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0期
2011-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銀髮之愛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慈善國際‧海地
  發現歡喜
  出版書訊
  一句話的力量
  銀髮之愛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0期
  趨吉避凶

◎撰文‧謝麗華(慈濟技術學院人文室主任)
插畫‧泳子

從小學直至大學畢業,我都奮發圖強,為的是擺脫貧窮;
但是,認識慈濟之後,
我覺得人生唯一可努力的方向,就是廣結善緣。
在部落格隨意寫的短文,
無意間被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的編輯群發現,並將之彙編成冊,
我滿心歡喜和感恩。
拙作幾篇,若能因此讓人心開意解、結一分好緣,何樂而不為!


福多一點

新年快到了,有位書法家在靜思堂寫春聯。當他寫「福」字的時候,一滴墨汁不小心滴到紙上;見證嚴上人正好經過,書法家不好意思地說:「這張不要,重寫!」

上人說:「很好呀!福多一點!」

旁人聽到了很歡喜,即刻以五千元義買下這「福多一點」。另一人後來得悉,認為「福多一點」可作為傳家寶,於是捐出一萬元,請前者禮讓。

偶然的失誤,因著上人的慈悲善解、善心人士的發心,讓原本要被丟棄的一張紙,變成真正的「墨寶」,一時傳為佳話。

那天,精舍舉辦冬令發放,也有志工在現場寫春聯結緣。我請她幫我寫個「福」字多一點;眾人不明就裏,問我為什麼要這個「怪字」。我解釋剛剛聽到的溫馨故事,大家都覺得很有意思,也紛紛要「福多一點」。

想到上人說:「福要多一點,愛就要多一點。」我在竹筒裏歡喜投下善款,大家陸續效法,竹筒叮咚響,聲波共振,促進善的循環。

有人問我:為什麼上人說的一句話,那麼「值錢」?

我告訴他,上人常教導弟子「心想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是真的以身教力行;即使碰到不盡圓滿的人事,也能夠善解,甚至引導我們學習看事情的角度。就像靜思語——「缺角的杯子,不看它的缺角,杯口還是圓的」,誰說不是呢?

人生誰無缺點?若老是看別人的缺點,人生多苦,何來福報?相反的,若凡事能夠往好的一面去想,則凡事都是圓滿。

我想人們會出「高價」買下「福多一點」,與其說是因為上人曾為這墨寶祝福,不如說是大家歡喜布施,感恩上人的慈悲教育。這傳家寶就貴在它提醒大家:「時時心想好意,多善解,多付出,自然福就會多一些。」

上人說:「善解就是用善的念頭解釋一切。」別人的聲色原本無色,但反映在我們的心裏,因為起心動念而變成一篇文章、一個故事。

用善的念頭去解讀,自然會編寫一篇善的劇本,這人生就有福了。相對的,用偏狹的心、妒忌的心、生氣的心去領受別人的聲色,所寫的必然也是灰暗的生命故事;這自編的人生劇本,要搬上人生舞臺,恐怕自己會演得很辛苦。

上人說:「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福不是求來的,福是做出來的。福要多一點,愛就要多一些;且這愛心還必須是清淨無染的大愛,付出無所求,方可讓自己歡喜自在。


好久不見


「我們好久不見了!」

「我們有見過面嗎?」

「我們素未謀面!」

「我看我們永遠也不會見面了!」

這是怎樣的一段對話呀?我要學生猜猜看誰在對話?有人說,那是一對怨偶在吵架。說著,還模仿生氣的太太說:「我看我們永遠也不會見面!」說完,頭還一甩……引起一陣哄堂大笑。

這聽起來的確有幾分可能,但其實那是一對盲胞朋友在臺北捷運上的對話。其中一位是慈濟的志工,他不是先天失明,而是在一場意外中,失去了視覺。碰到這樣的無常來臨,他沒有因此喪志,不只自己振作起來,還帶動盲胞朋友跟著他一起做志工。

當其中一人說:「我看我們永遠也不會見面了!」語氣才不像怨偶。他們不只不像怨偶,連一點抱怨和自暴自棄都沒有,讓聽到和看到他們的人,無不捧腹大笑。

兩人在捷運上明知有攝影師在跟拍,因為看不到攝影機,都顯得很自在。看他們俏皮對話,就知道他們有多開朗和樂觀了!

