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9期
2010-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四川】
  【二0一0年海外慈濟委員慈誠授證】
  草根菩提
  慈善國際‧斯里蘭卡
  祝福快遞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0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9期
  【主題報導‧汶川入冬 新校園‧新笑顏】

企畫‧邱如蓮、李委煌、黃秀花 
攝影‧蕭嘉明

◎撰文‧李委煌、邱如蓮

冬季攝氏十度以下低溫,如常籠罩四川盆地;
孩子們剛從侷促的臨時學校搬入永久校園,無暇畏寒,盡情奔馳。
一千個日子過去了,汶川地震災區被形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變化中最可喜的,是堅固新穎的校舍和學童燦爛的笑容。
世紀性的災難,換來空前的重建機會,
每張笑臉,都寫著「重生」與「感恩」!


一月下旬入冬,什邡市洛水鎮清晨攝氏十度低溫,濃霧籠罩在洛水慈濟中學灰樸淡雅的校舍聚落間。魏雲露和同學穿上校服,縮著脖子、手也躲進衣袖,從宿舍走向教室;她的步伐慢而穩,看不出和其他人有何不同,但她的左腿卻有著一輩子忘卻不了的傷。
兩年多前,天搖地動那一刻,沒遇過地震的同學們全嚇得愣在坐位上,魏雲露喊著要大家快跑!逃生途中她被壓在崩塌的樓板下,在醫院醒來時,才知道班上三十九人只有十六位活了下來。
震驚全球的世紀災難、板房學校的艱難學習、兩年多來的刻苦生活,魏雲露熬了過去;她失去了左小腿,新裝上的義肢得隨著身高增長不斷調整,但她以嶄新眼光看待生命,「地震那刻跑在樓梯間,我心中想的是只要活下來就好。直到現在我還是這麼認為:生命在,什麼都有可能!」
二○一○年九月一日升上初三,魏雲露搬進重建完工的洛水慈濟中學,也遷進宿舍,全心準備中考。「地震後我就很怕上高樓,但新教室是兩層樓建築,穩固安全,教室寬敞,感覺也就不那麼怕了。我希望以後能考上音樂學院,繼續鑽研琴藝,替逝去的朋友完成願望。」倚著二樓陽台的欄杆,魏雲露望向寬闊的操場,陽光早已消融了濃霧……

光陰與大愛 療癒傷心地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強震造成八萬人罹難,逾三千所學校受損嚴重,需要重建或加固;中國大陸傾全國之力,以省、市對口重建受災縣。
德陽什邡市由北京負責援建,二○一○年五月,連接成綿快速道路、貫穿什邡市的「北京大道」鋪設完成,從成都到什邡僅需一小時。
什邡市洛水鎮兩年多來幾乎無處不在施工,安居房(永久房)、道路系統逐項落成;大街商家生意興隆,少不了寢具、窗簾、布飾、爐具等重建新居所需的物品,象徵著創傷正在縮口,村民生活步調趨回常態。
來到柳河社區,柳樹整齊林立在柳河畔,永興公園裏的樹蔭下,只見一桌桌人影,悠哉地泡著茶、吐著菸、摸著牌、打著盹。此種景象在四川並不稀奇,然而兩年多前的永興公園曾經被帳棚給占滿,成為災戶臨時的家;一批批慈濟志工抵達,在公園前號召居民齊來煮熱食、協助診療衛教,長達三個月,之後又建設服務中心,長期陪伴居民。
公園前不遠處,隔著窄窄的柳河一隅,樸拙的水洗石子建築矗立著,那是慈濟援建的洛水幼兒園;隔著一條馬路,面對面的也是同樣建築形式、亦由慈濟援建的洛水小學。以空間規模及獨特造型而言,足以成為洛水鎮地標。
什邡市是災後慈濟長期援建著力最深之地,建有四所希望工程——方亭慈濟中學,以及洛水鎮的洛水慈濟中學、洛水慈濟小學、洛水慈濟幼兒園。
永興公園旁的洛水中學舊校址,目前已改建為醫院。汶川地震摧毀洛水鎮六成房舍,約三百五十人罹難,其中有一百零八人就是洛水中學學生。沒人想在這塊傷心地上重建校園,師生、鎮民們都希望異地重建。
由台灣建築師陳世達設計的新校舍,視線從大門穿過穿堂,視覺通透,映襯著層疊綠山,晴朗時藍天白雲,陰雨時灰如水墨,頗具韻味景致。也因此在「重生——什邡五一二地震周年紀念」展覽中,被評選為重建優良作品,模型曾在北京的首都博物館展出。
近千個日子,慈濟志工出入身影不曾間斷,擁有三萬五千人口的洛水鎮,幾乎無人不識來自台灣的慈濟,而他們也透過慈濟來感受台灣豐沛的愛心。
什邡市政府副祕書長黃劍談到他的觀察:「慈濟身體力行、親力親為,並非資金到位就走了。舉凡煮熱食、急難醫療、板房教室、冬令發放、永久校舍、文化交流等,我覺得慈濟把心留在這裏了,這過程中也影響了許多人。」
黃劍肯定慈濟是用真心在做援助的事,「我在洛水看到許多本地鄉親也參加了慈濟志工,環保意識和助人意識在增強,我覺得很了不起。」

