無法挽回的傷痛,蘇瑪幾度哽咽,只能抿著嘴,無奈地搖頭。
太多令人無能為力的事不斷發生,她雖然難過,卻不會逃避,因為還有許多人等著救助。擦了擦眼淚,蘇瑪說:「能救一個是一個,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訪視路上有悲有喜。她曾關懷一個極為貧窮的家庭,除了提供生活補助,並為他們購置一台二手洗衣機。當蘇瑪看到案家八個孩子穿著乾淨衣裳上學,彷彿看到紫檀樹開出滿樹燦爛花朵,那是可以握在手中的希望,不再是無能為力的感受。
想到花蓮見證嚴上人,想親眼看看慈濟發祥地,想受證為慈濟委員……這些想望縈繞心頭好多年,終於在二○一○年底,她風塵僕僕從巴拉圭搭七個小時飛機到巴西聖保羅,再到荷蘭,然後飛到泰國,再轉機來到台灣。這趟旅程整整花了三天,很累,卻很甘願,因為她終於受證慈濟委員。
來到台灣,蘇瑪參觀了慈濟醫院、環保站、大愛台;她說,最想帶回巴拉圭的,是「慈濟醫院」。
沈吟了一會兒,蘇瑪正色說:「巴拉圭最欠缺的是醫療和教育,如果能有慈濟醫院,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慈濟醫院』,我就心滿意足了!」
■菲律賓
改變 原來並不難——李伯芳
撰文‧胡青青
以前我常被員工告,愈這樣,我們就愈對立。
直到聽到上人開示:「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
我才幡然大悟。
如今對人不再有分別心,也發願要更積極帶動本土志工,
把浪費掉的時間補回來!
「我從來沒想過要幫助菲律賓人,在我的觀念裏,他們很懶、不積極……」在菲律賓擔任工廠老闆的李伯芳,慚愧地說起以前對菲律賓人的成見。這個成見深印心裏,直到二○○九年參與凱莎娜風災援助行動後,才整個改變。
香港出生的李伯芳,幼時即隨父母移民菲律賓。幾年前,他經由當地華人企業界認識慈濟。只是捐款的他,雖經慈濟志工多次邀約參與活動,總以事務繁忙推託。
去年凱莎娜風災過後,馬尼拉市區到處可見淤泥及泡爛的家具;溺斃牲畜發出陣陣臭味,許多民眾的皮膚也因長時間浸泡髒水而發炎潰爛。面對慘重災情,菲律賓慈濟人號召當地社區志工一起投入賑災。
「李師兄,你能不能來參加馬利僅那市的救災工作?」接到分會執行長李偉嵩的電話,正為受災慘狀心生不忍的李伯芳,立即答應參與。
「上人慈示我們用『以工代賑』方式,幫助受災鄉親清理家園。」行前叮嚀,李偉嵩布達賑災方式。李伯芳聽了心中滿是疑問:「這方法行嗎?」「叫得動這群菲律賓人嗎?」以自己對菲律賓人的了解,他擔心花了錢,卻收不到成效。但是李偉嵩告訴他:「我們要信己無私,信人有愛。要相信上人的智慧,做就對了!」
以工代賑首日,四十多位報名民眾只來了十個;看到這般情景,李伯芳的熱情涼了一半。但第二天上工時,情況有了轉變,原來慈濟以每天四百菲幣發動居民清掃自己家園的事實,在口耳相傳下,迅速傳播開來。
參與人數愈來愈多,短短時間內就號召超過八萬人次志工,完成了重災區的打掃。最讓李伯芳感動的是,許多本土志工因為慈濟援助,漸漸改變心念,開始主動關心身邊的人,甚至免費為同胞打掃。
「當時穿著黃色志工背心的菲律賓志工,充塞大街小巷,好像一群勤勞工作的螞蟻。」一年過後的今天,李伯芳對自己的懷疑感到慚愧,也感佩上人的睿智,能用正確的方法引導本土志工,激發正面力量。
捨棄分別,用愛交心
參加慈濟之後,李伯芳開始投入社區訪視。在一次關懷洗腎病患時,他檢視自己過往的人生。「我一身的名牌服裝、物品,居然是一位洗腎病患一個月的醫藥費!」
以往的價值觀不斷受到衝擊,「以前我追求名車、美食,每個星期上街購物來犒賞自己;但是快樂並沒有維持多久……」現在他覺得,幫助人,比買東西來得快樂。
