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9期
2010-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四川】
  【二0一0年海外慈濟委員慈誠授證】
  草根菩提
  慈善國際‧斯里蘭卡
  祝福快遞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0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9期
  【回首‧展望】 墨香雋永 勾勒新建築靈魂——方亭慈濟中學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嘉明

從板房教室到永久校舍,總有一方空間提供師生專注揮毫,
提懸收放之間,度過強震後的重建時光。
方亭中學歷經半世紀發展,成為什邡市的升學名校;
更將以書法教育、感恩文化,賦予新校舍靈魂,創造另一個顛峰。


少年洪厚甜,一九七六年進入什邡的城關二中就讀;那一年七月,發生了死傷慘重的唐山大地震,九月毛澤東過世。整個中學時期,中國政治社會發生重大變革,讓洪厚甜記憶深刻。
在教材設備、物資匱乏的年代,洪厚甜入學時還得從自家帶板凳前來。師生克難學習,校務卻蒸蒸日上;一九八四年學校遷往什邡市城區方亭建設新校舍,正名為「方亭中學」。
方亭中學素來重視師生們的書法教育,是四川省第一所「全國寫字教育實驗學校」,藉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普及,來薰染人文素養。正因如此,什邡市在二○○八年獲文化部授予「書法之鄉」美譽,書法遂成為什邡的一張城市名片。
少年洪厚甜如今是傑出畢業校友,擔任中國書法協會理事、什邡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被尊稱為「什邡(人物)三寶」之一。
在創校將邁入半世紀、師生書法教育與學業成績斐然的當頭,方亭中學奮起的身影卻重重摔落——校舍在汶川大震中受損,即使加固也無法達到政府要求承受地震的級別,需全部拆除重建;二十四個班級、一千兩百位學生遷往簡易教室,等待重建之日的來臨。

援建工程 傳遞「感恩」文化

方亭中學始建於一九六三年,創校時只有兩位老師、五十名學生,先後在印刷廠、火柴廠舊址等地克難辦學。校方推動「勤工儉學」,以勞動收益補足教育經費,燒磚、開辦印刷廠……學生們半工半讀雖然辛苦,但教師敬業,拉拔起升學率,受到教育單位重視投入費用增修教室;校名也從「城關民中」、「城關二中」、「城關中學」更名為「方亭中學」。
方亭學生考取當地最好的什邡高中,比例在全市排名第二;而什邡市考上北京、清華、同濟、復旦等一流大學的第一人,幾乎全是方亭校友。
歷經四十餘載風雨,二○○八年學校遭遇汶川強震;災後兩個月,慈濟基金會即與什邡教育單位完成援建協議書簽訂,原址重建,年底動工。
「一個民間團體,有多少能力呢?」學校語文教師賴雲,乍聞來自台灣的慈善組織願意全資援建學校,心中不是沒有懷疑和擔心;直到上網搜尋,看到慈濟曾在安徽省全椒縣興設慈濟中學,「這下我心安了,對重建開始充滿期待。」
方亭中學位於什邡最熱鬧的市區中心,施工期間校方立起二十平方米的設計圖看板,讓過往人車都能清楚瞧見來自台灣的援建愛心與學校願景。
因援建因緣,賴雲認識許多慈濟志工,他好奇著,為何志工總是雙手合十,臉帶笑容向他道感恩?「當然要感恩您們,讓我們有機會來到四川災區付出一分力。」這種說法讓賴雲很震撼,更認為是值得傳遞的「感恩文化」。
他帶學生在工地外圍參觀,親睹新校園建築如雨後春筍一節節冒出來;志工們也透過「靜思語教學」、慈濟歌曲帶動唱等方式,和師生分享「孝順」、「感恩」、「愛」等主題。黃銀志老師說,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不曾見過這樣的互動模式,師生們深受感動,接受度也很高。
學生們喜歡「我很幸福」、「幸福的臉」、「人間有愛」等慈濟歌曲,音樂老師徐富傳認為:「志工教孩子,什麼是幸福?當唱進心裏,我看到那些在地震中受創的學生們淚流滿面,通過感動化為感恩……」
「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別人溫暖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到幸福、快樂。我認為慈濟音樂與歌曲的妙處,就在這個地方。」徐富傳說出他的觀察。

書法藝術 書寫慈濟人文

賴雲說,兩年來因著施工位置與需要,板房教室搬遷過四、五次,但大家不覺得疲累,「因為每搬遷一次,就意味著距離新校園又更近一步了。」
二○一○年九月一日「方亭慈濟中學」完工啟用。慈濟將學校大門轉了個方位,遠離了熙攘馬路,改面向「筏子河」;這條小河穿流過整個什邡市。「有河流方有靈氣啊!」站在筏子河畔,從新校園大門望進去,學校建築中軸線一路貫穿穿堂、集會堂,逐漸升高的建築層次感,也象徵了步步高升的教育理念。
賴雲一九九一年即到校服務,身為學校最資深的教職員,二十年來也曾歷經遷校大事,但如今的新校園是校史上最寬闊、最美麗的一次。
校內也規畫了書法教室,擺置適合揮毫的大桌,還有櫥櫃收納各式硯台、碑帖;書法老師陳立新說,師生將大量書寫「靜思語」,裱框吊掛於校園廊道與教室,「安人心,也讓人產生博愛情懷。」
學校門面的「什邡市方亭慈濟中學」招牌,由洪厚甜親撰。「書法藝術,是進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一個便捷通道。」洪厚甜說,書法教育是方亭中學人文涵養、素質教育的一個特色,其「規範」、「端正」、「整潔」等教育宗旨,和慈濟人文的期許不謀而合。
「我內心對台灣的認識,其中一塊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慈濟。」洪厚甜說,十年前在偶然機緣下讀了證嚴法師的《靜思語》,他頗有觸動,推薦給許多友人。後來得知初中母校將由台灣慈濟援建,他非常興奮,還不斷鼓勵簡明富校長,「一定要將慈濟精神,作為學校推動的重要力量。」
什邡市在汶川地震中犧牲了六千多條生命,「世紀性的災難,也換來空前的歷史性重建機會。」新校舍建築從打基礎開始,洪厚甜即時常參訪,「這個學校獲得援建的不只是硬體,而是靈魂。」
洪厚甜最想對學弟妹說的還是「感恩」:「感恩最好的形式,就是轉換為我們對社會奉獻的實際行為。也就是說,將慈濟對學校、對社會奉獻的這分恩,再接棒傳遞下去;讓這種思想傳播得更寬更遠!」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