在寒假營隊裏,播放這畫面給學生看,學生也是笑彎了腰。營隊結束時,有學生回應道:「看兩人如此堅強地面對不幸,我們實在不應該揮霍我們的幸福,整天埋怨這、埋怨那的。我們要用幸福的手,好好握住手中的幸福。」

不幸,其實是凡人對他們的解讀;對他們來說,失明只是造成「不便」,他們並不覺得自己「不幸」。

比起他們,多少人有明亮雙眼,可是所看的盡是別人的不夠美好,所見也是別人的缺點和毛病;再不,就是眼睛東張西望,看別人怎麼看自己,時時活在別人的觀感裏,終日惶惶不安。兩相對比,到底誰較不幸?

其實,幸或不幸,幸福或不幸福,是相對的,它並不依靠外在的條件,而是很主觀的心靈感受。

有人看別人擁有很多財富,覺得人家很幸福,也想和別人一樣,自此一心追求財富,卻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失去了家庭的溫暖,即便後來也富甲一方,但回頭一看,沒想到本來是要追求的「幸福」,卻讓自己錯失了真正的幸福,不禁徒嘆不幸。

「好久不見!」「我們有見過面嗎?」其實是人和人之間常有的打招呼。有時候是甲認錯人了,有時候則是乙忘了甲,然後在彼此自我介紹一番後,才會將記憶連結。

不管和誰相遇,自是有緣。「好久不見」說的可能是多世前的因緣再聚。兩位盲胞朋友教導我們,幸福的道理就是打開心眼,多看人間的好人好事,也多跟好人在一起。

多做好事,廣結善緣,別說:「我們永遠不會再見面!」


踢了鐵板,別又用手捶石頭


有人有事,必然有是非。只是,若和人起了摩擦,心裏不高興,還不停地向人抱怨,無異於踢了鐵板,又用手捶石頭。抱怨無法讓受傷的心復原;反覆地贅述不滿,只是將氣轉化成為怨,甚者,積怨成恨,由恨變仇,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心中不舒服,可選擇書寫來抒發情緒。有一天,我寫了一段文字:「踢到鐵板,趕緊『冷敷』再『熱敷』——讓自心冷靜,分析和學習寶貴一課;用感恩心相信『經一事,長一智』;再次以熱情對人擁抱相信和祝福。」說實在,事過境遷,很難想起那天到底踢到了什麼鐵板。

我天生熱情,有人見了歡喜,難免也有人不甚喜歡。剛開始,讀不懂人情世故,一味活潑熱情,天真的以為這樣的熱誠,就是待人處事之道。慢慢地,從別人的反應中,了解不是每個人都對別人的熱情持有相同看法;漸漸地,我也學會敏於人和事,與不是很熟的人互動,心中常常默念四個字:「戒慎虔誠」。

之所以「戒慎」,是因為人的個性,不是說改就改,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和這人還沒那麼熟,態度一定要更謹慎、穩重;年紀漸長,就不可以再像青春少女一樣爛漫天真。然而,如果因為「戒慎」而生「恐懼」,也不是我要的。我由衷相信,熱情是父母給我的最好禮物,即便踢到鐵板,冷靜反省後,還是不能丟失熱情,從此對人冷漠。

我心裏受傷了,就會安靜地問自己,是別人的回應傷害了我,還是我對那回應的反應,傷害了自己?想到證嚴上人說:「別人的話語,秤起來沒有重量,卻重重地壓在心裏,傷害自己,是沒有智慧的。」我就會為自己的情緒「冷敷」再「熱敷」;這樣的練習,讓我真正地轉化煩惱,得到的是內心真實的法喜感受。

不過話說回來,等踢到鐵板才來冷敷、熱敷,還是要經過受傷的階段,不是很高明。

曾有年輕人問上人:「我一心想要投入慈濟付出,為什麼還會踢到這麼多鐵板?」上人巧妙回應他:「明知道是鐵板,你為什麼還要踢呢?」說完,眾人哈哈笑。

我不知道年輕人可明白上人的慈悲教誨,因為我想到當自己和他一樣年輕的時候,也是不願意相信踢到鐵板是自己要的。初出社會,懷抱很多理想,但是眼高手低;碰到逆境,總覺得鐵板都是別人擺的,踢到鐵板都是別人害的。

我想,每個人都需要踢到夠多的「鐵板」,才會認識「鐵板」,才不會再去踢鐵板。如果年輕人能夠學會踢到鐵板,不要再用手捶石頭,就算很不錯了。

(本文摘錄自慈濟道侶叢書最新出版之《欒樹紅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