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0期
2011-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銀髮之愛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慈善國際‧海地
  發現歡喜
  出版書訊
  一句話的力量
  銀髮之愛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0期
  清流的源頭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清流的源頭】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上人展開第二梯次的歲末祝福及授證。一月十一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日,上人在彰化靜思堂敘述,在一個天未亮的清晨,佛陀的心與夜空一顆明星會合,剎那之間徹悟了宇宙萬物的一切真理。

「但佛陀不只自覺,還要覺他,要幫助迷茫眾生回歸本具的佛性。」

一月一日上午,大愛電視臺喜慶十三周年,透過衛星連線在臺北、臺中、嘉義、高雄、花蓮五地舉辦「清淨在源頭,大愛遍全球」茶會,感恩全臺環保志工的護持。六天後,上人在關渡志業園區與大愛臺同仁談心,直指人心能被感化,也容易被腐化,可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性還是存在的。

「有智識、有良知的人,都會想要為所在的世代出一分力。媒體人的使命是替時代說話、看事情,但凡夫易受社會大染缸污染,輕易就忘掉了自己的初發心。我當年出家,是想:為什麼要只提一個家庭的菜籃?要提就應該為天下而提。很多事都是因緣,但我時時自我警惕,有沒有在為天下人提菜籃?」

「現在的社會,真正需要的是人文與道德。人文志業是清流的源頭,我們的使命就是淨化人心。時代千變萬化,永遠有不同的人、事、物,但我們不要去搶聳動的新聞,而是要靜觀、思考。『新』是跟著時代走,但要是非分明;『聞』則是聞、思、修。我們的新聞就是要『報真導正』。」

大愛電視的影響遍及全球;上人說,每當聽到世界各地的人分享,因看大愛的節目而改變了人生,心中就有無限的感恩。

「這不就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理念?名、利、地位都不過是風花雪月;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啊!」


【這世界需要慈濟嗎】


這兩張照片都是一月二日關渡志業園區的場景。上午,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新生的雙胞胎來請上人祝福。一個半睡半醒,一個卻是撐著小小的脖子,眼睛使勁兒朝著上人說話的方向搜尋,彷彿那是宿世以來就熟稔的音聲。直到上人慈愛地摸著他的小臉,他才安靜下來。

下午,航警局副局長楊麒麟師兄領著慈警合唱團的成員,唱誦《法譬如水》的經文給上人聽。與上午那稚嫩柔弱的新生兒相較,這些雄糾糾、氣昂昂的人民保母,對上人的孺慕與依傍同樣的真摯。

慈濟人長期關懷、陪伴警消人員及其眷屬,除了引領員警訪問轄區貧戶、獨居老人,還陪伴他們到醫院當志工、到環保站做資源分類。溫暖與愛喚起了無數剛強外表下的柔軟之心。許多慈警會的成員都表示,現在值勤,不由自主地便會「雞婆」起來,隨時注意周遭有無需要協助的弱勢者。

「這世界需要慈濟嗎?尋找答案,只有問心。」兩個多月來,隨師歷經了近七十場歲末祝福,場場都聽到「二○一○年慈濟大藏經」中的這句話。其實,答案也可以是反問句:這世界可需要實質拔苦、確實予樂?這世界可需要止惡揚善、重建禮義?這世界可需要中流砥柱、社會典範?這世界可需要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一月八日早晨,上人由台北啟程往桃園前,講了一個龜逢浮木的故事。在茫茫大海之中,一隻盲龜隨波逐流,一根浮木四處飄蕩,烏龜在浮出海面呼吸的那一刻,頭部套進了浮木上尺寸恰恰好的孔洞;佛經藉此比喻得人身、聞佛法之難。吾等得遇上人、得逢慈濟,能不慶幸、能不珍惜?


【歷史是可以改變的】


快過年了,一月二十二至二十八日,各地的師兄、師姊將在全臺舉辦三十七場冬令發放暨歲末圍爐活動,邀請一萬六千戶慈濟關懷之弱勢家庭圍爐,致贈民生物資、年金及祝福。

在歲末祝福的空檔,上人除了聽取一批又一批前往大陸七省二十三縣冬令發放的團員心得,也在早晨的固定時間與布里斯本、黃金海岸、雪梨、柏斯等地的慈濟人視訊連線,商討濟助澳洲世紀水災事宜。

一月八日早上,四川冬令發放團在關渡分享見聞,大醫王們津津樂道脫下白袍扛大米的感動。一月十七日,上人在台中分會與澳洲連線,前來探望的胡志強市長伉儷於一旁聆聽,深表支持之餘,且慷慨解囊捐助賑災。

「每次看慈濟網站『歷史上的今天』,一連串的事件,都是因為當初動了一個好心念。」上人說,看到鄉民們在捧著物資時的快樂,參與入厝典禮時的幸福,就會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貴州,慈濟於偏遠鄉村濟貧、遷村、造屋、建校、助學。在「十年九旱、十畝九枯」的甘肅,十二年來慈濟於通渭、靖遠等六縣興建了近兩萬口水窖,並為苦旱的若笠鄉兩百多戶農民遷往劉川鄉水地,援建了來窰慈濟新村。移民村裏的大人說,從他們的祖祖輩輩起,家族就從來就沒擁有過房產證;小孩說,以前在山上從沒吃過青菜、洗過澡,現在好喜歡洗澡啊!

上人回想,當年決定展開扶貧計畫,弟子說,這些地方有史以來便是貧困與艱苦的,如何幫得了?他卻不以為然,認為歷史是可以改變的:「因為,歷史只不過是人與時間的關係。」


【回歸人人本具的佛性】


「不要以為佛經是兩千多年前的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上人說:「其實,佛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古代的佛經要與現代社會生態結合,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演繹,比較容易讓群眾入心。」

也因為如此,每場歲末祝福都有《法譬如水》的舞臺呈現。各志業體主管與同仁均把握良機入經藏,隨著慈悅師姊的肢體語言指導,自度又度人;尤其是大醫王與白衣大士們。上人讚歎,他們不只搶救生命,還幫大家成長慧命。

在開示時,上人藉著詮釋舞臺畫面,一遍又一遍地叮嚀:人人的本性就如平靜的湖水,如明鏡般山來照山、水來照水,境界非常美。可是,心一動,便會將寧靜的心湖攪到混濁不清,美好的山光水色也沒了。

「湖水動了,會再靜下來;人心一動,要靜下來不容易。要恢復清淨,唯有深切懺悔,以法水洗滌心靈。面對一切外境,心不起伏,便能安然度過一切善惡境界。」

上人強調,人人本具佛性,在心中都有覺性,但是被情、欲纏住了,所以是「在纏如來」。「煩惱、貪欲如網,把我們纏住,雖然想要解脫,卻還是會拖著執著網不能放;明明知道執著是苦,但總是放不下。所以,平時就要學習灑脫,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回歸人人本具的佛性。」

一月八日,台北慈濟醫院同仁在趙有誠院長的領導下「入經藏」。一月十一日,台中慈院許南榮副院長擔綱表達凡夫拖扯煩惱執著網的沈重。這位親切、幽默的台中慈院大家長已完成慈濟委員培訓,於一月十五日與同修師姊一起受證。在跟同仁們談到受證的心情時,他說,好像小時候過年的感覺:「這是很難描述的,你們來培訓看看就知道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