李伯芳從小就跟著父母拜佛,卻對佛法一無所知;直到認識慈濟,才知道佛法是向內追尋,而不是往外求。他慚愧地說:「以前拜佛總是有所求,求身體健康、求發財……燒一堆紙錢。現在回想起來,真是顛倒人生。」
從前對工廠內的菲律賓員工,李伯芳總是疾言厲色、強勢管理;他無奈地說:「我一年總要被員工告好幾次,愈這樣,我們就愈對立。直到我聽到上人說『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才幡然大悟。」
他開始關心員工的生活,用更寬容的態度來引導;這一年來與員工的關係不再對立,他笑著說:「我已經一年沒接到法院的傳票了。」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現在的他,珍惜每個付出機會,李伯芳微笑說:「我要把浪費掉的時間補回來!」
■中國大陸
變臉——張桂榮
撰文‧鍾文英
這輩子變了三次臉——
第一張臉是父母親賜予,
第二張臉是生病時扭曲腫脹的臉,
第三張臉是做慈濟之後,怡然歡喜的臉……
五十一歲的張桂榮,踩著三輪車在福鼎市大街小巷穿梭。這天,一位大嬸攔住她:「桂榮,來、來、來,我知道你收的回收物都是捐給慈濟,我這裏有四百斤書,給你載去。」
桂榮厚實的嘴唇笑開了,迭聲說道:「感恩,感恩!你們前世修得好,才能住好房子、娶好媳婦,家庭才會這麼圓滿。你們把家裏的東西捐出來,也是無量功德啊!」
在福建福鼎,張桂榮踩著「慈濟環保回收車」穿梭在街道的身影,已成為一道特殊風景。
走出陰霾,疼惜土地
張桂榮年輕時,鄰居見其乖巧,將表弟介紹給她認識。婚後,長她十歲的先生非但不知疼惜,平時嗜酒貪杯,要不到錢就對她暴力相向,更不用說賺錢養家了。
女兒出生後,為了生活,張桂榮批菜到市場販賣;先生要不到錢就將她踹倒在地,同樣的戲碼一再上演,讓她好幾次想要自我了斷,但為了女兒,只好繼續忍氣吞聲。
女兒看在眼裏,不只一次哀求:「媽媽!您跟爸爸離婚好嗎?」三十七歲那年,在婆家長輩出面幫忙下,張桂榮終於拿到一紙離婚證書。
離婚後,前夫仍不時來糾纏,直到幾年後往生,才從桂榮的生命中徹底消失。
前夫去世後,母女相依為命,張桂榮因病痛纏身,開始一個月茹素十天;家人勸她吃葷才有營養,她卻不願殺生。
「這輩子過得這麼苦,可能活不了多久了……」她希望趁著還有一口氣時為女兒造福。有人告訴她燒紙張可以累積功德,她每天即使用爬的,也要上街撿幾張紙來燒。
一位老朋友與張桂榮分享證嚴上人的環保理念,告訴她:「燒紙錢會污染空氣,把紙張回收,是做環保,可以救地球。」
隔天,她受邀到福鼎醫院慈濟志工室,受到親切招呼,她心想:「我的臉腫成這樣,他們都不嫌棄,還對我那麼好!」
志工楊德釵熱情邀請她參與慈濟活動。不識字的桂榮,聽不太懂普通話,但看到電視播出上人的閩南語開示:「做人一定要做好人。」這句話她聽懂了。回到家,她發願以後不只要撿書、撿紙,只要可以回收的她都撿,賣了錢捐給慈濟去幫助人。
張桂榮每天踩著三輪車穿梭大街小巷,有時老毛病又發作,仍堅持出門做環保。剛開始,一些原本認識的人都瞧不起她,但桂榮心想:「你們看不起我,我就專注看地上。」
漸漸地,鄉親們得知她做環保是為了助人,只要見她遠遠踩著三輪車,便主動將回收物送上;有著好人緣的她,至今已經有兩百多位慈濟會員了。
張桂榮曾經問女兒:「如果你上大學、嫁了老公,看到我在街上撿垃圾,會不會不敢認我?」女兒摟著她說:「您這是做好事啊!我怎麼會躲著您呢?」女兒的貼心與善解,讓她倍感安慰。
鄉親集資,寶島圓夢
雖然張桂榮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見到上人,但是她也明白,去一趟台灣談何容易?一萬多元人民幣的旅費,對她來說是很大的負擔,她不敢多想。