十三所希望工程 孕育美感

汶川大地震後,慈濟基金會於綿陽市、德陽市、成都市、雅安市援建十三所中小學,分布位置比台灣的南北距離還長;將近兩百六十八班、一萬三千位學子,二○一○年初開始陸續遷入新校舍。
慈濟援建相當重視師生的心靈感受,因此不遷就舊有建物,而是「整體設計」、量身訂做,兼具功能和美感。
台灣建築師郭書勝前往四川勘察重建基地,發現校舍建築和早年台灣學校一樣,較重視使用機能;而慈濟期待校園環境能展現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美感元素,以「簡單」、「整齊」與「沈穩」為設計原則。郭書勝解釋:「如果教學空間能讓人靜下心來,孩子就不易出現不雅的動作,久而久之會形塑出好的行為舉止。」
這些學校普遍運用人字型屋頂造型、灰色系洗石子外牆及屋瓦等,和傳統川西建築「青瓦白牆、斜坡屋面」的特徵頗神似;再就各地民情風俗、各校發展脈絡做變化。
洗石子外牆的外觀特色,郭書勝認為:「有很明顯的校園辨識度,就像是慈濟志工身上的藍天白雲。」此外,慈濟也重視「建物與大自然結合」——利用水、樹、石材等天然元素來強調自然教育、物命教育。
例如雅安市名山縣的名山一中,以孔廟古蹟為中心做校舍配置,延續孔孟精神、融合古今建築風格。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的孝泉中學,校內有兩棵一百八十七歲的銀杏樹,慈濟特地將宿舍樓往旁退縮,保持古樹的成長空間,以彰顯老樹是校園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
孝泉中學由台灣建築師黃建興設計。校長魏友東說,旌陽區的學校由不同團體援建設計,美則美矣,「但慈濟學校『樸實無華』,我感覺特別耐看。」副校長鄭門喜也認為,洗石子外牆看來樸素,「但校園裏最生動的色彩,應是由學生、老師們共同來彩繪。」
    
典範教師 帶動學生成模範

孝泉中學校長魏友東回憶,地震後教學樓垮塌,他六神無主,常常坐在操場看著破損的校園,腦袋一片空白,不到三個月就瘦了近十五公斤;後來慈濟決定援建,他才感覺有希望,「重新活了過來。」他特別提及,今年專家前來孝泉中學驗收工程,還開玩笑地說:「施工品質不符合國家標準——因為它已『超標準』了。」
綿陽市遊仙區慈濟實驗中學校長張鯤也說,慈濟施工水平,在綿陽可說沒有其他重建工程品質能比得過。「慈濟遠從幾千公里外的台灣,來到四川災區幫我們建設校園,不只出錢,更堅持工程品質。如此用心,我們這些接受援助者,怎能不珍惜使用?」
師生們把歡欣感恩之情化為行動——洛水慈濟小學的老師們,領著兩百位學生在新校園種下一萬五千棵樹苗;方亭慈濟中學的老師也帶領學生鋪設連鎖磚,將全新的課桌椅搬往各個教室……參與校園重建,未來會更珍惜這一磚一瓦來之不易的新學校。
慈濟不只援建硬體,還持續舉辦教育交流活動——為師生帶來靜思語教學、環保、音樂手語帶動等課程。慈濟志工無形間展現的生活涵養、言行舉止、思想觀念等「慈濟人文」,則成為一股豐沛能量。
洛水慈濟小學校長權少強說,「慈濟」兩字在二○一○年二月已正式通過大陸「馳名商標」註冊,學校能由慈濟援建並在校名用上這兩字,他感覺挺光榮。率領師生遷入新校舍,他以身作則戒菸,決心打造「無菸校園」。而多所希望工程的師長也積極跟進,並在校內推動資源回收。
昔日,雅安市名山縣前進小學彷彿隱匿在山區,整體重建後已成為當地最好的鄉村小學,時有民眾參訪,不少外鄉鎮的父母前來爭取就讀機會,校長宋如偉考慮到教學品質,還是以招收前進鄉的孩子為主。
宋如偉相當重視素質教學,「我參加了慈濟人文交流活動後,希望前進小學畢業的孩子無論在說話、做事、甚或吃飯都要是典範。要達到這個目標,老師們必須當模範,在校園看到垃圾,自己要先撿起來。」
成都市金堂縣的韓灘慈濟小學校長吳勝斌也有如此想法,他在政府教育單位從事多年管理工作,如今重返第一線即是為了提升金堂縣整體教育水平,希望藉校園重建之緣,依託著慈濟教育資源來發展師生人文內涵。

