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七日 大覺悟、大懺悔
◆11‧6~7《農十月‧初一至初二》
【靜思小語】唯有覺悟,才會懺悔;有懺悔心,才能自我改變。
以天下安危為己任
印尼默拉皮火山自十月二十六日以來數度爆發,昨日凌晨噴發規模之大更是百年罕見,造成七十八人喪生;數以萬計民眾被迫撤離外地避難。早會時間,上人心疼述及從新聞畫面中,見老幼少壯全身厚灰倉皇逃生,更有不少人因熱灰而灼傷……而東南亞其他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近來皆飽受豪雨成災之苦。
「莫以為遠方的災難與己無關,同樣生活在地球上,彼此息息相關。天下有難,匹夫有責;不能對苦難不知不覺,也不只在災難發生時聞聲救苦,更要積極『防災』。」
天災如何防範?上人指出,需要四大調和;如何才能四大調和?必須淨化人心。「面對大自然發出的警訊,人人要及時覺悟;唯有覺悟才會懺悔,有懺悔的心,才能自我改變。」
《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世間無一物可長久擁有,享受、爭奪愈多,造業愈多。上人教眾莫再懵懂度日,為了自身欲念、追求財子壽,而虛度光陰。「要回歸清淨無染、靜寂清澄的本性,既無煩惱亦沒有顛倒亂想,且發大心、立大願,才能真正讓世間平安!」
看見南非祖魯菩薩
南非慈濟人十月上旬舉辦為期三天的本土幹部研習營,一百零八位學員分別來自約堡、普利托利亞、伊莉莎白港、東倫敦、新堡、布魯芳登、雷地史密斯、德本等八個地區,還有一位來自辛巴威。三天研習營中,借用一所小學的空間會聚一堂,餐餐食用香積飯。
七日早會時間,上人稱歎南非志工在克難的環境下學習豐富的培訓課程,精進不亞於其他國家。
「即使膚色、文化及信仰背景不同,每個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心,同樣純真的心靈大地。感恩南非慈濟人以真誠大愛為種子,於僑居地用心撒播、耕種,用心陪伴、輔導,如今粒粒種子不只萌芽,且已長成大樹。」
上人讚歎南非祖魯族志工正法入心、信仰堅定,發心之時即已篤定「內修」且「外行」,把握因緣勤精進,為濟度眾生而克服一切困難。以德本為例,超過五千位志工散居在一百多個村鎮,他們自身雖貧窮,卻透過種菜自力更生,且為逾五千名孤兒供應熱食。
一位六十七歲的獨居奶奶患有關節炎、肌肉萎縮,長期思念去世的先生而緊閉心門。七十歲的祖魯族慈濟委員慈蕾師姊,跪著幫她按摩腳趾頭,並致上福慧紅包祝福,鼓勵她多到戶外活動。
「這分真誠的付出、尊重的愛,確實是人間菩薩!」上人讚歎慈蕾師姊愛的示範。
而志工辛茜亞歷經先生外遇、酗酒、往生,她靠打零工、撿塑膠袋編織包包賣錢,獨自撫養五個孩子,一度窮到只能撿垃圾桶中殘餘的食物給孩子吃。二○○三年慈濟冬令發放時,辛茜亞以破舊的布條背著小孩來領取物資;當她從志工手中接過乾淨溫暖的毛毯,用以擁住孩子的同時,看到華人志工親切的笑容、真心擁抱她的同胞,辛茜亞遂發願要成為慈濟人。
辛茜亞在貧窮的祖魯族部落向大眾募愛心,靠著折合新台幣五角、一元的小額捐款或捐贈的食物,來照顧孤兒三餐。
「心念一轉,加上慈濟人的支援,她挨家挨戶去募心,匯聚點滴善款,並且墾荒種菜,竟能照顧一百多位孤兒!」上人稱歎辛茜亞雖貧窮卻能發心;也慨嘆世間天災人禍、乃至人心彼此明爭暗鬥,故不得安寧、不能自在,衍生種種苦。「唯有用真誠的心與愛相互關懷,人間才能平安、和諧。」
甘願接受才能滅苦
七百位中彰區「培訓慈誠委員尋根暨精進研習」於花蓮靜思堂圓緣,在此同時,桃園靜思堂有兩百八十四位桃園新竹培訓慈誠委員透過視訊連線,同步聆聽上人開示。
「每一位受證的慈濟人,都必須守十戒。守十戒能成就個人品格、展現人品典範,故要不斷提醒自己奉行;守戒而有定,就可以發揮智慧。」
上人指出,「定」就是專心,專心則能達到經典中描述的「六通」。如此刻花蓮、桃園兩地的慈濟人能看見彼此的身影、聽到對方的心得分享,就是運用科技以達「神足通」、「天眼通」及「天耳通」。
「宿命通」乃能知前世事。上人說,慈濟人皆知「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今生劇本在過去生已寫好。「過去的既不能改變,就要用心於現在;已成的果,要甘願去接受,才有改變的機會。反之,不甘願則會被過去的業糾纏不休。」
許多人都曾經迷茫或經歷苦難,上人開示:「佛陀初轉法輪即言『苦』,復解說『集』,繼而教導大眾如何『滅』,同時指引出一條『道』路。要用單純心來接受佛陀的教法,而非鑽牛角尖,愈鑽愈深就會愈不見天日。」
上人勉眾,過去生如何並不重要,現在乃「集」過去的緣而受果。「唯有隨順因緣、甘願接受,不好的緣才會漸漸消除,並轉為好緣;這也是『滅』苦的方法。」
再談「他心通」。上人說:「有人說:『師父,您的話好像是針對我而說……』問我有沒有『他心通』?我要告訴大家:沒有。這是因為有緣而契機,故能接受法,進而力行。」
「六通」之中,最重要的是「漏盡通」。上人表示,除盡煩惱、無明、雜念、欲念,法才能入心。「就如一個又髒又破的桶子,即使注入再多清水,水也會流失,而污垢仍附著桶內。故起煩惱時,要自我警覺;唯有煩惱除盡,法才能存心。」
「禪」乃正念、正定;上人教眾時時行中有法、法中有道、道中有禪。「有求必有苦,無求則無煩惱;該做的事,做就對了!四十多年前假如我沒『做』慈濟,此刻大家也不會『坐』在這裏。故有做有得——得來今日你我有緣。」
上人殷勉大眾,於靜思法脈中相互傳承,在慈濟宗門裏合和互協;致力使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