福鼎慈濟志工與鄉親知道她的願望後,幫忙籌措旅費;桂榮為不辜負眾人好意,只得接受。「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不曾進過學堂的她也知曉這個道理,她暗自發願,日後只要能力所及,一定要幫助別人、把這分愛傳下去。
來台灣的日子終於到了,張桂榮帶著既歡喜期待又忐忑不安的心,第一次搭上飛機。來到花蓮靜思堂,張桂榮驚歎著:「我覺得上人蓋的房子特別漂亮、特別莊嚴,就像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樣。」
不識字的桂榮,來到台灣參與營隊精進課程,竟然智慧頓開;原本只能聽得懂一點點普通話,如今卻已然聽得懂七、八成,連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
張桂榮常說自己這輩子變了三次臉,也有三段迥然不同的人生。第一張臉是父母親賜予,第二張臉是生病時扭曲腫脹的臉,第三張臉是做慈濟之後怡然歡喜的臉。她很珍惜現在歡喜自在的人生,身體也愈做愈健康。
「很感恩上人賜給我新的生命,回到福鼎,我要與所有親朋分享這裏的見聞,讓更多人來了解慈濟!」這是張桂榮內心最歡喜的期待。
■菲律賓
善用 救人的手——陳慧星
撰文‧蔡清源
感恩病患啟發醫師悲憫心,成就醫師作菩薩;
我這輩子的使命就是來救人的,這次我做到了!
不僅是醫師,也曾是病患家屬,後來自己生了一場大病,讓陳慧星醫師對待病患多了一分同理心。
陳慧星育有一兒三女,大女兒十三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腦瘤;雖然病在女兒身上,但痛在媽媽心中,陳慧星身為醫師,同樣束手無策。
女兒的病,讓陳慧星深刻體悟——人生,「病」最苦。幸好手術後女兒順利痊癒,這也讓陳慧星萌生一念,要用自己一雙醫師的手,發揮救人良能。
一九九九年,陳慧星得知慈濟義診訊息,很想參加,但當時義診項目尚無她主治的婦兒科。兩年後,她如願跟著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到偏遠山區義診,之後每遇大型義診,她也會邀同是醫師的次女一起參加,小女兒有時也會來幫忙,她最期待的就是全家人都投入慈濟。
陳慧星認為,醫者仁心,本應對病患付出愛。一次義診中,她發現一位婦人腹部腫瘤腫大,需轉送大醫院開刀。但婦人家境貧困,連到醫院的車錢都沒有,聽到要轉診,不免愁眉不展。
陳慧星不僅替婦人發動勸募,籌得車錢,還安排婦人先住進她的家中等候開刀,就連手術也是由陳慧星親自主刀。順利開完刀後,她又將婦人接回家中休養兩週,待體力恢復了才讓她回家。
看著婦人歡歡喜喜和她揮手道別、踏上歸鄉路,陳慧星笑了,笑中帶著淚水,「那是快樂的眼淚。」陳慧星說,感恩病患啟發醫師悲憫心,成就醫師作為菩薩,「我這輩子的使命就是來救人的,這次我做到了!」說著,她又流淚了。
人間大願,再盡良能
二○○六年,陳慧星因心瓣膜無法閉合,需要進行開心手術。術後送入加護病房,連續四次,她警覺身體不對勁,用盡力氣按了紅色急救鈕後就昏迷了。四次昏迷中,虔信天主教的她都看見天主;她請求天主,如果還需要她繼續醫師的職責,就請讓她好起來;否則,就請儘快把她帶走。
後來她的病好了,繼續發揮救人良能;人醫會需要她,病痛的苦難人也需要她,她的生命價值還有很多發揮的空間。
此行來到台灣受證,當參觀慈濟大學大捨堂時,面對大體老師,陳慧星有說不出來的感動。身為醫師,她知道良醫的養成不容易,當場表示日後也要捐大體。
在花蓮看到委員師姊們個個氣質溫婉柔和,令人有說不出來的舒坦,陳慧星由衷羨慕;她發願回去菲律賓也要努力當個「賢妻良母」,好將在政府機關做事的先生度進慈濟,一家人同行菩薩道。
■新加坡
安心 做更多——王宣謁
撰文‧張晶玫
回首從前,發現一路走來,身邊總有許多貴人幫扶。
我懺悔自己做得不夠多、惶恐自己做得不夠好;
此刻開始,要把握因緣,不再躊躇卻步!