呵護建物寸寸長 庇蔭學子

十三所希望工程學校,二○○八年十二月下旬多校同時動工,兩年來陸續啟用;目前僅剩二○○九年底動工的綿陽市遊仙區朝陽慈濟學校施工中,預計二○一一年完工。這段期間,營建處職工和慈濟建築志工駐守各校,幾乎每四個月到半年才回台灣一次。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林敏朝表示,從設計、發包到施工,慈濟全程參與和監督,以確保千百年的建築品質,這是很多援建單位無法做到的;「在這過程中,我們也與施工企業交流很多營建、工地管理的新觀念。」
慈濟強調蓋學校和醫院要比一般建築還慎重,才能在急難時負起救難和避難的任務。建設期間曾遭遇工程用水取得不易、品質管理和裝修觀念的落差、以及建築法規不同等狀況,多少影響完工進度,但終究在積極協調溝通下達到一定水準。
「施工品質不到標準,我請他們將模板與鋼筋一片片、一根根地拆下來重做。」林敏朝認為,慈濟紮實地在為下一代教育盡心戮力。「領導們看在眼裏,知道慈濟對工程質量與細節的要求,不是嘴巴講講而已,而是真正做出來的。」當學校工程完成,廠商們也與有榮焉。
洗石子工法早年從大陸傳往台灣,如今卻日漸在大陸流失;為了確保洗石子品質,慈濟從台灣派出技術指導支援。長駐洛水鎮的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人員江榮溪說,慈濟曾派員前往廣東、福建、南京等地尋找適合石子,「光選石子就花了三個月,再加上研磨六至八小時,才能光滑而沒有稜角。」
駐地一年多的江榮溪,每天起床後心念懸記著德陽的五所援建學校;二○一○年交付啟用的此刻,他的心情就如同嫁女兒一般,拉拔大了的孩子,將有自己要盡的責任,這五所學校也將交由各校師長來管理、發揮良能。

十一月十九日,慈濟於洛水慈濟中學舉辦十三所希望工程聯合啟用暨交付典禮;大紅燈籠高掛在洛水中學校門,熱鬧的鑼鼓聲、舞龍隊迎來十三所學校校長及師生代表。學生身著制服,整齊精神;方亭慈濟中學的學生甚至帶來校旗布置在草地上,旗幟飛揚如同船隻揚帆。
喜慶氣氛傳遍洛水鎮,家長趕來觀禮,而一旁重建新房的工人也停下工作,或蹲或站地從施工中的房舍看向典禮台。
慈濟志工特意挑選了十三株桂花樹苗,由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傳交給各校校長,象徵將新校舍移交給校方,期待培育新芽成為社會良才;而這株桂花樹也將種在各校校園,陪伴一屆屆學子成長。
援建任務完成有賴各方援助,相關單位代表也列席共享成果。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先生獻上祝福,心有所感的說:「看到了整齊的校舍、孩子們陽光般的燦爛笑容,看到災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要真誠感謝台灣同胞的愛心與慈濟志工的長期付出,讓災區重生了!」
倫敦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描述:「每一種建築樣式,都傳達了一種對幸福的理解。」德國建築大師辛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也說:「把有用、務實、功能性的東西賦予美感,才是建築的任務。」十三所希望工程,有著「環境教育」的觀點,更充滿著使用者身處其間的幸福期許。
回顧過往,慈濟志工以感同身受的心意與鄉親們相知相惜;展望未來,王副總表示:「我們一起走過這段歷史、見證這段歷史,也傳頌這段歷史。希望大愛的種子能在這十三所學校萌芽、成長。」
(資料提供╱陸凱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