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9期
2010-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四川】
  【二0一0年海外慈濟委員慈誠授證】
  草根菩提
  慈善國際‧斯里蘭卡
  祝福快遞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0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9期
  【師者提燈 為學子照路】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嘉明 


曾經,他生起到大都會發展的念頭,但現在他不捨離開家鄉了,
這裏有他鍾愛的學生、教學的使命,還有可具體實踐的生命意義……


下課時間,洛水慈濟中學英文老師李林,提著麻袋、拿著夾子,帶動學生在校園四處撿拾垃圾和可回收的廢棄物;「都是資源,不要浪費了。」他說:「這是跟慈濟學的。」
忙碌的教學工作,沒有減損李林投入慈濟志工服務的精神,雖然少了休息時間,但他覺得有意義,對學生也有幫助。
「在學校,我定位自己是慈濟的種子,教學生『口說好話,心想好意,手做好事,腳走好路』是本分事,也身體力行帶動珍愛地球,讓大家都是環保種子。」

李林的老家在什邡市皂角鎮李冰村,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父母盡力培養他上大學,「大伯家三兄弟都很有成就,我們家就我一個孩子,父母總希望我有出息。」
為了父母的期待,也為了擺脫農村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宿命,他用功向學。「大學修的是數學,現在卻是教英文;因為當時學校缺英文老師,所以我就邊學邊教。」他不斷自我提升,任教十二年,頗獲校方和學生的肯定。
這分自信,卻在汶川地震受到打擊。「灰煙濛濛,學生一個個從教學樓往下跳……一位爸爸抱著已經往生的孩子,背一會、放一會、抱一會,不知道怎麼辦,看得我心都碎了……」
震時一幕幕駭人景象,常常盤踞心上;身為老師卻無法保護學生,他十分自責,恐懼與害怕的情緒深深困擾他,甚至罹患輕度憂鬱症;透過心理輔導治療,才漸漸撫平創傷。
「一轉眼,房子塌了、生命沒了,人竟然是如此脆弱。」李林不斷思考著生命的意義,當他看見慈濟志工來到家鄉煮熱食、探鄉親,有不小的震撼:「這些人真是善良,還專程從台灣跑來為我們煮飯。」
兩個半月後,慈濟替洛水中學搭建臨時板房學校,還舉辦安心就學活動,李林深深被志工的氣質吸引:「服儀整齊、態度誠懇、笑容親切,好美的一個團體。」
看著志工做好事、幫助鄉親,李林想:「也許生命的意義就是付出。」於是二○○九年十一月,他與妻子孫碧、五歲的兒子俊甫,一起投入洛水慈濟服務中心的環保工作,也參與手語學習、靜思語教學、樸實藝術等活動。
李林說:「兒子俊甫在服務中心久了,慈濟人文吸收了不少,常常教育我說:爸爸不許喝酒了,慈濟人不喝酒的。」在服務中心用餐公筷母匙,俊甫回家也央求比照辦理,動筷之前唱感恩歌,感恩眾生辛勤耕耘,才有桌上的佳餚。
看到孩子的表現,同為教師的李林夫妻深信好的觀念會在小小心靈萌芽,因此也在班上推動生命教育。
李林說,以往總是希望學生有好成績、考上好大學,教學態度嚴格,更心急地用責罰來讓學生符合自己的期待;但接觸慈濟後,他認為好品德比好成績更重要,也開始懂得傾聽學生,並教之以理。他說:「修理一頓當然是最簡單的,然而教育的重點是在改過,打罵責罰雖然遏止犯錯,但孩子是因為怕你不敢犯錯,卻不明白錯在哪。」

走在洛水慈濟中學,李林說他最喜歡從集會堂往宿舍後山望去,白雲襯青山,美景盡收眼底。「以前上學的環境、硬體的設備沒這麼好,現在這六百多個學生好幸福啊!每當我走在校園,就會告訴自己,如果我不教好學生,實在愧對這樣一個好學校。」
李林在洛水慈中教書、妻子獲聘到洛水慈小任教,這兩所學校從板房校園到永久校舍,都由慈濟援建。而李林的媽媽徐朝蓉,幾乎天天到慈濟服務中心當志工,一家人與慈濟結下牢牢的緣。
「從地震發生到現在,慈濟一直陪伴著我們,不是東西發一發就走了,這分堅持讓我很感動。」李林也曾有到大都會發展的念頭,但現在他堅毅不動地說:「我不會離開洛水,因為慈濟在這裏。慈濟點燃了我的心燈,我要將這分光亮延續……」
(資料提供/黃沈瑛芳)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