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9期
2010-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四川】
  【二0一0年海外慈濟委員慈誠授證】
  草根菩提
  慈善國際‧斯里蘭卡
  祝福快遞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0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9期
  十二日 惜福就能有福

 

◆11‧12《農十月‧初七》
【靜思小語】求天賜福,不如自己惜福、造福。

醫療有愛,醫病有情

與中部地區醫療人士、人醫會醫師們談話,上人感嘆過去年輕醫師以感恩、服從的態度,虛心跟隨前輩醫師學習,可惜現在人缺乏謙虛與感恩心。「訓練新進醫師,最重要的是使之具有『尊重生命』的醫療使命感,才能及時搶救生命。」
上人期許醫療有愛、合和互協,提升大環境的醫療人文。
「稱醫師為『大醫王』,即是期許醫師也如佛陀般,是覺悟而有情之人。醫療不只追求技術上的日新月異,最重要的是醫師要以真誠的心,拉長情、擴大愛,讓病患感受到這分用心與盡心;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也心甘情願。」
隨著社會愈趨商業化,醫療也講求競爭、行銷,上人認為,這是自我降格的做法。「醫師要自愛愛人——自愛並非驕傲自大,而是要做一股清流。醫療是神聖的工作,醫師要以無私大愛醫治病患,病患要感恩醫師的再造恩情,之間關係絕非商業買賣。」
大乾坤四大不調,起於人心不調;唯有人人回歸清淨、單純的本性,世間才能調和。上人表示:「醫師能回歸清淨本性,自然能以無私大愛付出,用生命走入生命搶救生命;若病患的心也能清淨、單純,感恩醫師的再造之恩;彼此間就能連結出溫馨醫病情。」

疼惜大地,照顧心地

石岡環保站站長劉秀足從事美髮業,每星期會帶腦性麻痹的女兒一起參加分類工作;八十六歲江李鄉老阿嬤是志工中的模範生,身體雖不好,仍精進在街坊回收資源,且帶動家人做環保。
「過去人們有因果觀念,知道不能暴殄天物;而今生活富裕,人們卻失去勤儉惜福的道德觀念,恣意浪費。」上人籲眾在家庭中,重新建立珍惜粒米滴油的道德觀念。
東勢是十一年前九二一大地震災區,居民對於那一陣天搖地動記憶猶新。來到東勢環保站,上人教勉,天地四大不調,使大地受毀傷、蒼生受苦難;大家要謹記災難教訓,用心用愛保護大地。
「向外求福,不如自己惜福、造福。只要生活勤儉、減少消費,少耗資源多回收,讓物命循環再利用;留福給子孫,就是功德。」
苗栗卓蘭環保站,最早的環保種子吳金英師姊是水泥工,有感於工地廢料隨意棄置,非常浪費,遂將鐵絲、角鐵、鐵條、鐵釘、水泥紙袋等一一收集,在自家屋簷下開始克難做環保。
如今站內有三位高齡的專業高手——李馮素娥阿嬤負責鑑定、挖寶,詹侯阿粟阿嬤用心分解,廖本秋阿嬤是撬破高手。她們合作將各種回收物料仔細分類,不但能讓廢棄物變黃金,又能將垃圾量減到最少。
「老年人在環保站持續發揮人生良能,年輕人來此增加智慧、培養品德;做環保好處多,既疼惜大地也照顧心地。」上人肯定大家在環保站復健身心。

勤儉惜福,心靈富有

后里地區的環保志工在聯絡處做寶特瓶分類,現場布置寶特瓶還原再製紡織品的十一個流程,教導大眾惜福愛物;也善用寶特瓶蓋做象棋等益智遊戲;洗手檯是利用回收的鍋子做成,十分特別。
環保需要人人從生活中落實。上人期許大家在民風淳樸的后里地區,推廣勤儉的生活方式。「人心追逐欲望而迷失,造成社會紛擾不安、大地污染;唯有人人惜福,才能減少災難。」
上人表示,人心和,家庭、社會即能和諧;家家戶戶勤儉惜福,讓大地資源不匱,心靈也能歡喜而富有。
志工林秀滿運用住家對面的菜園空地,搭起簡單的鐵皮屋,成為南屯區文芳香環保站。面積雖然不大,但回收物擺放井然有序,每天有近二十位志工在此分類整理。
環保站位在市中心,各級學校學子都會來學習。上人囑志工用心教育小朋友,讓他們從小就懂得惜物、疼惜地球;也要向社區鄰里多宣導,瓶瓶罐罐乾淨回收。
向上環保站平日舉辦插花、手語班接引社區會眾,辦讀書會傳法髓,並善用每個牆面與角落,布置海報無聲說法;寶特瓶底串成屏風,在牆面釘書架,擺設上人著作,供志工借閱。上人讚歎環保站空間有道氣。
今日最後一站來到台中市國豐街的錦志環保站。周錦志師兄不捨環保點多次搬遷,雖然開機車行僅能維持家庭開銷,仍在太太支持下購地,成立環保站。
迷你空間發揮大作用,樓上夾層堆著一袋袋的寶特瓶,戶外車棚下約三坪作為拆解區。錦志師兄在五年前種下一棵龍眼樹,期待長大成蔭,讓志工工作時好遮陽。
七十多歲的林進坤、薛瑞吟伉儷,每天清晨六點多就來做分類:先生曾因車禍骨折,醫師研判開刀後最快三年才能走路,但他藉整理紙箱當復健,約一年時間就能正常行走。
上人稱許周錦志夫婦互敬互愛,以身作則,成就幸福家庭;也感恩他把握機緣成就環保道場,集合眾人愛心保護大地。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