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0期
2011-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銀髮之愛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慈善國際‧海地
  發現歡喜
  出版書訊
  一句話的力量
  銀髮之愛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0期
  心靈交流道

冬令發放,我在淶源

曾經,從河北淶源冬令發放影帶中,看見在凜冽寒山生活的爺爺奶奶們,讓我有一種想親自去傳遞溫暖、撫慰他們身心的激動。一定是佛菩薩感應到我懇切的心願,去年底報名大陸冬令發放,今年元旦如願成行。

攝氏零下十七度低溫下,站在淶源銀坊中學操場,眼前所見的,就是我心心惦記著的爺爺奶奶們。恭讀上人慰問信時,我牽著一位大姊的手與她共讀,她看上去年紀與我相仿,但粗皺的手卻令我不捨。突然間,她伸出另一手擁著我,那一瞬間我感動莫名,原以為我要去送愛給遠方家人,反倒是他們單純質樸的言語動作,溫暖我心。

淶源本地志工篤信佛教,受到慈濟人踏實「行經」的感動,一聽到慈濟要到山裏舉辦冬令發放,報名熱烈。一位年近六十的志工,一整天來回扛起一袋袋二十五公斤的麵粉,絲毫不輸年輕人;有位北京年輕志工分享:「我原本要去休息,但看到這位大叔還在搬麵粉,怎敢休息!」

另一位北京師姊說:「我負責發『油』,身後有一位淶源的志工一直幫我『補貨』,我請他休息一下,他卻說:『不累』;我請他去喝杯水,他又說『不渴』,讓我非常欽佩。」

我在發放動線上與爺爺奶奶們互動時,有時聽不懂老人家的口音,淶源當地志工就如菩薩現身般幫我「翻譯」。我跟他們說:「您們來,真是幫了大忙,好感恩!」他們回答:「您們從台灣坐飛機來幫我們山裏的鄉親,我們就住在山下,怎能不來?」

回程時,一位志工分享,今天一早集合時,「第一眼看見慈濟人,我就哭了!發放時看見你們對鄉親的真誠關懷,我哭了好多次。」

不知為何,我與淶源志工特別有緣,如親人般相見歡喜。想起行前向上人告假,上人叮嚀:「用時間來拉長情、在空間擴大愛,在人與人之間撒播菩薩善種子。」看著他們精進投入,我在心中祈禱:願慈濟宗弘傳,在淶源扎根。

即將跟這群可愛可敬的淶源家人分離時,我一一握住他們的手說:「以後慈濟有活動,一定要來參加喔。」他們也緊緊握住我的手,堅定地說:「一定,一定。」
花蓮 陳宜樺


異國異地,環保收穫

清晨六點多,開著慈濟北加州分會的箱型環保車,前往佛利蒙(Fremont)回收紙處理中心,車上載了超過一千磅的回收紙箱已堆到車頂,因此開車時需小心翼翼,時時注意交通狀況。

佛利蒙的華碩環保站,是資深志工傅富英在二○一○年六月成立,回收物大致分為高科技產品包裝紙箱、包裝塑膠紙兩類,平均每天約有美金一百四十元的收入,一年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捐款。但做環保的最大意義不在於回收金額多少,而是能減少樹木被砍伐,也減少大量垃圾。

環保工作說重不重,說輕鬆也不輕鬆。每天要把一千多磅的紙箱整理分類,再抬上車,以便第二天清晨載去資源回收場變賣,所有工作都是志工自動自發,對個人及團隊都是體力、耐力與毅力的考驗。

有時工作結束,仍有志工陸續到達;有時夜幕低垂,面對堆積如山的紙箱,只有一、兩位志工默默耕耘。這都是上人一再提及「在變數中考驗智慧」的挑戰。

每天下午,總會看到傅富英師姊頂著豔陽或冒著細雨,默默工作;做完紙類、再做塑膠類,還常常做點心、包子來慰勞參與的師兄、師姊們。

資深志工江崢岷,利用上班之餘做環保。有天清晨,我發現他的手腳流血,才知道他騎腳踏車來做環保,在交流道附近摔車了,卻仍堅持做完環保才騎車去公司清理;當天傍晚,他又回到環保站繼續工作;日復一日,毅力與精神非常人可比擬。

另一位全勤生是人稱「阿英師姊」的陳毓英。她和先生每天做完生意,便從海沃市(Hayward)開著箱型車來環保站,除了協助紙箱的整理和裝車,也把一捆捆塑膠包裝紙載到回收場變賣。

看她抱著一疊疊厚重紙板,來來回回跑了好幾個小時,不禁要問,她是哪來的臂力?阿英師姊總是輕描淡寫說:「我每天就是這樣把東西搬來搬去,練出來的!」這使我深刻領悟「用進廢退」的道理——身體的肌肉強度和體力,若不使用就保不住,若常利用就會永保健壯。

醫學界證明,運動是保持健康最有效的利器。環保勞動能增進血液循環、保持肌肉強度,也延伸到精神、情緒的平衡和腦力的保持。參與環保的志工們,半年下來體重減輕、身體硬朗、精神睡眠變好,有些師姊原本吃了好幾年高血壓藥,也因此停藥了。

大家的環保收穫不僅如此,人在異國異地,遙念親人之餘,能與志同道合的伙伴交心互動、定期共修,這可是前世修來的福氣呢!
美國北加州 彭德業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