在世人眼中,新加坡是個社會福利建全的國家,要如何在這個富足國度推展慈善志業?慈濟志工王宣謁分享:「走入『組屋』,打開一扇扇封閉的門,你會發現一個又一個令人同情的故事。」
「組屋」,是由新加坡政府投資興建,以低廉價格或租或售予中低收入階層。但由於新加坡法令非常嚴格,只要稍微超出標準,很多經濟不佳的家庭便無法獲得補助。「這樣的家庭,就是慈濟可以施力的地方。」王宣謁說。
二○○八年底全球爆發金融危機,新加坡境內有許多人遭受裁員,慈濟志工走入校園,展開「安心就學方案」,關懷弱勢學生就學情形,進而發現在這個富貴國度的暗角裏,有許多亟需幫助的家庭。
來自貧家,感同身受
「有些家庭連煮飯的爐具都沒有,慈濟志工前來家訪,發現他們沒有錢付電費,家裏無法點燈;見志工要填寫資料,他們才拿出家中唯一的燈泡裝上……」
對這樣的生活,自小窮苦的王宣謁有很深的感觸。
十歲那年,經營小吃攤的父親突然中風往生,家裏頓失經濟支柱;「辦完喪事隔天,媽媽就開始工作了。」
從不曾工作過的母親,不得不接下小吃攤、撐起家計。身為長女,正就讀小學四年級的王宣謁,也協助母親照顧生意。
儘管當時學校老師幫她登報募款,連組屋委員會都為他們家勸募善款,但最後她還是輟學了。
回憶起當時的無助,王宣謁仍傷心得不能自己,但想到在最困難的時候,有許多善心人伸手扶助,給予幫助和關心,王宣謁仍是充滿感激。
小學無法畢業,王宣謁心中沒有埋怨,卻對人生有著說不出的「不安」。她開始跑道場、做法事;不求財富,只求家人健康、平安。
她尤其害怕看到喪事,那樣的場景總會讓她想起父親往生時的那一幕——父親被送回家時,已經斷了氣,親戚們卻仍依習俗餵飯、歛衣。長大後只要參加喪禮,她一定事先喝符水、帶平安符。
第一次跟著慈濟志工參加助念,沒想到與亡者的距離如此接近,她全身起雞皮疙瘩,害怕極了。一次、兩次之後,原先擔心的事都沒有發生,她的心有豁然開朗的輕安:「我不再害怕擔慮,就像上人說的,『心正氣盛邪不侵』。」
新加坡華人一向保有傳統祭祀習俗,王宣謁加入慈濟後,將原本祭拜的葷食改為素食,之後連燒紙錢的習慣也揚棄了,日子反而更自在。
受到她的影響,弟弟、妹妹都加入慈濟。手足對母親很孝順,逢年過節會包紅包給母親。王宣謁說:「媽媽很節儉,把錢都存起來,怎知這筆錢竟讓她產生很大的煩惱。」
原來,為家庭奉獻一生的老母親,每天都在盤算著要怎麼把財產分給五個孩子。
母親患有心臟病,曾經三度心跳停止,「我老了,會生病,錢要留著看醫師……」王宣謁告訴母親,「要祝福自己,老天要您留下來,就是要您多做好事。」
今年初,母親決定把錢捐出來,受證為慈濟「榮譽董事」,歡喜接受上人祝福。
●
如今回首前程,王宣謁才發現一路走來,身邊總有許多貴人幫扶。
受證為慈濟委員,王宣謁有著懺悔和惶恐——懺悔自己做得不夠多、惶恐自己做得不夠好,但只要想到上人問弟子:「法船要開了,你上來了沒有?」她知道自己不能再躊躇卻步,要趕緊把握因緣,做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