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 打造福德基礎
◆11‧15《農十月‧初十》
【靜思小語】惜福累積福德,浪費耗盡福德。
病痛常相纏,精進無障礙
彰化寶廍環保站土地由志工楊秀蓮及先生施文彬無償提供。夫妻倆填整此地、加蓋全新鋼骨結構及烤漆浪板,站內連鎖磚及分類區建材,則多為九二一組合屋所回收。
六十六歲的志工洪林月霞,二十多年來陸續發現罹患五種癌症,病苦難以言述,且腰椎亦有損傷;但她仍持續投入環保工作,用正思惟與病痛相處。堅韌的生命力令人敬佩。
五十七歲的志工莊清井自幼兩眼弱視、左耳失聰,且腳部潰爛常需植皮;他卻擁有一雙巧手,可靈活地分解回收物,發揮生命良能。
「只要有心,人人都能付出,即使病痛纏身,仍能發揮生命價值。」上人表示,有些年長者未曾接受教育,卻能說出很有道理的話,「印證『心靜智就明』——心無雜念則智慧明朗。」
環保為道場,人才為寶藏
當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時,彰化志工黃梅、黃月枝,即洽商租借工廠用地作為大埔環保站。黃銀桐、李木訖、陳錫寬、李清樹,常駕駛環保車到自來水廠、銀行、醫院或市內小型環保站、私人工廠等地收取回收物,大家任勞任怨、歡喜付出。
外型秀氣的陳淑蓉和朱明珍都是年輕的「醫生娘」,參與環保一年多,每日都在回收點做分類,朱明珍還會駕駛回收車到小定點載運回收物。此地也有企業家夫人帶著外傭一起投入,在勞動中修行,讓心靈境界更上一層樓。
看到大埔環保站內有多位投入二十年的環保志工,自初始一路緊隨環保法印,上人表示感恩。「環保站有許多『人才寶藏』。人人在此藉事練心,改正過去習氣,真正是修行道場,也是福氣聚集之地。」
損福即損德,惜福則造福
在人氣旺盛的花壇環保站塑膠分類區,志工常見塑膠包裝裏仍有剩餘的食物。上人慨嘆現代人多不知惜福,對眾講述一則「損福即損德,惜福則造福」的故事——
有一個富翁,餐餐山珍海味,經常把吃剩的米糧倒到廚房後面的水溝裏。附近住了一戶貧困人家,看了很捨不得,就天天蹲在水溝旁撈米粒,將之洗淨、曬乾、儲存,累積了非常可觀的數量。
某一年,富翁家遭遇火災,又遇颱風、大水,把他的產業摧毀殆盡,變得一貧如洗,淪為乞丐。當他行乞到這戶窮人家時,窮人就把過去撿拾、曬乾的米粒,裝成一袋袋送給他。乞者如獲至寶,非常感恩;當窮人告知這都是過去他家丟棄的米糧時,他非常驚訝,為過去的奢侈、浪費,懺悔不已。
上人以此教眾:「懂得惜福,就有福德基礎;若恣意浪費,即使有福也會迅速享盡。而環保志工們能用心、用愛做資源回收,不僅是惜福,更是造福人間。」
歡喜做環保,行善更行孝
秀水環保站原是皮帶工廠,結束營運後,鄭秤志與鄭陳秀治伉儷無償提供作為環保站。每到大型環保日,鄭陳秀治會烹煮自家栽種的稻米與志工結緣;若有人送來選舉後的宣傳布條,她則會縫製成大袋子,用來裝分類物資。上人感恩賢伉儷不只惜福、造福,更廣結好緣。
福興環保站土地由志工黃秀器提供,她十年前曾罹癌,如今身心自在;她告訴上人,此生做得最對的事就是「走入慈濟!」未來的心願是成為大體老師。上人回應:「還久得很呢!」收到上人的祝福,她發願接引更多菩薩走進慈濟。
站長楊敏慧與先生徐坤清共同投入環保,高齡八十歲的婆婆徐陳雀也歡喜付出。上人讚歎徐陳雀老菩薩支持兒媳行善,自己也做得歡喜,一家人行善兼顧行孝,讓人感動。
九十一歲的王惜阿嬤每週日清晨四點多即步行到鹿港環保站做分類,是精進的環保志工,就連九十大壽也在環保站裏度過。
鹿港環保站有「家」的溫馨。志工洪能東原本因喪子之痛,無法走出心靈低潮,直到投入慈濟、做環保,才在大家庭裏療癒了傷痛;現在全家五代同堂,一起投入回收工作。
陣陣「鹿港風」吹來清涼,上人欣見老菩薩有環保可做、生活有重心,身體也因活動而健康;尤其洪能東一家五代同堂都在環保站付出,不僅富有愛心和善心,也實現了天倫之樂。
「福地福人居。若是居住在台灣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能付出愛心、惜福造福,台灣就能平安!」
日日勤行善,心開福就來
蚵寮環保站原本是曬穀場,由施福來和兒子施錫銘無償提供;但隨著志工愈多、回收物遞增,土地不敷使用,鄰居林清華等人慨然提供土地,成就了今日的蚵寮環保站。在福來伯與慈濟人的用心耕耘下,站內有一百多位環保志工。
七十三歲的尤幸阿嬤,二十多年前在工作中被紡織機器攪入右前臂而成殘,三年後又因車禍左腳骨折。阿嬤仍積極樂觀,經由謝阿玲師姊的邀約,開始在蚵寮環保站付出,愈做愈健康、愈做愈快樂。
上人對質樸熱情的志工們說:「能以清淨的愛心付出、開啟正信,天天行善而心安,心開運轉福就來。」
如何才能有福?如何才能健康?上人以尤幸阿嬤為例,一次次經歷災難,仍保持心靈健康,故能不斷從創傷、挫折中站起來。「能付出的時刻最有福、最健康!能打開心門,善用時間為大地人群付出,就能天天健康、天天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