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0期
2011-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銀髮之愛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慈善國際‧海地
  發現歡喜
  出版書訊
  一句話的力量
  銀髮之愛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0期
  環保當作傳家寶——陳阿池

◎撰文‧王茗莉  攝影‧黃金同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的環保工作只有除夕休息,
就連手術後,穿著鐵衣也要「疼疼地做」。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清晨到深夜,七十五歲的陳阿池一拐一拐的身影,日日穿梭在內湖環保站,爽朗的笑聲與鉅細靡遺的解說,讓海內外大型參訪團留下深刻印象。

內湖環保幹事高國團說:「十多年來,我曾做得很累,但是心想,若我不承擔,阿池一定全部接下。」

二十年來,陳阿池的無私奉獻精神,不僅鼓舞了高國團,也帶動許多志工積極向前行,環保道路堅持不懈。


「憨人」得富


二十多歲時,陳阿池隻身從宜蘭到台北打拚,踩過三輪車、做過臨時工,一直到四十五歲考取巴士駕駛,才有固定職業。「那時一天開十二小時車,拚命賺錢,想在台北買房子;但每當籌足頭期款,發現房價又漲了……」

一九八九年,他在開車途中播放慈濟師姊贈送的錄音帶「渡」,「『捐出貧,得來富』的故事,讓我體會做好事不能等,也慢慢扭轉『以賺錢為目的』的人生觀。」

陳阿池搭乘慈濟列車前往花蓮靜思精舍,聽到證嚴上人提及籌建花蓮慈濟醫院時的艱辛;體會上人悲心,回去後他開始在汐止、基隆的慈濟環保站載運資源回收物。

為了做環保,他不再全天候開巴士,改開「早晚班」,「環保車就停放在巴士總站,利用上班前或下班後開。」

他也曾因載運回收物趕不回來,花錢請人代班,一趟車一千元都不覺得心疼。

儘管有人說他是「憨人」, 但開車做環保逐漸成為陳阿池的生活重心和快樂來源。

退休後,他成為全職志工,生活不寬裕卻節省分毫,和太太、女兒湊足三十萬元,購買一輛環保車,日日穿梭街頭載運別人眼中的垃圾、他心中的「黃金」。

「他很省,連衣服都捨不得買。」妻子林鑾蝦說,陳阿池身上印有「尊重生命」的黃色運動衫,是一九九一年慈濟「預約人間淨土」環保運動時的服裝,「他自己的早就穿破了,師姊們又撿了好多件送他。」


為善傳承


一九九三年,陳阿池開始在內湖區開環保車,當時只有二十多位環保志工;四年後,慈濟內湖區開始推動每月第二個週日為「大型回收日」,陳阿池總是騎著機車、掛上喇叭,在鄰里巷道間宣傳,號召許多人投入。

迄今,當地已發展出一百多個回收點,八百多位志工。

陳阿池將做環保當成終生職志,環保站就像是自己的家。妻子林鑾蝦讚歎:「他就是做這個最有趣味,八年前脊椎開刀,等不及完全復原就穿著鐵衣『疼疼地做』。」二兒子陳建信則說父親做環保,「已經做到不可自拔的地步。」

志工陳港澤也對他讚歎有加:「他很肯做,不分早晚,就像是二十四小時便利商店。」對此,陳阿池帶著一貫的爽朗笑聲回應:「對地球有幫助的事,能做要趕快做,嘸通浪費時間。」

週日上午,環保站大卡車前,兩個小孫女合力將成捆的舊報紙傳給媽媽,遞給站在車上的爸爸,最後再由阿公陳阿池一手接過去。陳阿池說出了他的心願:「我要把環保當作傳家寶,傳給我的兒子、孫子,一直傳下去……」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