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展望】 傳播青春影響力—— ——遊仙區慈濟實驗中小學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嘉明
「慈濟不只修學校,也培養人。」
援建期間,校方感受到「慈濟人文」的益處,
決心在新校啟用後,將之規畫為一門課;
雖然中小學基礎教育短短數年,但這分豐厚的禮物將讓孩子們一生受用。
迷濛細雨浸溼了街道,黃土泥濘,但阻擋不了尚慧走向學校——她盼這一天已經盼了一年多,不時從家中遠眺這棟日漸完工的建物,終於等到開學日,她將裝滿而無法扣緊的書包攬在懷中,在雨絲中一步步前行。
校門口地下排水工程因為天候不佳而延期,家長們一手提著棉被、一手忙指揮著孩子避開泥水,老師與工友在地上鋪設木板,方便報到的人潮行走。
尚慧從人群中找到同班好友全薔葳和袁悄,興奮地分享暑假生活;得知她們將入住新宿舍,尚慧嚷著等等也要進去瞧瞧有多麼舒適。
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市,是中國重要的國防科學研究以及電子工業生產的基地,在汶川強震中嚴重受創,許多學校面臨拆除重建的命運。為集中重建力量,教育局將鄉村小校合併到市區學校,慈濟即援建了兩所九年一貫學校:遊仙區慈濟實驗中小學、朝陽慈濟學校。
尚慧就讀遊仙中學,初一入學後在板房教室求學,和遊仙小學合併的臨時校區空間不大,每個年級輪流下課使用操場,有時上著課,心也不知不覺飄到外頭。
舊校成為危房,新校仍在建設,克難的求學生涯讓師生高度期待嶄新的校園;如今眼前廣闊的操場,以及通風、採光良好的教室,讓女孩們再也掩不住好奇與笑意!
重建處境艱難
相互照顧就不虞匱乏
「地震時,煙塵瀰漫、昏天暗地;還好我們每學期都有做防災演練,學生就按照演練路線逃生,全數安全。」遊仙中學校長張鯤說。
但當下他也發現,這會是一時間難以恢復的大災,機警地調派教師立刻到鄰近批發市場採購大量食物、藥品、帳棚布備用。
通訊中斷、停水電、交通受阻,當晚教師們搭起帳棚,發麵包、礦泉水給師生和民眾,「躲進校園避難的鄰近鄉親約有三、四百人,我們連續發了三天方便麵。」
震後第四天,糧食逐漸用罄,飲水也不足。於是張鯤召集男老師,從學校旁的古井打水,又在完好的廚房整理出大灶台,從里辦公室拿來米、到民家的菜園摘取蔬菜,準備稀飯、饅頭、炒蔬菜等簡單熱食,讓住宿學生以及避難居民果腹。漸漸地遊仙中學竟然成為當區的糧食供應點,每天提供近萬人次的三餐。
「帳棚裏,從九十多歲的老人家到幾個月的娃娃都有,住了一段長時間。時節近端午,我們就想,若能給他們吃個粽子多好。」張鯤說,災後月餘許多商店依舊無法營業,教師們跑了很多地方才買到粽子,滿足了願望。
「在困難的時候,有能力幫助別人、給別人關愛,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張鯤說,災難後見到大家的笑容,就感覺有希望。
交通恢復後,校方積極設法復學,從傾毀的校舍搶救出影印機,在操場影印教材,由老師們送到學生家,讓孩子協助父母重建家園時不忘學習;家訪時也了解學生受災狀況,有沒有家人受傷?生活是否需要幫助?
教職員也搭起帳棚,通知初三學生返校準備中考。「那段時間,一有餘震學生就嚇得往外跑,老師常喊著:『我們在帳棚裏,別慌啊!』可見得恐懼一時無法消除,於是趕緊替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四川盆地的夏季悶熱多雨,帳棚不時淹水,師生汗流浹背;直到上海建工集團將遊仙小學和遊仙中學兩校合併建成臨時板房教室——「申遊愛心學校」,才稍稍改善日曬雨淋的辛苦。
張鯤認為沒有花草樹木的板房學校像個倉庫,所以召集教職員回到舊校區,將樹木移植到臨時校區,「把學校布置得美麗些,學生會感覺和原來的學校差不多,心靈恢復得比較快。」
隨著氣候入秋,後勤主任劉鈞請中醫師開了增強抵抗力的中藥,細心熬製補藥湯,每天提供全校師生飲用。「秋季到春季這段傳染病多發的季節,我們學校沒有發生過流行性疾病。」劉鈞說那段日子很克難,但大家胼手胝足度過,如今想來很欣慰。
新校與眾不同
師生行止散發質感
二○○八年七月,慈濟志工造訪遊仙之後決定援建。工程期間,劉鈞負責與相關單位溝通,還要回板房教室張羅校務,兩頭奔忙、一度累倒,但他說:「一切辛苦都很值得。看見慈濟營建委員親自示範抹灰給工人看,小小的角落也嚴格要求。我身為學校的一分子,怎麼能不盡心盡力呢?」
二○一○年九月一日,新學校啟用,更名為「綿陽市遊仙區慈濟實驗中小學」。校舍以沈靜的灰色為基調,以傳統合院為造型,營造整體校園的向心力;校門也規畫出「入口廣場」,寬闊而通透的空間設計,更顯大器。
「慈濟給我們修學校,校園風格反璞歸真,並且仔細規畫每個空間,將土地發揮最好的利用。」張鯤讚歎新校舍外觀與眾不同,一磚一瓦都散發著氣質與人文。
校方編寫了一本入住指南,讓學生遷入前熟讀。劉鈞說:「我們知道善款來之不易,這間學校匯聚很多人的愛心,所以要好好珍惜使用。」
從小地方,就可以發現師生對學校的愛惜——早自習前、午餐後、放學前,三次打掃;下課時間學生會拿著抹布撫去盆栽葉片上的灰塵;走進宿舍,棉被整齊疊成豆腐塊,盥洗用具擺放整齊,連看不見的床底下,一雙雙鞋子也收納有序。
幾次與慈濟志工互動,張鯤有感於慈濟人文對學生產生正向影響,力邀志工到板房學校舉辦「慈濟人文交流」;新校舍啟用後的新生訓練,也安排慈濟志工教授人文課程。
張鯤計畫將慈濟人文編寫成教材、變成一門課,讓師生傳播好的思想,進而影響家庭,「希望把大愛精神留住,傳承下去。體現慈濟的辦學思想,讓我們和其他學校不一樣。」
●
慈濟人文課程中,志工說故事、放影片,和學生分享行善、行孝、環保、靜思語等內容;當天,尚慧放學回到家中,趕緊打來一盆水替爸爸媽媽洗腳。
尚慧說:「以前都沒有體會到爸媽辛苦工作是為了誰,上了課才知道,我應該要感恩爸媽。」尚慧的媽媽說:「那天娃兒好像變了一個人,竟然自己動手做起家事,我讓她別做,她還說媽媽我長大了,要替你分擔。」
張鯤從教師和學生身上看見改變:「慈濟不只修學校,也培養人。我們的孩子在經過這三年的慈濟教育薰陶,當進入高中,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在一起時,他們的言行舉止會給周圍的人起示範作用;慈濟人文精神就烙印在他心上,落實在他的行動,讓他終身受益。」
五十多年前的觀音廟私塾,歷經多次遷校、併校,如今成為孕育良才的遊仙區慈濟實驗中小學。張鯤說:「雖然花蓮與遊仙距離很遠,但慈濟已經播下種子,我們將會生根、開花、結果,發揮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